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高职特殊生源人才培养研究

2021-08-27梁丹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SWOT分析高职

梁丹

摘要: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从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出发,较为全面地分析高职院校扩招特殊生源人才培养问题,并从内外部环境的“博弈”关系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特殊生源的培养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职;特殊生源;人才培养路径;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7-0047-06

一、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法,又被称作“态势分析法”,该分析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提出,是在管理学领域内被广泛使用的用于分析手段、对策、策略的方法,其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分析出一个组织的现实状况。运用SWOT分析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四个层面展开对对象的分析。两个方面指的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四个层面则是在内、外部环境下的具体展开,其中,内部环境包含内部优势(strength)、内部劣势(weakness);外部环境包含外部机会(opportunity)、外部威胁(threat)[1]。因此,采用SWOT分析法能够较为快速地辨别出一种策略行为需要继续发扬的地方和需要及时弥补之处,需要把握的发展方向及需要规避的风险。这一系统分析的过程,实则是发现问题及探寻解决问题突破口的过程,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的思考逻辑,从而能够得出合理性的问题与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二、高职百万扩招人才培养实施的政策背景

2019 年 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高职院校扩招 100 万人的具体目标为标志,高职领域百万扩招人才培养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同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标志着高职院校扩招100万进入实施阶段,并提出“高职扩招100万,主要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工人以及农民工等新型群体”,明确了扩招工作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提出要“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单列计划进行招生。随后,12月,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保证高职扩招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明确办法。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2020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定高职扩招规模,稳定有序、高质量地完成高职扩招专项工作任务。从而能够看出,高职百万扩招人才培养从明确提出到稳步实施,历经近一年半的时间,在政策的步步推动下,高职院校快速做出反应,可见百万扩招人才培养任务迫在眉睫。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政策导向,發挥办学主动性,切实做好百万扩招特殊生源的人才培养工作。

三、高职院校特殊生源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在高职教育领域内,百万扩招人才培养是一项全新的教育举措,尽管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发挥了重要的指挥棒作用,但具体到各个高职院校如何将特殊生源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落实,需要每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形成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法及管理举措。目前,在该领域还未形成可供复制的有效经验。而SWOT分析法对于分析教育领域内的策略行为是有所助益的,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把握百万扩招特殊生源人才培养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采取具有指向性的举措。其中,采用该分析方法对百万扩招特殊生源人才培养内外环境的具体界定为:S指的是高职特殊生源人才培养的各种内部资源优势;W指的是高职特殊生源人才培养的内部资源劣势;O指的是外部环境中对高职特殊生源人才培养的各种有利因素;T指的是外部环境中对高职特殊生源人才培养的各种不利因素。

(一)外部环境分析

1.外部机遇分析

对高职院校特殊生源人才培养进行外部机遇分析,主要从两点入手。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外部支持,将外部支持转化为自身发展契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建立起外部需要同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变革去满足外部环境的需要,从而证明高职院校在某种外部环境下是被迫切需要的,也即是表现出一定的价值所在。价值,通常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高职院校如果能够契合外部环境的需求,使价值得以外化,将成为其发展的立足之本。

(1)利好政策推动为扩招办学创造条件。自2019 年 3 月提出高职院校扩招 100 万人的具体目标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2020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高职院校的深度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红利期”。首先,在生源方面,扩招举措使得关乎高职院校长足发展的生源难题得到了缓解[2],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的招生成本。其次,在资金方面,中央财政加大了对高职院校扩招工作的支持力度。2019年,中央财政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专项资金多达237亿元,并积极引导地方政府落实生均拨款制度,为高职扩招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财力支持。最后,在办学方面,在办学功能层面上,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在社会服务功能上的体现还稍显薄弱。而国家出台的关于扩招形势下依托高职教育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进行培养,能够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力资源红利,从而整体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并以此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办学改革层面上,由于百万扩招这一举措丰富了高职教育的生源结构,进一步拉近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之间的距离,同时倒逼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考试办法、人才培养路径、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做出改革,由此凸显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而非层次教育。抓住此次改革契机,将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重新审视自身发展定位,成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又一催化剂。

(2)经济结构变革与区域发展诉求为扩招办学创设机遇。由于高职教育具有跨界属性,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必然会受到经济、社会力量的多重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与高职教育相关的利益主体对于高职教育的现实诉求。也正是由于这些现实需要的存在,为高职院校扩招办学创设了发展机遇。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结构变革需求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从粗放型发展不断转向集约型发展,即从追求增速发展转向提质增效发展。由于社会发展正处于经济结构变革、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由此带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变得尤为尖锐。为了能够扩大人才的有效供给,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以此提升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变简单操作式劳动力为具有创新意识、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劳动力,从而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切实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存在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而近70%的毕业生会在学校所在地区选择就近择业,从而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3]。并且扩招背景下的特殊生源为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在当地生活、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百万扩招工作的推进,主动融入到区域的经济发展中,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等,提升区域劳动力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以此达成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诉求相契合。

(3)继续教育的需要为扩招办学激发动力。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与接收新信息的便捷度与时效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接受一定的教育与培训将成为其步入职业上升期的关键,同时也将进一步影响其生活质量与自我实现。而高职百万扩招这一利民举措的提出,恰好为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从而帮助其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让更多的劳动力能够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4]。高职院校若能以把握特殊生源的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定位相结合,将人才培养过程同特殊生源日益增长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期许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对特殊生源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地毯式排查,并做到靶向施策,不仅能够促使高职教育进行新一轮的变革,而且能够成为实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有益尝试。

2.外部威胁分析

高职百万扩招这一举措面对的生源类型决定了其对于高职院校办学存在一定的“威胁”,而这种威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特殊生源的主观态度和客观现实上。

(1)面临学习者主观态度消极的影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行为的走向。而绝大部分特殊生源由于年龄偏长,脱离学制教育时间较长,个人素质普通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对于传统的上课方式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可能会出现不服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配合任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安排等情况,这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也难以取得应有的人才培养成效。

(2)面临学习者客观现实的困扰。特殊生源的特殊性表现为,同传统生源相比,作为具有工作身份的特殊生源,难以在时间和精力上平衡好接受教育与承担工作之间的关系,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在平衡接受教育和经营生活方面也存在不可预见的紧急突发状况,而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是无法完全规避的,也势必会给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困扰。为此,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及管理者要在对特殊生源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一方面,做好心理上的建设,摒除畏难情绪,预设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包括学制、学分以及对先前习得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等方面的规定。此外,针对学校教师在非工作时间对特殊生源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需要及时出台、调整教师课时費、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规定。而对特殊生源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应调整多项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在时间、空间的安排上,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上都是不小的冲击与挑战。

(二)内部环境分析

1.内部优势分析

(1)高职院校在项目建设中积聚了办学经验。高职院校已经经历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期,并正在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尽管在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对的人才培养对象与以往有所不同,但是,经过各级各类建设项目与建设计划的推动,高职院校已经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将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体制建立等方面的深化改革推向了高潮,能够为特殊生源的培养提供内生动力。

(2)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中产生了社会效应。早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并且高等职业教育一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这同促使特殊生源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相一致。也正是由于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协同性,使其一直密切关注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岗位的最新发展需求和动态,并在产教融合、深度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和影响,即社会效应。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能够反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成效。针对特殊生源而言,能够拓宽特殊生源的创业就业途径,也为提升特殊生源的技术技能水平搭建平台。

2.内部劣势分析

(1)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百万扩招背景下的生源对象为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这些培养对象与高职院校传统的培养对象在成长背景、年龄阶段、学习基础、认知特点、从业经历、发展愿景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5]。而高职院校在特殊生源人才培养的源头问题上具有“惰性”,这种“惰性”主要表现为缺乏针对特殊生源在“入口”“出口”方面的考量。而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入口”)和可能的发展水平(即“出口”)之间的差距。只有深谙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适当难度的教学内容,以此提升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水平。而高职院校忽视教育的“入口”问题,缺乏对特殊生源的学情分析,导致对特殊生源的现有水平不甚了解,继而影响了对“出口”的有效定位,人才培养定位被束之高阁,特殊生源的“最近发展区”被架空,高职院校大多凭借经验主义办学,漠视人才培养逻辑与规律,这样的人才培养过程也难以取得成效。

(2)制度体系建设滞后。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优化高职教育发展环境的作用,进而理顺高职教育各利益相关主体在权、责、利方面的关系,从而提升各主体主动投身高职教育的积极主动性。然而,在针对特殊生源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自身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的欠缺,导致学生、教师的利益受到影响。在学生层面,早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就已经提出要“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面对四类特殊生源在社会履历、从业经历、证书考取、专利获得等先前学习成果的不同,高职院校缺乏对这些先前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的办法,也缺乏其同课程、学分之间进行相互置换、实现免修等的规定。由于制度缺失,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成本,也浪费了教育资源。在教师层面,为了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高职院校教师需要针对特殊生源的不同情况,在周末、晚间到学校或企业等场所集中面授课程,并采取送教入企、送教下乡等培养模式。而高职院校未能将激励机制出台于安排教学任务之前,教师在履行任务量艰巨的特殊生源培养责任的同时,却在绩效考核、课时认定等方面未能受到来自制度上的保障,难以调动教师潜心特殊生源教学的热忱。

四、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特殊生源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根据SWOT分析法中对S、W、O、T内涵的解读,能够将SWOT分析对应的结果划分为四大类策略,即S-O策略(增长型策略)、S-T策略(多元型策略)、W-O策略(扭转型策略)和W-T策略(防御型策略)。具体到高职院校特殊生源人才培养路径方面,以“问题”为导向,从以内部优势牵制外部威胁、以外部机遇扭转内部劣势和变革内部劣势应对外部威胁三大方面提出相应举措。

(一)多元化策略:以内部优势牵制外部威胁

1.以多元模式践行精准教学

在充分考虑特殊生源在学习基础、从业经历、年龄特点、发展需要等不同学情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建班模式,实现多元化组班教学。在对公共基础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突破专业界限,以不同生源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为基准进行组班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上,将组建班级划分为全日制在校脱岗班、有基础在岗班和无基础在岗班三类,彰显分层分类教学的原则。

针对在岗生源,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规律,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工作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实施线上学习;在晚间、周末、节假日或集中工休时段,到学校或采取送教入企的方式集中进行课程面授。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生源,按照行业企业的实际生产规律,采取“旺工淡学”的错峰教学模式,“旺”季以企业实践为主,“淡”季以学校教学为重。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做好 “送教下乡”“定点送教”工作,实行“课堂+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区等提供的场所实施就近集中教学。保证每次进行集中教学的内容,都是对下一阶段生产活动的精心设计。此外,通过区域高职院校间依托职教集团或者建立职教共同体对特殊生源进行协同培养,建立“公共教学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方便开展集中教学。

2.以多样课程助力教学优化

从特殊生源的实际学情出发,根据“基础必修+进阶培养”的课程优化思路,一方面,针对入学前专业基础较差或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生源,在课程设置中着重加强对专业基础技能和相应理论的教学安排和要求,以达到本专业毕业标准对基本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的考核要求;另一方面,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解构扩招专业核心课对应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模块化设置,实现进阶式培养。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遴选与岗位就业能力最为相关的核心知识、技能和素质,同时,明确扩招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课证融通”,构建基本的“教学单元”。将若干“教学单元”以同类需求为纽带开发成“学习包”。将遴选出来的“学习包”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组合,为不同生源量身定制适应其实际情况及需求的学习内容,实现“所需即所学”“所学即所用”,并开发与之相匹配的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校本教材。

考虑到特殊生源多样化的教育背景,一方面,全面打通基础通识课程。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办法,不对文理科进行区分,理论课均采用线上教学的形式,实现学习、考评均在线上完成。另一方面,以“扬长教育”为教学原则。针对特殊生源的学情建立课程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课程库自主选择想要修习的课程,并替换人才培养方案中除思政类、体育类、创业就业类、国防教育类之外的通识课程,以达到毕业标准对通识课程学分的要求[6]。此外,为学生设置新的选课方式,不再沿用传统的定期开课的方式,实现边学边考。

此外,在国家大力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背景下,针对特殊生源普遍职业素养较低的情况,需要在课程内容的编排过程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潜移默化地将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内容深入人心,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整体提升社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二)扭转型策略:以外部机遇扭转内部劣势

1.修订符合学情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风向标的作用,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组织相关专业的二级学院,围绕“学生年龄、学习基础、从业经历、职业特点、个性需求”等要素,开展广泛的学情调研和分析工作,掌握各类特殊生源的现有水平。充分考虑“三个对接”,即课程设置与工作需要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标准对接、难易程度与学生基础水平对接,确定学生可能的发展空间和水平,厘定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学生所在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自身不同的工学需要,通过探索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分类、分层教学,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完善扩招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探索对先前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的标准与办法,结合学分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分银行制度,实行对学分的认定、互认、存储、核算及置换等。针对特殊生源的从业经历、入伍经历、社会履历、资历资格、获得专利、获得奖项、作品发表、证书考取及在其他学校或培训机构学习取得的课程成绩等已经积累的学习成果,探索通过资历认定、水平测试等方式进行学分认定,将学生所积累的学分记录、存储到学分银行,为后续置换、免修相关课程或学习环节等学习内容和进一步接受教育提供认定、转换的依据[7]。

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由于培养对象的复杂性所带来的教学工作的繁杂性,高职院校需要及时修订绩效考核方案,在厘清特殊生源教学任务与传统教学任务的差异后制定新的工作标准。将工作进行量化,确定合理的考核系数,并细化评价档次,关注校内津贴、课时补助、福利待遇等的提升,促使绩效考核发挥约束与激励的双重作用,以此带动教师更好地完成特殊生源的人才培养工作。

(三)防御型策略:变革内部劣势应对外部威胁

1.实行以“最近发展区”为准绳的弹性评价

针对不同生源、不同学习时间及学习方式,对特殊生源实行“最近发展区”弹性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是以弹性的评价方式对接弹性的学习方式的有效举措,即通过对学生在毕业前和入学时在知识、技能、素质等各方面的增进情况进行的过程性考核。德国学者劳耐尔曾提出“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分析了从新手到专家的五个发展阶段,并描述了每个阶段对应的能力特征、能够做出的相應行动和向上一阶段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类型和学习内容。以“最近发展区”为准绳的弹性评价就是要以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为依托制定过程性考核评价标准,以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完成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考核通过。

2. 建立合规的淘汰机制

高职院校需要根据特殊生源复杂的学情,建立起有针对性的淘汰机制。一方面,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要让高职教师深刻的认识到,淘汰机制的缺失会进一步加剧特殊生源“混”高职的沉疴,也会对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产生反噬作用,要强化教师对标准意识的坚守;另一方面,要在机制设计上下功夫,结合学分制、弹性评价制度,将淘汰机制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制定详细的淘汰标准及实施细则,让学生产生适度的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少华.基于SWOT分析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竞争策略[J].成人教育,2009(9):30-31.

[2]夏冰.高职扩招背景下三类重点群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财经专业群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5):23-26.

[3-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有关情况[EB/OL].(2019-05-08)[2020-08-08].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620/sfcl/201905/t20190508_381005.html.

[5]教育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教育教学管理适应高职扩招新要求  切实保障质量型扩招[EB/OL].(2019-12-27)[2020-09-16].http://www.ha.xinhuanet.com/special/singleaction/dzdt/2020-01/02/c_1125414334.htm.

[6]吕延岗,罗鼎,霍平丽.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学生群体”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0(10):61-67.

[7]侯维磊,张慧锋.高职扩招特殊生源的人才培养研究——以SY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11):14-18.

(责任编辑:刘东菊)

猜你喜欢

SWOT分析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