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8-27白明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4期
关键词:横纹疝气疝囊

白明辉

小儿疝气是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男童、低体质量儿、早产儿[1],典型症状是哭闹不止、血便、下腹腹胀、呕吐等,可分为脐疝与先天性腹股沟疝两种类型,对患儿睾丸发育、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均有不良影响,且病情严重时会发生肠梗阻、肠坏死等并发症,虽然部分患儿可自行痊愈,但多数患儿均需及时治疗。大量研究指出[2],对小儿疝气进行药物保守治疗,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往往需要实施手术干预,不过由于患儿身体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生理结构薄弱,难以有效耐受手术,极易发生术后并发症,会增加患儿身心负担,延缓康复进程,所以手术疗法必须兼顾有效性与低创伤性。以往临床常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疝气患儿,虽然手术视野清晰,但是由于传统疝修补术切口长且术中出血量多,所以整体手术创伤较大,不利于术后机体功能恢复。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有学者指出可以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3]。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组织剥离少、切开层次少,无需将腹股沟管切开,机体创伤较小,加之术后修复层次少,所以还能减少瘢痕范围,提升美观度,兼具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应用优势,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基于此,文章就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运用在小儿疝气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接诊的72例疝气患儿分为对照组(共36例)、研究组(共36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8例/8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5.1±0.6)岁,病程2~18个月,平均病程(10.0±1.4)月,直疝5例、斜疝31例,左侧腹股沟疝14例、右侧腹股沟疝22例;研究组:男女分别为29例/7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5±1.7)岁,病程3~19个月,平均病程(11.3±1.2)月,直疝7例、斜疝29例,左侧腹股沟疝12例、右侧腹股沟疝24例。研究活动的纳入标准:(1)经 MRI、CT 等检查确诊;(2)符合手术适应证;(3)病历资料齐全;(4)法定监护人了解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麻醉禁忌者;(2)手术治疗禁忌者;(3)家属不配合者;(4)呼吸系统炎症者。组间一般资料(发病部位、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照研究。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以氯胺酮进行手术麻醉;取平卧位,将臀部用软垫抬高,于患侧内侧行平行切口,手术切口长约3 cm;腹外斜肌切开,将疝囊予以充分暴露并剥离,高位结扎疝囊颈;常规止血,用无菌纱布覆盖切口;术后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研究组(行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全麻,常规消毒、铺巾;取平卧位,经由X线确定疝囊位置,并标记于疝囊体表投影;于腹股沟韧带上3 cm部位,沿着患儿腹横纹作手术切口,切口长约1 cm,逐层切开皮下组织;将提睾肌、腹外斜肌腱膜予以钝性分离,行0.8 cm小切口,将疝囊、精索充分暴露;切开疝囊,游离精索至疝囊颈,结扎疝囊,将多余疝囊切除,以高位双重贯穿法对疝囊进行缝合;止血,复位睾丸、精索,缝合切口;消毒、包扎切口;术后常规实施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将临床指标、术后疼痛评分、综合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1)临床指标:评价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2)术后疼痛评分:评估依据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该量表分为0~10级,其中:①10分:表示剧烈疼痛,此时患儿无法忍受,需要采取镇痛措施;②7~9分:表示重度疼痛,此时患儿有强烈的疼痛感,影响其睡眠、饮食等正常生活;③4~6分:表示中度疼痛,此时患儿痛感较为明显,不能入睡;④1~3分:表示轻度疼痛,此时患儿可以忍受;⑤0分:表示无痛感;(3)综合疗效:①无效:治疗后影像学检查与症状均无改善;②有效:治疗后影像学检查得到好转,且症状明显改善;③显效:治疗后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脱出脏器基本正常,且症状显著改善;④治愈:治疗后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解剖结构正常,且症状全部消失;⑤计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5];(4)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麻木、阴囊积液、切口感染、腹胀[6]。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研究数据的处理,临床指标、术后疼痛评分行t检验,以(±s)表示,综合疗效、并发症发生率行χ2检验,以(n/%)表示,当结果为P<0.05时,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临床指标、术后疼痛评分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临床指标、术后疼痛评分对比(±s)

表1 临床指标、术后疼痛评分对比(±s)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VAS(分)对照组(n=36) 8.13±2.24 24.85±2.57 4.88±1.30 4.29±1.95研究组(n=36) 4.86±1.88 13.62±2.31 2.63±0.45 2.86±1.31 t值 6.709 1 19.498 9 9.813 3 3.652 4 P值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5

2.2 分析综合疗效

在综合疗效方面,研究组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77.78%),P<0.05,数据详述于表2。

表2 综合疗效对比[例(%)]

2.3 分析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19.44%),P<0.05。对照组:3例切口麻木(8.33%)、1例阴囊积液(2.78%)、2例切口感染(5.56%)、1 例腹胀(2.78%),并发症发生率为 19.44%(7/36);研究组:1例切口麻木(2.78%)、0例阴囊积液(0)、切口感染0例(0)、0例腹胀(0),并发症发生率为2.78%(1/36),组间比较:P< 0.05(χ2=5.062 5,P=0.024 4)。

3 讨论

小儿疝气是临床常见疾病,与胚胎期发育异常有关[7],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腹胀、哭闹不止、大便不畅等,当疝囊逐渐增大后,容易影响患儿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发育,甚至会造成肠梗阻、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8],危及患儿生命安全,需要引起重视,当家长发现小儿有不适感时,应及时带小儿就诊,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病情恶化。目前针对小儿疝气主要采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其中对于1岁以内、有自愈可能的患儿主要进行保守治疗,对于1岁以上、难以自愈、疝囊较大、疝囊频繁脱出患儿主要采用手术治疗[9]。相关临床研究指出[10-11],手术是治疗小儿疝气疗效最佳、最彻底的治疗方案。而治疗小儿疝气的术式也较多,如常用术式为传统疝修补术、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等。

本次研究表明,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比传统疝修补术更适宜于治疗小儿疝气,主要表现在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VAS评分(2.86±1.31)分低于对照组(4.29±1.95)分,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77.78%),以及并发症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19.44%),P<0.05。传统疝修补术主要从腹股沟韧带部位做斜切口,需要范围剥离皮下组织,手术创伤性较大,而年幼患儿缺乏对手术的良好耐受性[12],当接受手术治疗时,应激反应强烈,容易影响术后恢复,并增加切口麻木、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另外,传统疝修补术术中容易损伤髂神经、精索血管、生殖神经[13],极易影响恢复效果,增加住院时间。近年来,疝气治疗技术不断改进,腹腔镜手术、腹横纹小切口手术逐渐被用于小儿疝气治疗[14],且疗效得到肯定。就腹横纹小切口手术而言,此术式能够顺应腹横纹走向做手术切口,无需将腹股沟管切开,组织剥离范围小,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另外,由于患儿腹股沟较短,其精索较为接近体表[15],采用小切口便能有效保留提睾肌与精索,操作简单,既能确保手术质量,增强手术疗效,也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此外,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切口小,不易遗留较深疤痕,美观度高,术后切口感染率低,并且切口愈合较快,能够降低患儿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由于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对于治疗小儿疝气具有不易干扰患儿生理功能、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势。

猜你喜欢

横纹疝气疝囊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疝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正确治疗
高频电刀对疝气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效果观察
疝手术后注意事项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On the Generic Taxonomy of Opisthotropis balteata (Cope, 1895)(Squamata: Colubridae: Natricinae): Taxonomic Revision of Two Natricine Genera
宝宝得了疝气怎么办?
小儿推拿“四横纹穴”定位考究
新型外螺纹横纹管管外强化传热分析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