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1-08-26邱燕青
摘 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传统单一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对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本文对基于比较方向,定准比较目标;基于文本元素,找准比较落点;基于群文整合,拓展比较空间的策略进行了探索,旨在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比较阅读;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2-0041-02
引 言
比较就是指把相同类别的若干个事物放置在一起,比较出差异与一致的地方,采用对比其突出特点的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对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比较文学”是指把表达方式、形式或者内容等有一定共性的文章整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采用比较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别样之处,对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一、基于比较方向,定准比较目标
比较阅读是对两篇及以上的,文体具有共性、主题互相关联的文章展开对比阅读,采用对比的方式,探寻文章的共性,寻找各自的特征,获得大量精细知识的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比较阅读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获得更多的阅读资源具有显著效果,可以带领学生实现举一反三。而作为教学手段,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所以,应用比较阅读需要依循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细致分析学生的学情与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以保障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1]。
例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主要介绍了“我”和闰土在年少时期的故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认识闰土的形象特征,总结闰土的具体人物形象。之后,教师对《少年闰土》进行延伸,让学生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对比。“我”看到中年时期的闰土以后,闰土有了巨大的变化,和“我”不再是朋友关系,这和少年时期的闰土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似,也是人物描写类型的文章,但是其描写的形象有所不同,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基于文本元素,找准比较落点
(一)基于文本主题,引导比较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主题类似的文章,涉及景观、友情、亲情等多个主题。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将主题相同的文章归纳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二者的异同,进而辅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2]。
以《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为例,两篇文章均对景色进行了描写,而且安排在同一个单元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对二者进行比较。首先,可以对比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即两者均对秋天的景象进行了描写。其次,对比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听听,秋的声音》属于诗歌,主要借助田野、树叶、大雁等事物描绘秋日瓜果飘香、秋高气爽、粮食丰收的情景。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这句话以秋的声音为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秋天的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若干个比喻句,如“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冬天快要来了。”秋雨是重要的线索,串联起秋天的各种事物,描写出欢快、丰收的秋日场景。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等,为秋雨赋予人格,让秋雨变成生活中多见的事物,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产生共情、培养想象力。利用此种比较阅读的方式,学生就更容易找到文章主题一致的特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激发阅读的积极性,进而培养语文阅读素养。
(二)基于文本细节,引导比较阅读
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文章细节描写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审美技巧,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3]。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两篇文章的阅读比较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细节描写进行阅读赏析,并总结文章的语言特征。《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描述珊瑚“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而描绘鱼群“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体现出珊瑚和鱼群的特点。《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是这样描绘森林景色的:“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学生在比较文章描写方法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两篇文章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两篇文章的细节描述有很大差别。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对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重点介绍,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细节之美,进而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
三、基于群文整合,拓展比较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大语文”作为教学基本理念。教学完某篇文章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有关联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感受这些文章的异同,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牛和鹅》一课后,教师可以结合文中“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的内容,将丰子恺的《白鹅》、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两篇文章设计为对比阅读内容。尤其是《白鹅》这篇文章运用大量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能看出作者观察非常细致,学生在阅读中被文章内容深深地打动。三篇文章的写法各不相同,让学生的视角得到开拓,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认识也更加丰富,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内容相似、文体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比如,《蟋蟀的住宅》是法布尔创作的一篇极为生动形象的说明文,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并且欣赏描写蟋蟀的文章。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感受到说明文的写作特色。
结 语
总而言之,比较阅读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年龄精准选择阅读材料,体现出一篇课文的学习带动某一类型文章的学习的作用。教师还要不断鼓励和指導学生,让学生勤于思考、勤于体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找到阅读的规律,进而更好地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同时,比较阅读是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写作手法、语言描写时学习更多的写作技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杜朋吉.开展比较阅读,培养语文鉴赏能力[J].教书育人,2019(31):21.
郭黎萍.浅析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考试周刊,2018(55):48.
李飞飞.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精读的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1):65+67.
作者简介:邱燕青(1990.10—),女,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