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说和写成为文言学习的助推器
2021-08-26陈星光
陈星光
摘 要:一直以来,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大多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不敢张口去说,不敢在说中学着运用文言,更不敢大胆尝试用文言文的语言、行文结构及笔法来构思拟写作文,久而久之,使文言文的学习难有质的飞跃,更有害的是消磨了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日常生活说文言”和“平时练习写文言”两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让文言文的学习走出死记硬背的怪圈,根植于学生鲜活的生活。
关键词:初中生;说文言;写文言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基于此,我认为,对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靠课堂上的阅读及课下的死记硬背,而应该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说文言”,大胆“写文言”,大胆尝试用文言文的语言、行文结构及笔法来构思拟写作文,只有这样,才能把文言文的学习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才能产生兴趣,才能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学以致用。
一、日常生活说文言
(一)说文言,识记文言字词
积累文言字词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要学好文言文,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不可能的,而目前,初中生对于文言字词的学习还大多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极大地消磨了兴趣。为此,我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大胆把学过的文言字词用进自己的话语中,可以文白混搭。
比如,学了“去”作“离开”的意义后,我引导学生平时和同学交流时,如表达“离开”之意时用“去”替代,于是,我听到了学生课间说“老师已去学校”;学了“期”作“约定”的意义后,学生说出了“吾和某某期在周六踢球”的句子;学习了“之”作动词“到,往”的意义后,学生说出了“余之办公室找张老师”的句子;学习了名词动用的现象后,放学后我听到一学生对另一个学生说“一起饭点饭”……渐渐地,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识记的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把枯燥的文言字词知识融进了日常欢声笑语的交流中,虽文白相混,又有何妨?
(二)说文言,领悟文言句式
除了字词,文言文学习的另一个难点就是文言句式,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及被动句等,这些句式的掌握,仅仅靠死记课文的一些例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平时说话交流中有意识地去套说,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比如,在讲了判断句的构成形式后,我鼓励学生大胆说文言判断句,看到上课打瞌睡的,学生说出了“课上钓鱼者,小猪也”的句子;看到窗户上有个黑点,学生说出了“黑点者,苍蝇也”的句子;月考之后,有学生说出了“某某冲进前三,努力使之然也”的句子;某生月考数学又考砸了,他痛心疾首曰:“数学,余之心病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学习了倒装句,“公式之不知,何以解之?”“妙哉,如此解法!”“吾笔安在?”“此次,生考高分者甚众!”“吾无头脑之聪,唯作笨鸟先飞!”等句子从学生之口说出,像这种文言句式的套用仿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单纯的生硬记忆更接地气,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应用吗?这种文言的仿说仿用使得枯燥乏味的文言知识有了繁衍生长的土壤。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就是,这里的说文言,不是让学生真正天天绞尽脑汁想着如何用文言字词、句式等去交流,而是为了提升兴趣,为了积累、巩固、拓展文言知识。要鼓励学生特定的时间里在特定的场合为学习而说,而不是处处都之乎者也。
时间上,比如上语文课的时间、在语文早晚自习时间,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间,营造说文言的语言环境及给学生用文言去说的机会,鼓励初中生大胆在语文课堂上多用文言提出问题,多用文言去回答问题,多引用文言名句,引导学生通过“说”文言的方式促进初中生文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场所上,为了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设立“英语角”,那为什么不可以借鉴英语角的形式来设立一个“文言角”?就是受“英语角”的启发,笔者所在学校在教学楼旁边的文化长廊开设了“文言角”,给学生提供可以畅说文言的场合,虽然起初说得不伦不类,但慢慢就有了起色,学生有了兴趣。
二、平时练习写文言
(一)译白成文
這里说的“译白成文”,即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而平时教学中,学生们做的大都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工作,其实完全可以反弹琵琶,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从深层次上巩固文言字词句篇等知识,做到古文今用,活学活用。
例如这个句子:我在校门口等了你很久,最终还是没见到你啊。
可以翻译成文言形式:吾俟汝良久于校门,卒仍未之见矣。
经过一段练习之后,慢慢由对一句话的翻译过渡到对一段话的翻译,也可以从书上找一段话来尝试翻译。当然,开始可以先从一些记叙性的简单的段落进行入手练习,也要像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一样,要以直译为主,实在译不通的再考虑去意译,重在激起兴趣,不要求完美。
(二)仿写文言文
因为时代久远,再加上初中生知识有限,短时间内尚不能充分掌握经典文言作品,对有些文言作品的理解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可以在掌握文言词语、词组及句式的基础上再尝试仿写文言句子,最后再进行全文性的仿写,在仿写实践中提升文言语用能力。
(三)自写文言文
在说和译实践的基础上,在仿写的积累下,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根据写作需要自由创作文言文,这是文言知识在最高层次上的综合性运用,把自己本想用白话表达出来的内容,直接在头脑中加工转换成文言文。当然,在这个写的过程中,可以模仿文言文的写作手法或谋篇布局的方法,起初写起来可能很痛苦,但经过长期的写练,学生慢慢就会渐入佳境,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这种写练可以从写日记入手,文言日记是个不错的形式,起初可以是三言两语,慢慢再逐渐往长了写。
三、结语
可能会有人认为,让学生用文言文去“说”和用文言文去“写”是复古倒退,纯粹是多此一举,尤其是让初中生用文言文写作难度太高,用处也不大。但我觉得,这样的想法是欠妥的,任何语言的习得总离不开在一定的环境下使用,因此,文言文的学习也应融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处处说文言,在练笔时大胆写文言,让“说文言”和“写文言”成为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强大助推器。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必将走出死记硬背的怪圈,获得求知的源动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又能很好地继承文言文表达上简洁不拖沓、笔法严谨、言简意赅的优点,不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谢靖文.浅谈初中文言文仿写训练[J].教师通讯,2006(15).
[2]晏丽.借仿写促进文言文学习读与写[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