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问题、原因与对策
2021-08-27徐婕
徐婕
摘要:“双高计划”的宗旨之一就是提高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从高职院校的质量年报来看,天津市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存在着停滞不前、两极分化严重、成果转化率低和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科技创新与服务意识淡薄、制度建设滞后、团队和平台建设薄弱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对此,可以从增强意识、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平台建设等角度采取相应对策,以提高天津市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双高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7-0033-05
2019年3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双高计划”的实施,“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除了将其打造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之外,还要使其成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指的是“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意见》所提出的十大任务,既明确了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要求,又强调提升服务发展水平[1]。显然,“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一个核心功能就是科技创新与服务。从这个角度讲,“双高计划”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努力提升入选“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双高计划”所确定的建设目标并不仅仅是国家对“双高”院校的期待,而是对所有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一种引导。因而,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是所有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但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需要了解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与服务上的基本状况。为此,笔者拟对天津市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现状进行梳理,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选择天津市是因为天津市是国家唯一的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首个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并着力打造具有天津特点、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现状与问题
2016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中开始发布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贡献50强。其中,采用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技术交易到款额四项指标来表示技术研发服务水平。这四项指标虽不能完全体现,但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2]。因此,本文将采用这四项指标来衡量天津市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状况,具体数据来源于天津市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天津市共有26所高职院校,此次收集到21所院校的有效数据。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校、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校、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和天津体育职业学院相关数据缺失。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停滞不前
2015—2018年,天津市高职院校在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和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三项指标的总量如图1所示,这一数据除了在2017年有很大提升之外,其他三年虽有起伏,但大体相当,变化不大。这说明,天津市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进步不大,停滞不前。
(二)高职院校之间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2018年度天津市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和技术交易到款额三项指标如表1所示,表现最差的高职院校均为0。从中位数的角度看,在三项指标上,中位数以上院校占天津市高职院校总数之比分别高达99.17%、98.86%和93.66%。
根据质量年报,将天津职业大学和天津市21所高职院校总体情况在科技创新与服务的相关指标做一对比,发现天津职业大学表现最好,如表2所示。这显示出天津职业大学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在天津市高职院校中遥遥领先,但同时也说明,天津市各高职院校之间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
2018年天津市“双高”院校与非“双高”院校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和技术交易到款额三项指标的中位数如图2所示。从数据来看,在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和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上,“双高”院校与非“双高”院校之间也存在巨大差距,前者分别是后者的81倍和17倍。
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发现天津市高职院校之间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层次不齐,两级分化严重。
(三)成果转化率低
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指标强调要对接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注重引导高职院校共同发展,在赋能中小微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助力新型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服务贡献,通过产生的经济效益衡量科研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化效果。而成果转化率是衡量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开发产品的指数,强调的是通过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现实经济价值,通过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来体现。对比2018年度天津、浙江和广东三省市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天津市高职院校校均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为211.15万元,浙江省校均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为5 710.61万元,是天津市的27倍左右;广东省校均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为501.83万元,是天津市的2.5倍左右,如表3所示。显然,相对于浙江和广东而言,天津市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
(四)“双高”院校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
“双高”院校无疑是各地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为了更全面地把握天津市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这里仅对天津、浙江和广东三省市“双高”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情况进行比较,如图3所示。之所以选择与浙江和广东进行比较,主要是考虑到以下两点:第一,天津市和浙江省分別属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广东省则属于珠三角;第二,天津市、浙江省和广东省都属于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从图3可以发现,浙江省和广东省的“双高”院校在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上都远远高于天津市的“双高”院校。这说明,天津市“双高”院校的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与先进地区的高职院校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原因分析
(一)部分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意识淡薄
认识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在认识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服务,才能促进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如前所述,天津职业大学科技创新与服务工作在天津市高职院校中表现突出,这与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不无关系。天津职业大学在学校“十三五”规划中,不仅总结了“十二五”时期科技创新与服务工作,而且在发展定位、思路、目标和措施等各方面都给予了科技创新与服务工作以重要篇幅加以论述。对科技创新与服务的认识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而天津市不少高职院校尚未把科技创新与服务摆到工作日程上来。
一些院校在“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设中,主要以建设专业发展规划、提升专业教学改革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体制创新和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为重点,而对科技创新与服务方面少有涉及,学校科技创新与服务意识淡薄。这无疑对学校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的增强产生直接的制约作用。
(二)制度建设较滞后
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助推器,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动力,也对科技创新与服务起到保障作用。健全的制度能够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价值的实现。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较高的高职院校一般都制定了科技创新与服务方面的制度文件,如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编制了《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试行》,对科技创新与服务工作做出了明确的制度安排。但许多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一些文件,但要么只涉及其中某一部分工作,要么参照普通本科高校的做法而没有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工作的特点。这直接导致不少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工作缺乏良好的、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校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团队建设工作有待改进
科技创新与服务往往都是团队作战。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团队建设效果。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主要由教师构成。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都是围绕人才培养工作来展开,而忽视了科技创新与服务工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线。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往往比较重视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工作,教师去企业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一线实践,从而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至于在企业锻炼过程中与企业人员一起进行技术攻关,传统上并不被重视。对于教师培训,也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德育、班级管理和师德师风等四方面的内容,教师的研究素养往往被忽视。总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服务工作的需求不相匹配,限制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平台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平台建设是影响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创新文化、激发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养、转化创新成果的重要举措。
为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2016年,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印发〈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提出,全面完成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各项建设任务,要“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60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提高服务发展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天津市高职院校实际创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40多个,可以说,天津市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平台建设质量还有待提高。2019年,教育部公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结果,天津市有14所高职院校的17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名列其中,而广东省和浙江省分别有35个和26个协同创新中心获得认定。显然,相比于广东省和浙江省而言,天津高职院校在高水平平台建设上还有待加强。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的思想意识
天津市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普遍较弱,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与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和思想认识觉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深入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一系列文件精神,认识到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科技创新服务的地位和重要性,厘清并正确处理科技创新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做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一,高职院校要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进行部署,放在规划任务的首位,体现了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科技创新意识,为地区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高职院校要有培养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的意识。“双高计划”提出要打造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高职院校要把以科技创新作为衡量标准的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着力培养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
(二)加强制度建设
良好的制度能形成相应的激励制度,促进院校在制度规范的约束下,自觉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为了充分提高团队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团队保持活力和吸引力,高职院校要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要建立平台运行机制。出台创新平台的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制定并完善横向项目、专利管理、成果转化等管理办法,明确各类平台的建设重点和建设任务[3]。二是要建立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性的科研管理制度。通过给予专门的津贴补助和奖金、职称评聘、外出培训等方式来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要建立科技评价制度。确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实行分类评价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4]。四是要建立科研誠信和监管制度。将教育、激励、监督和惩戒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安全的科研环境。
(三)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水平,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对企业实践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应落实《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
第一,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专业带头人是指导专业教学研究的骨干人员,是“双师型”教师中的优秀者。一是设立专业带头人学术专项经费;二是优先安排专业带头人去国内高校和实践单位参加进修。创新不仅是意识上的创新,还是技术研发水平和理论知识上的创新。通过学习系统理论、实践跟进和成果总结三个方面来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第二,扎实推进教师赴企业实践工作。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工作岗位,以及企业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都能够直接有效地帮助青年教师领悟技术要领、岗位要求和职业内涵[5]。《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对教师培训、资格准入、职称评聘、考核评价等都作出了明确说明,应该建立教育見习和企业实践制度,提高教师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强化平台建设
第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专业结构特点,围绕天津需要、学校优势的专业或专业群组建平台。要牢牢把握支撑专业群建设这条主线,针对平台建设如何服务教学改革、成果转化、师资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等加以说明,强化工作任务标准和项目成效评价,促进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高质量的实施[6]。天津市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围绕天津着力发展的产业,做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第二,通过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本科高校、产业园区合作建立平台。2020年11月,《天津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要“聚焦重点领域支持建设一批市级技术创新平台”“着力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区域、高校院所、行业、服务等四类技术转移机构”。天津市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本科高校和产业园区开展深度合作,在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众创空间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以提升本校的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关于双高学校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的思考[J].职教论坛,2020(8):77-81.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郭磊夫.“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及改进对策[J].科教文汇,2020(11上):132-133.
[4]齐昕,曹新安,张萌.基于需求分析视角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2):81-84.
[5]楼世洲,岑建.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创新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20(3):7-11.
[6]杨理连.“双高计划”建设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11):6-9.
(责任编辑:张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