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021-08-26曾咏怡

求知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PBL模式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曾咏怡

摘  要:地理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科学、合理地应用PBL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我提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步骤及实践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及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PBL模式;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4-0014-02

引    言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需求。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PBL模式从学生真实学习情况出发,在课堂上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探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因此,教师结合PBL模式制订合理的地理教学方案,能在提升地理教学效果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PBL模式概述

PBL模式全称为Problem-Based Learning,意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知识提出一个问题,利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最终使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及教师的正确引导得出答案。PBL模式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问题为中心。这是PBL教学模式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特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问题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得出问题解决方案。第二,以合作为中心。PBL教学模式中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复杂,仅靠学生个人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教师要把问题拆分成若干子问题并分发给各个小组解决,最终让学生将得出的子问题答案汇总到一起,以合作的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第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PBL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强调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和知识的构建者,提倡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PBL模式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結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水平,准备难易适中的问题发放给每个学习小组。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进程加以关注,并主动引导问题解决的方向,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最后待问题解决后,总结评价各小组的问题解决成果。

二、PBL模式的教学步骤

PBL模式主要是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在该模式下,教师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地理问题进行分割,使各个小组针对地理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然后将各个小组分析的结果进行整合[1]。以珠三角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究为例,首先,教师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问题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及生活,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基础。其次,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组设有主持人和记录员。为了提高效率,各小组成员可以负责不同的任务。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案例对比、分析汇总等,针对珠三角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当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PBL模式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快地理课堂的教学进程,提升教学效果。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观点也许会与正确答案有所偏差,教师要针对每组讨论情况,给予一定的引导。又次,学生对资料加以整合,各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讨论和交流,开展对问题的探究,将所有子问题解决方案整合,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一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开展教学评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并对整个教学过程做出整体评价。通过自评,学生能够总结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通过互评,学生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思路,实现小组集体的共同进步。这样多元评价合一的方式改变了教师单一评价所出现的弊端,能够使学生反思自己,弥补不足,实现自身和集体的共同进步。

三、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PBL模式下,教师从课堂上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讨论、分析,基于问题,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学生是问题的探索者,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超多的引导。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查阅知识、交流讨论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扬州的兴衰”为例,教师首先提出主题问题:“地处江苏省中部的扬州曾极度繁荣,北宋时其经济与当时的都城开封不相上下。但是,自清代中叶以来,扬州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现象。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扬州再次繁荣起来。请分析影响扬州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在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如“大家可以根据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划分问题”“交通是影响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从交通运输路线、政治因素、交通位置、扬州城人口数量变化等方面展开问题讨论。

(二)问题联系生活,由现象探本质

PBL模式的核心就是设计问题,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创新思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索和讨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教师设计地理问题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便于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展开激烈的讨论和探究。例如,在讲解“地球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某地区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四季更替?要求学生对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把问题细化,分成不同维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探究,如探究四季更替时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探究地球上不同区域四季变化的明显度。然后,教师就可以切入正题,对地球运动的规律展开详细的讲解,激发学生探索地球运动的兴趣,使课堂更加高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PBL模式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基于PBL模式的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研究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