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立德树人”研究
2021-08-27魏玉曦潘敏
魏玉曦 潘敏
[摘 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包括的主客观条件非常丰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合理引导和科学施策非常关键,虽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一门人文教育学科,结合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内容,但对大学生就业成长来说意义非凡。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教师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人,就是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成就人、改变人、发展人的一个过程,要充分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
[关 键 词] 高校教育;职业生涯;立德树人;职业发展;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3-0010-02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说道:“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高校教育肩負着培养祖国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应以德育为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职业生涯教育在中国高校全面普及已经有十余个年头,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其受众多、开设范围广,重要性可见一斑。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主要依据西方的一些学者例如霍兰德、舒伯、安德鲁斯等人的理论观点,注重生涯规划的操作流程、方法、技巧等动态化的过程,导致这门课程相关理论研究还仅仅停留在课程本身,没有更好地与中国国情、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为出发点进行本土化建设,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立德树人”思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有效融入,是职业生涯课程本土化建设的首要途径之一。
一、“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解析
甲骨文“立”字既表示站立,也表示站立的地方,本义就是人站在地上。《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通过甲骨文“立”字不难看出,立这个动作的发出是基于一定基础的,这个根基就是“德”。“德”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德的古字形从彳(或从行)、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也有人认为“德”的本义是登上、升。“立德树人”中的“德”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国学经典著作《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树人”,见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在这里是一个动词,表示培植、培育及培养的意思,比喻培养人才需要很长的时间,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当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也是集先进文化、技术于一身的知识技能密集型群体,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先进的文化、高超的技能必须要有“德业”作为万丈高楼的基石。“德业”故名思义,树立德行、建立功业。树立什么样的德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明确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小了说爱护自己的家庭,热爱集体,往大了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建立什么样的功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当代大学生建功立业的地方,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祖国建设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任何平凡的岗位都能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立德树人”观念的渗透
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四大板块的内容:认识自我、认识工作世界、做好职业规划、做好评估和修订。其中认识自我可以从个人、家庭、单位、社会的角度去探索。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内在人格、心理自我的有意识塑造中,立德树人观念的渗透至关重要,鼓励学生要做一个善良、正直、谦逊、有礼貌的人,而且使学生从心理上去认同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而且可以做得更好,使学生认识到做一个好人是可以赢得更多的人生机会的,也会为自己的人生带来更多好运。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让学生在大学时代就应该担起家庭责任,作为子女成年之后,有义务也有责任自食其力,孝敬父母,但从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中不难看出,总有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有岗不就在家啃老,教育学生“树人”的底线是自食其力,是一种做人的基本责任担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树人”观念的教育,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致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照搬西方理论,重讲方法和技巧,没有从“立德树人”的本质出发。曾有学者提到大学教育培养的都是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根源就是我们教育中“立德树人”思想没有实实在在地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职业生涯规划要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准职业人,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要把自己的人生职业理想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结合,要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认识工作世界是做好职业规划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树什么样的德行、立什么样的功业,是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核心。大学生对工作世界的了解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向学长和老师咨询、利用互联网、见习和实习。国家每年都会出台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教师要会讲政策、讲好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偏远地区就业。学生要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准备把握国家政策的风向标,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祖国建设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要充分发扬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大国工匠”精神,要以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为自己的人生信念;要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高尚品格,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求职择业的方法技巧等,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注重学生高尚品格的塑造和锤炼。专业教育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各行各业的人才,职业生涯教育是帮助这些人才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能让自己发挥最大能量的岗位,加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以及“立德树人”教育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当中,确保输送出的一批批大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立德樹人”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每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凸显,国家把就业工作提到了战略层面,提出“六保六稳”的新任务,其中就业工作被提到了首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树立人生理想、做好不同阶段人生规划的学科,在人生中最关键的大学时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当下大学生求职就业中普遍存在唯环境、唯待遇、唯薪酬、唯安逸等思想,没有自己满意的工作宁可不去就业,选择暂时安逸的生活,出现了啃老族。
在职业生涯规划当中只考虑到自己,而忽略了作为一个人的责任所在,家庭责任感丧失,导致在未来的职场中同样缺乏一种责任担当,需要重新修正学生的价值体系,帮助他们找到幸福人生的密码。人生成功的标准不是房子、车子、名望、地位,而是让学生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找到内心安定幸福,这个支点就是德行合一。人生迷茫、患得患失成了毕业季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只有从完善人格、明确人的责任担当、树立一种人生远大理想,帮助学生拥有一种智慧人生,方可消除迷茫建立自信。从人的命运、发展、自我实现、获得幸福人生的视角出发,告诉学生:什么是好运,就是把自我发展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因此就会迎来好运;什么是自我实现,不是财务自由,而是把自己的事业发展与国家、民族运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人生才有可能充分实现自我;什么是幸福人生,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奋斗出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所以为了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帮到学生,使学生找准目标、迅速就业,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人、发展人、成就人,“立德树人”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不言而喻了。
四、总结
“立德树人”是党交给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不管在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管理中,要时刻牢记党的嘱托。教书的首要任务是育人,现在高校由于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建设水平,主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考研、考公等质量水平,以及毕业生就业质量,而往往忽略对学生德育的引导和考量。教师纷纷把注意力投入科研课题申报、论文撰写、职称评定上,在教学上及学生成长上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对育人的关注就少之又少,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缺乏理论的本土化建设。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德育是思政课老师的事情,职业规划课只要讲好理论和技巧就可以了,缺乏对“立德树人”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剖析,扭转教师片面的评价导向,解决教师中存在的疏于履行育人职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漠不关心的问题,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执着于教书育人,真正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指明灯。
参考文献:
[1]朱倩.“立德树人”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9):4-7.
[2]彭红.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 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J].北京教育,2020(7):85-88.
[3]赵敏.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6(3):88-90.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