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探讨
2021-08-26洪佳
洪佳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生活化教学策略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且教学成效良好。而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教师选择将生活化教学应用于课程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针对生活化教学应用的意义加以阐述,其次针对小学综合实践课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提出几点建议,望借此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
为确保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及高效展开,教师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具备“生活化”特点,这样不仅可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突破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还应充分结合此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所选取的题材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以此为综合实践课程的顺利展开打下基础。因此,本文将围绕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展开探讨。
一、生活化教学应用的意义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而为了推动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发展,学校设立了综合实践课程,以此实践课程的实施促使学生将在课堂中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另外,学生还可将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同教学内容相关联,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自身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活动中,还可与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相贴近,同生活展开更为深层次的交流,此也可为自身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创造条件。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加以认知,并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至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借助实践活动的展开,深化自身学习体验,并对自身情感表达加以认知,从而推动自身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小学综合实践课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带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最好教师是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确保教学计划得以顺利推进、课堂教学得以高效展开,需将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作为首要前提,因为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兴趣的引导下,才会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完成教学素材的选取,因为借此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学素材相关联,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也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获得成长,还可实现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周围的植物”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若条件允许,教师也可选择在公园中完成教学,让学生对校园中或公园中的植物种类、植物特点加以观察,还可让学生深入分析不同植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及环境对植物的影响等。教师借助此种教学方式,除可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之外,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活动,从而在实际接触、观察中掌握知识。
(二)重视融合,合理设计教学方式
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活动中,需重视生活化教学理念同课堂教学的融合,同时还应将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纳入学生教育体系中,全方位实施教育活动,以此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学会善于利用自己的眼睛对生活、社会加以观察,学会利用心灵体验生活、感知生活,借助自身的方式对生活加以研究。因此,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需以时空特点作为依据,并组织学生以小队或班级为单位借助实践活动的开展积累生活经验,这样做还可满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及好动天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下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上学路上保安全”这一内容时,因上学路上所涉及的地点不局限在学校,而是涉及家庭、社会、学校三个场所,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此部分内容时,可合理分工,让各小组负责相应内容的调查,如部分学生将上学途中的安全问题作为重点,从交通工具及路况等方面着手调查;部分学生对当医生的亲属或执勤交警进行采访,了解产生安全问题后应如何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也有部分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收集的方式,整理并归纳相应的材料。此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展开的教学活动不应被局限在课堂中,而应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展开实践活动。学生只有经过亲身参与,才会对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有所了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教育活动中,应遵循“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学生知识的获取不能只依赖于书本渠道,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也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多样的方式,完成问题的解答,从而推动学生能力的发展。又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小窍门大搜索”这一内容时,为帮助学生对所收集小窍门的有效性加以验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引导学生展开“我们来试一试”课堂活动。教师可让学生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主要依据,并完成活动小组的划分。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对实验过程展开模拟演练,以对操作环节、操作步骤加以熟悉。再明确组内分工,以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过程的有序性及安全性加以保障。随后再让学生展开真实的实验操作。部分学生在首次实验时并未成功,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同时告知学生不可轻易对实验下结论,另外,教师还应和学生共同对实验失败的原因加以探讨,对实验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或操作失误的现象加以梳理,找到问题的原因后,让学生再次展开实验活动。学生经过多次验证、探究及实验,最后获得新答案。除此之外,还可借助一系列活动的展开深入了解生活中的小窍门,并对小窍门的操作过程进行了解。
(三)课外延伸,提升实践能力
生活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助社会实践及社会调查活动的展开可多方面锻炼学生。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活动中,应以社会实践作为基础,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强化,并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次开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让学生遇到问题也可主动找寻问题的解决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推动学生爱护环境意识的形成,可以“拒绝白色污染,打造绿水青山”为主题,展开实践活动。教师在此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可先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垃圾场、草丛及溪流等加以观察,让学生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白色污染问题形成认知,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还应向学生讲解白色污染的危害,使学生对白色污染所造成的后果有所认知。随后,组织学生自发地拾起白色垃圾。教师在最后还可将事先印刷完成的环保宣传单发放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向路人发放环保宣传单,以呼吁更多的人参与环保活动。教师在此教学活动中,除可调动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之外,还可推动学生爱护环境意识的养成,深化学生的环保理念。此外,教师在此过程中还应对课程社会化的程度加以准确掌握,并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作为依据,完成适宜题材的选择。与此同时,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还应将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加以保障。
综上所述,教师将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至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活动中,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重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合理应用,并全面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这有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邱细浪.小学综合实践课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24):1.
[2]张建媛.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