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构建探究
2021-08-26李永
李永
摘 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技术时代,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因此从小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初中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阶段学习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就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而言,主要是一对多的形式,课堂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又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也使得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不高。本文就分层教学模式以及实施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分析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意义,提出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必要性;意义
每个学生成长环境不同,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在面对同一种课堂教学时,必然会存在一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教学步伐的情况。这也是班级出现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但是师资力量有限,学生又众多,想要做到一对一的因材施教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思考并创新教学的方法,比如分层教学法,这是一种将学生分层,并进行因材施教的方法,缓解了教学中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也缩短了学生学习的差距。为此,教师需要加强在初中信息技术中融入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概述以及实施的必要性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概述
分层教学模式的理念和传统的因材施教的理念类似,其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潜力、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等,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ABC三个层次,A层次类的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表现能力以及学习成绩都较好,B层次和C层次属于中等以及较差类的,针对不同层次区别对待,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以实现不同层次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分层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分层教学模式之所以会存在,源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例如,在学习态度方面,不同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具有不同的学习态度。有些学生本身就比较喜欢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欲望比较强,因此会主动地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质量就较高。相反有些学生缺乏对该类课程的学习兴趣,自然在融入课堂时就会非常的被动。加之学习条件、学习能力等的差异,更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加大。通过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区分,并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則可以达到因材施教,促进班级所有学生共同提升的目的[1]。
二、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信息技术是当下必学的一门学科,且未来信息技术仍会不断发展,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也会更高,因此教师需要重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但是对学生而言,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能力的影响,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也呈现了一定的差异。因而,教师有必要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
(二)有利于缩小班级两极分化的差距
一对多教学必然会造成班级长期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尤其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不闻不问时,会导致这种现象更为明显。通过融入分层教学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这对于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而言,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提升和进步,也会逐步缩短班级中的两极分化差距[2]。
(三)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真正创新
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其和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其根据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合理设置教学的内容方法,突出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其应用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真正创新,也符合新课改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分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一)根据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科学分层
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将学生分层,一些教师在进行分层时,直接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进行排名,很明显这种分层缺乏合理性。想要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在分层之前,需要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能力等多个要素综合进行判断,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优秀、中等以及差生。为了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三个层次用A、B、C代替。在划分好层次之后,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3]。
(二)在课堂中落实分层教学
课堂中的分层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会直接影响分层教学的质量。在落实分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设置教学的方法。如《用常量、变量存储数据》这节课程需要学生能够了解基础的名词,比如常量、变量,可以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等。该节课堂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学习常量这个概念时,为了提升C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常量的相关概念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这样一种情景化的对比之下,C类学生就可以对常量这个概念进行了解。接着教师可以引导B类学生根据概念对常量的名称、数据的类型、常量的值等进行归纳。其实通过教师前面的引导,B类学生基本可以了解常量名称实际上就是存放数据容器本身的名称,数据的类型就是该容器中储存着什么样的物品,常量的值就是数据。在学习常量常见的数据类型方面时,教师可以融入小组合作法,将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划入一个小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相互影响,对常见的数据类型进行探究。在上述课程内容教学中,就将常量知识概念的学习分为了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的层次,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了循序渐进教学的目的,也促使了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总体的提升[4]。
(三)在作业布置方面融入分层理念
作业布置是每一节课堂结束之后都会开展的一项活动,通过布置作业可以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但是传统的教师在设计信息技术题目时,往往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的都是同一类作业题,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作业的完成率不高,完成的效果较差。因此在融入分层教学之后,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也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性,根据学生的能力合理地将作业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对信息技术基础概念的一种测验,保证所有人都可以掌握基础知识。第二个层次是针对概念进行的技术训练。A类和B类学生必须掌握,C类学生视情况掌握。第三个层次则是综合型的题目。通过这种层次化题目的设置,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获得提升。
四、结语
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特点,也达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但是在融入该教学模式时,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得一定知识,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国臻.初中信息技术课运用分层差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J].求学,2020(43):48.
[2]刘德基.分层教学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有效性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41):25.
[3]张成群.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2020(26):21.
[4]顾金芳.基于分层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