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应真实,任务能完成

2021-08-27韩磊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核心素养

韩磊

摘 要“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双新”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范畴中,“真实情境”可以理解为真实发生的生活情境,运用或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序列化的写作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强烈驱动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培养其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真实情境;高中议论文;核心素养;教学逻辑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课程标准”在阐释课程性质时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1]2在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成为语文学科的新概念和热词。而“课程标准”对这一概念的阐释与例解并不能把陷于作文教学困境中的师生解脱出来,因为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能力有不同、学力有差别的中学生,在这一“真实”的“学情”面前,如何实施积极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转变学生写作方式,语文老师要做出认真的探索。笔者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内涵理解出发,以自身经历作为写作素材,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点,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最终指向,从教学逻辑的有效性角度来探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在议论文写作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对“真实情境”的理解

关于“真实情境”的概念,似乎还缺少很权威和明确的解说,许多一线教师还存在诸多困惑。欧阳凯老师则以阿尔温·托夫勒对“情境”的解释为基础,对“情境”做出这样的理解:所谓的“情境”既是一个可见可感的物质存在,也是一个需要理解和认知的精神存在。以此为基础,欧阳老师认为:写作情境,是经过有意加工、主体突出的生活情境。即写作情境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对原样生活的照搬,而是经过剪裁而成的特定的写作情境,具有“简约性、结构性、驱动性”的特征。

结合欧阳凯老师及其他老师的见解,我认为高中议论文社会现象类写作范畴的“真实情境”可以理解为真实发生的生活情境,这种真实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但极小概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情境,比如“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83岁老人因坐过站暴怒拉拽司机,导致公交车失控最终造成9车相撞”事件等,这些“真实情境”是小概率事件,我们一般不会遇到,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会以其他面貌出现在其他场合,把这些真实生活加以剪裁、突出主体,就可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二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真实事件,如果老师能对自身生活进行审视,会发现一些生活事件可以转换为很好的激发学生思考、并驱动其“不吐不快”的“真实情境”。笔者在本文中给学生创设的正是“实际的生活情境”,并且有的是学生已经遇到过或者今后很有可能会遇到的生活情境,而学生表现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热情与思考。

二、从“课程标准”的育人目标角度审视“真实情境”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语文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核心素养重要的培养目标,如何培养?写作作为语文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应“利用真实的情境,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内容激活,使其从凌乱的思绪中整合出清晰的思路,通过思维加工产生言语成品”,从而达到对学生内在思维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语文课程应当引导学生注重事实又不拘泥于事实的思维习惯,善于从自己积累的材料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中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梳理理念、探究规律,使自己对现象的认识逐步具有自觉性。同时学习好的文章论辩方法,培养从现象中探求本质的良好的思维习惯。”[1]6而国外高中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也特别重视批判性思维发展,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文解决现实问题。而所谓“解决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是切实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社会产生影响,也可以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从现象中探求本质”。

论及学生从现象中探寻本质这一能力的培养,情况往往是,实际生活已然包括诸多现象,那为什么教师不能以真实的生活实际为情境,非要创设一些“假如我当市长”之类的虚假情境呢?“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切实存在的复杂问题,贴近生活的写作任务,都让学生‘有话可说”。如果所给的“情境”是虚构的,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也就失去了思考价值。……贴近生活的,來自于生活的,极有可能或马上就要出现在生活中的,可能更应该引导学生去练习。[2]43名师们“真实情境”的真知灼见,给作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出路:以真实生活为学生思辨的入口。思想的深刻性应该从关注生活、身边事开始,这不仅有利于根治“虚情假意”和“无病呻吟”,“也有利于真正培养和提升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实现写作教学的育人功能”。

三、基于“真实情境”的写作任务群设计及实施

“情境”设置真实,是学生可能经历过的或是以后极有可能经历的,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与主动性,提升思维品质。本次写作任务群的设计,围绕材料关涉的核心概念界定、核心概念所反映的思维本质,层层推进,逐步深入,以期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创设真实的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讨和表达的兴趣,奠定学的逻辑起点

本文中的案例来自于笔者亲身经历,很多人应该也有类似经历:

一次逛街,我走进一家服装店,一位店员很热情地走上来向我介绍。我说自己看看,等有需要再请她介绍,她仍然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试穿了一件衣服后说这件衣服颜色很好,但我不想买这种休闲款式了,想买稍微庄重一点的款式,她就说这种休闲款式是最流行的,最好看。我说我不想再买这种款式了,她就喋喋不休地说休闲款如何好,别的款如何不好,有一种我不买她就不罢休的架势。我心里很反感她,每个人都有对美的理解,她怎么可以如此强势呢。我想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会光顾这家店了。

以上事件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论说文章,题目自拟。

案例中售货员的行为不是个例,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思想本质,从而反思社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升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这个案例是很好的突破口。由于这是笔者的亲身经历(当然经过了剪裁加工),有些女生说自己也有类似经历,因而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我问学生能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什么观点时,不出预期,学生只会抓住材料中表达观点的几句话作文章,比如:“每个人对美、对时尚的理解是不同的,店员不能强加她的想法给顾客。”这是大多数学生认为的写作落脚点,这个观点不能说错,但没有思维含量,属于老生常谈,无法写出深刻内容。

这是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习惯,不能整体把握材料,只看到材料中几个关键词就开始写作,其结果只能是就现象大加讨论,不能触及现象背后的核心本质。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样一个事实:材料只是给出了一种生活现象,现象不是讨论的核心,而是要抓现象背后的本质。我开始追问学生:如果该材料是探讨对美的理解,老师与学生在教室课堂上讨论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在服装店讨论这个问题?“我”作为一个买方,代表的是顾客,店员作为卖方,代表的是商家,我们的矛盾是买卖过程中产生的,“我”的反感是由于我和店员对美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吗?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再次审视材料,明白了是店员的服务方式出现了问题,她不顾顾客感受,喋喋不休,几乎要强买强卖,给顾客带来极其不好的购物体验。写作时需要用一个核心概念来概括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所以核心概念的提炼与界定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写作的起点,更代表着对材料本质的把握。核心概念反映的是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就是决定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由于问题是在店家销售商品过程中产生的,商家的服务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将核心概念界定为“销售”(或“服务”)。

在提炼核心概念过程中,相比较以前拿一个于己毫无关系的材料进行讨论,学生表现出少有的热情,笔者能切实感受到教室里呈现出的思想碰撞的热流,而核心概念的提炼也是全新的知识,这直接奠定了议论文写作中学的逻辑的起点。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极其重要的,它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积极、主动、高效的学习活动,也即“真实情境”具备的“驱动性”特征,因而教师深刻把握作文教学的教的逻辑、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教学逻辑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长期不断地努力。

2.揭示核心概念的内涵,建立起学生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考,符合学的逻辑规律

提炼出核心概念“销售(或“服务”)”后,还要对“销售(或“服务”)”这一概念下定义,也就是揭示其内涵。学生虽然按要求用二三百字对“销售”进行了定义,大部分定义是这样的:销售是指以出售、租赁或其他任何方式向第三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行为,其代表性活动有广告、促销、展览、服务等。……这些定义学生是到百度百科或字典上查的。

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学生偷懒,而是学生还是没有意识到作文中对核心概念下定义其实代表着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品质,而这正是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知识,学生所缺失的也是教师作文教学的缺失。

针对学生千篇一律的定义,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定义跟我们所讨论的材料有直接关系吗?这些定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但同时它也是无效的,因为我们所要定义的“销售”必须是跟材料有本质联系的,或者说它直指材料的本质,怎能用百度定义来替代?这个定义是要表达出你对“销售”内涵的看法,需要你的思想与温度,它直接决定着你写作的走向与文章质量。

经过再次思考修改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生成了如下关于“销售”的定义或内涵:

正确的销售,应拒绝“道德绑架”,用耐心的语气、仔细的倾听来回应顾客,尊重是重要的一点。

推销员应换位思考,站在顾客立场上看问题,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才能抓住顾客的心。

材料中的经历已成为了一种常态,销售成为了获取金钱的工具,其唯一目的就是赚取利益,而非原本服务至上的价值了。“销售”理应是创造、沟通和向顾客传递品牌价值的方式,用倾听和理解拉近与顾客的距离,从而使双方都获益。

让销售们对顾客钱袋的渴望少一些,对顾客的诚意与倾听多一些。

买卖本就是一件共赢的事情,只有双向地传递创造价值,才可以变得更有意义。

销售不仅是顾客与产品之间的媒介,更是企业与顾客关系建立的桥梁。

企业所售出的,不应只是产品,更应当是理念和文化,一旦企业的理念和定位被大众所接受,所带来的利益和影响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以上对核心概念内涵的揭示,表明学生开始自主独立思考,虽然有些语句逻辑上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指导修改,但学生已经向高阶思维前进了重要一步,同时也传递了学生的一种正确的价值观:金钱利益不应该成為企业的唯一目的;人与人要相互尊重,有同理心,会换位思考;企业应该有符合社会发展的理念与文化;等等。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我继续跟学生讨论:在购物体验良好的前提下,是否一定要卖出商品才叫共赢?这一轮争辩又把思考推进了一步。

以上的关键字句是在课堂热烈的探讨中产生的,因为好与坏的购物体验是师生都有的经历,因而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通过自己的体验运用合适的语言建构对“销售”本质的认知,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与碎片化的生活经验通过实践探讨实现了知识的重构,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提升,符合学的逻辑。

3.以核心概念界定为起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观点,建构学的逻辑体系

对“销售”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进行理性揭示,并不是文章的主体,因为这则材料并不是讨论销售的,而是要从其内涵中揭示出店员不理性、不尊重顾客、甚至强买强卖背后的思想实质,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文章的重点,主体部分。店员作为商家,此时把售出商品、获得利润作为她的最高目标,也是唯一目标,这一目标背后的思想实质是什么?或者到底是什么驱使她这样做?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作祟。一旦把金钱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择手段就是自然而然的。店员的销售理念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的理念,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企业的理念、文化、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企业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但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正如前文学生对销售概念的界定:企业卖出的不仅仅是商品,还附加着理念与文化等软性商品,企业一旦把追求利润作为最高的唯一目标,这样的企业其实是不能长远发展的。至此,店员恶劣的销售方式后面的思想本质才揭示出来。

为避免学生仍然就事论事,一味批判店员的服务方式,笔者给学生补充了以下材料:

材料1 有统计称,截至2018年,在日本存续超过100年以上的“长寿企业”已突破3.5万家。历史超过200年的企业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更有7家企业历史超过1000年。

材料2 在中国,前两年风行一时的“摩拜”“小黄车”等共享单车迅速崛起,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能看到这些排满路边的单车,但很快这些单车就销声匿迹,消费者押金的退还则遥遥无期。社科院曾做过一项调查,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岁左右,这也反映了一个的问题:企业规模可以做大,但是做不长、做不强。

通过讨论学生知道:日本的丰田、松下等企业长盛不衰,是把“自利则生,利他则久”的“利他”原则放第一位,无印良品成为全球零售业标杆,则是以用户为中心。这些企业都有深厚的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心存利他之心。为什么中国一些民营企业规模可以做大,但是做不长,做不强?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和持续发展战略,“利”字当头,又怎会有生命力?学生这时明白,把“金钱”放第一位,其结果往往得不到,做人也同理,急功近利的心态或许可以成功一时,但不可能有长远发展。

至此,案例所要求的思维逻辑内涵才最终揭示出来:核心概念界定(建立起议论说理的起点)—理性决断(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理性看待问题)—批判思维(结合社会现象进行自我精神建构)—形成观点(建立核心价值观念)。当然,在此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还有“推理”,“推理”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证明就是要建立现象、判断之间的因果联系,以确保概念统一。创设此类真实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由现象而论“事理”(一类事件背后的价值观念、社会问题等)的能力,由表象而论“本质”(物质与精神、利益与责任、现实与理想等)的能力,关怀现实的能力,探寻或建立核心价值观念的能力等。[3]让学生明白深刻的道理往往来自身边事,引导他们关注真实生活,关注人间之事,关注自我心灵,在生活中学習反思,“让生活直接走进作文,而不是让作文‘贴近生活”[2]44,这是符合学生的学的逻辑的。这样的真实情境,我认为值得语文老师去探索,去自主构建。

四、结语

语文科的教学逻辑包括学科逻辑、学的逻辑、教的逻辑三个方面,“‘教的逻辑是教师化的‘学科逻辑,是‘学的逻辑在课堂上的实然表现”。[4]高中议论文的教学逻辑要求教师真正关注并研究议论文的学科本质、关注并研究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的认知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形成议论文的序列化教学,进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各类问题,从而实现教学逻辑的价值追求,而此过程应该就是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

〔本文系工作室研究项目暨上海市闵行区重点课题《语文科教学逻辑的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王栋生.情境和任务也应当真实[J].中学语文教学,2020(11).

[3]郑可莱.思维的深刻性:再多走一步[J].语文教学通讯,2021(01):66.

[4]历晶,郑长龙.课堂教学逻辑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2013(06):279.

[作者通联: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核心素养
用情境式抛锚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