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2021-08-26方智超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4期
关键词:赋值资源旅游

方智超,蒋 伶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植物群落是具有相同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并与环境形成相互关系、作用的植物集合体,包含了诸多可以用于旅游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而脱贫摘帽后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仍处于欠发达水平,急需通过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依靠优良生态本底及其孕育的植物群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部分欠发达地区产业振兴的发展契机和解决路径。在实施全域旅游战略背景下,科学客观地评价植物群落旅游资源,提供适宜的开发利用策略建议,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矿明等[1]、黄红霞[2]、童丽丽等[3]、柳菲等[4]分别选择灵石山、百里杜鹃、牛首山、张家界等国家森林公园,哈斯巴根等[5]、王海雁[6]分别选择贺兰山、轿子山等自然保护区,殷照东等[7]、肖乐平等[8]、邓志江[9]、刘新圣等[10]分别选择武汉东湖、湖北九宫山、广东湾舟岛、江西庐山等旅游风景区,对植物旅游资源的分布格局及特点、分类与调查、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其中部分学者在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利用或产品开发利用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此外,王庆等[11]、李思健[12]、张先琼[13]、李宗幸等[14]少数学者则以炎陵县、山亭区、宜昌市、海南岛等省、市、区县层面的研究对象,展开相似的评价过程与内容,提出开发或保护方面的策略。

进一步横向比较可知,一方面,目前关于植物旅游资源的研究相对较早,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区等对象为主,在资源的类型识别、现状调查、评价分析等方面进行了一定学术研究,其中大多按照植物具体的物种类型作为分类方法和调查方向的划分依据,基本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为主,且主要对植物旅游资源的本底价值进行单一维度的评价。部分学者结合现状分析和评价结果,还提出了旅游资源利用相关的对策建议或发展策略。另一方面,通过梳理可知,从区县层面展开植物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不多,其中鲜有以整体性的植物群落进行资源的分类调查和梳理分析,而针对欠发达地区的植物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亦相对较少。

将“生态优先、绿色崛起”作为发展定位的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7.34%,位居全省前列,为全国首批、四川唯二的“中国天然氧吧”,优良的生态本底和极为丰富的植物旅游资源为脱贫摘帽后的沐川县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如何从中遴选出真正有价值的植物旅游资源,成为其依靠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本文通过区县层面植物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提出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策略,旨在为欠发达地区依靠植物群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基本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基本概况

乐山市沐川县位于东经103°90′35″,北纬28°95′65″,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陲,为大小凉山山脉与成都平原过渡地带,属国家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省级层面限制开发区域[15],总面积约1 408 km2,下辖13个乡镇和2处国有林场[16],2018年末常住人口2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万人,乡村人口13.3万人,城镇化率35.02%[17]。其境内拥有峡谷盆地、丹霞岩溶、古冰川等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溪河纵横、水网密布且水质优良,整体呈“一脉两翼、三川沐浴”之山水格局。其气候四季温和舒适、空气宜人且常伴雨水滋润,亦有云雾、冰雪等气象,生态系统完整且生物多样性特征突出,成为大量珍稀动植物的良好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以极重要、中等重要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74.82%,共有植物60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14种,含Ⅰ级6种和Ⅱ级8种[18]。

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区县之一,沐川县2018年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已分别突破180万人次和14亿元[19],目前拥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湿地保护区、主题公园、农业产业园区等各类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相关的景区景点,其中包含国家AAAA级1处和AAA级2处,已形成一定的旅游产业基础,因而对其至关重要的植物群落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与评价,有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数据来源

利用“天地图”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tianditu.gov.cn)获取沐川县的行政区划、水系、地形地貌等相关矢量数据,而各植物群落旅游资源数据则结合当地林业、农业、旅游等行政部门的规划报告资料,并通过现场调查核实资源的主要分布地,获取其分布地的经纬度坐标,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整理信息并将其导入ArcMap 10.2的GIS分析工具,便于资源的进一步统计与分析。

2 植物群落旅游资源分类

2.1 资源分类方法与调查

只有具备观赏、科研等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的植物才可成为旅游资源[20]。因此,为了筛选出真正适合作为旅游资源的植物群落,同时便于有效协调和衔接资源与其旅游开发利用中的具体用途,本文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对于生态、农业、城镇的功能空间划分要求[21],参照《沐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中涉及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的土地用途分区,以其所处的不同功能空间、开发利用的具体用途等作为分类与调查的划分导向[22]。

(1)为提高资源分类的实用性,按照结构适度简化的原则,本文采用“主类+亚类”两级分类结构,并分别赋予单、双英文字母代号以便归纳整理。(2)将植物群落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生态保护地类+乡村农业生产类+城镇绿地绿化类”3个主类型,从而分别对应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内容。(3)根据沐川县拥有的各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中植物群落的珍稀程度,将自然生态保护地类细分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群落+一般植物群落”2个亚类型;根据农业主导产业中涉及植物的具体作物类别,将乡村农业生产类细分为“林竹农业群落+茶树农业群落+果蔬农业群落+药材农业群落”4个亚类型;根据树木、花卉的区分,将城镇绿地绿化类细分为“绿化树木群落+绿地花卉群落”2个亚类型。形成植物群落旅游资源“3主类型+8亚类型”的分类结构,并展开逐一摸排,依照宽进严出的筛选过程,最终得出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的分布地共33处(表1)。

表1 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分类与调查统计

2.2 资源分布特征分析

通过对资源进一步梳理统计得出,自然保护地、乡村农业生产和城市绿地绿化3类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的主类型数量存在一定差距,以乡村农业生产类居多且接近总数的60%。各亚类型数量存在一定的梯度差异,其中自然生态保护地类呈一定的局部优势,以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群落占据榜首,而果蔬、茶树、药材农业群落呈明显的数量优势(图1)。

图1 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主类和亚类调查统计

结合GIS空间分析可知,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呈现“东部为主、县城集中”及“整体离散、局部凝聚”的总体分布特征,并形成一定的组团分布态势(图2)。

图2 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类别分布

3 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1 评价方法与技术路线

为了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公正,本文针对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特征确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分析主要确定评价的项目、因子等内容,制定赋值、等级等规则;定量分析主要按照评价规则以计分、统计分析为主,并结合ArcGIS 10.2等工具,梳理汇总资源“本底价值+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再以定性分析判定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先度,以提高阶段性产业布局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为便于简便、清晰地分级筛选出独具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借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以通用标准规范为重要参照,本文从资源本底价值、开发利用适宜性两个维度制定各自对应的评价体系结构和评价标准表,其评价的过程由4部分组成:评价项目和因子遴选、赋值计分和等级划分规则制定、评价结果与特征分析、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度判断(图3)。

图3 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技术路线

3.2 植物旅游资源本底价值评价

3.2.1评价项目和因子遴选

鉴于国家发布的旅游行业国家标准GB/T 18972-201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3]中的资源本底价值评价项目和因子较为规范、全面、通用,因而本文直接参照标准将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等3项作为评价项目,将各自对应的观赏游憩使用价值、知名度或影响力、环保与安全等8类内容作为评价因子。

3.2.2评价赋值计分和等级划分规则制定

由于国家标准中已明确资源本底价值评价赋值计分和等级划分规则,且简洁明了,因而亦直接参照国家标准进行赋值计分和等级划分:以评价项目中前两项总计100分,后一项采用附加值加减分加以修正;以各评价因子的不同条件和具体情况确定5档梯度的评价依据和赋值,以“≥90分、75~89分、60~74分、45~59分和30~44分”5个赋值计分的得分区间,分别对应“五级、四级、三级、二级和一级”的5个等级划分,并参照标准进一步将其整合归为“特品级(五级)、优良级(四级、三级)和普通级(二级、一级)”3个简化等级。其中,为体现评价适度简化、数据便于获取和评价规则直观等原则,进一步适度简化修改各评价依据的表述方式或属性,将不便统计的“适游期具体天数和游客比重”修改为“季节和年龄结构”。为突出赋值梯度的差异化和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而适度修改评价赋值,将每档赋值由“区间值型”改为更为直接且接近等差的“唯一值型”,分别适度提高附加值中环保与安全赋值的褒贬力度,以此拉开最终得分差距以便于进一步精准确定各资源的本底价值梯度(表2)。

表2 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本底价值评价标准

3.2.3本底价值评价结果与特征分析

将各分类调查资源分别代入其中并赋值归档,借助ArcGIS 10.2进行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最终划分出沐川县资源本底价值五级、四级、三级、二级和一级分别有3、3、8、9和10处,特品级、优良级和普通级分别有3、11和19处,整体结构均呈梯度差异的金字塔型,呈现“自然生态保护地类总体突出且特品较多、乡村农业生产和城镇绿地绿化类少数出众而普遍平平无奇”的资源特征(表3、图4)。

图4 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等级分布

表3 沐川县全域旅游资源本底价值评价等级统计

3.3 植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3.3.1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项目和因子遴选

依据四川省颁布的《四川省旅游度假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省级标准[24]和部分其他学者[25-27]关于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参照资源本底价值评价流程,本文确定“市场环境条件、交通区位条件、服务要素条件和附加值”4项作为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项目,将相关规划与政策、距机场通勤时间、住宿服务要素、生态安全影响情况等各自对应的18类内容作为评价因子。

3.3.2 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赋值计分和等级划分规则制定

由于目前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暂无统一的赋值计分和等级划分规则,省级标准采用的方法较为复杂,为便于与本底价值评价流程相互协调统一,因而本文对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亦参照国家标准。以评价项目中前3项总计100分,后一项采用附加值加减分加以修正;以各评价因子的不同条件和具体情况确定3档梯度的评价依据和赋值;以相对简化的“≥90分、60~89分和30~60分”3个赋值计分得分区间,分别对应“特品级、优良级和普通级”3个等级划分。其中,为体现评价适度简化、数据便于获取和评价规则直观等原则,进一步适度简化修改各评价依据的表述方式或属性,以“市场环境”为重要基础并突出其赋值比重,将“交通区位”的衡量统一简化为更便于统计的“距高快速通道及县城的通勤时间”。综合“赋值梯度差异化”和突出“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等因素而适度修改评价赋值,每档赋值采用与本底价值评价统一的等差“唯一值型”。此外,从多规合一视角,综合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对发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护等积极作用和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城镇生活及文物保护等造成负面影响,同样分别适度提高其对应附加值的褒贬力度,以此拉开最终得分差距以便于进一步精准确定各资源的开发利用适宜性梯度(表4)。

表4 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标准

3.3.3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与特征分析

将各分类调查资源分别代入其中并赋值归档,借助ArcGIS 10.2进行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最终划分出沐川县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特品级、优良级和普通级分别有3、17和13处,呈现“自然生态保护地类总体优良且不乏特品、乡村农业生产和城镇绿地绿化类少数出众且优普参半”的资源特征(表5、图5)。

图5 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等级分布

表5 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等级统计

3.4 植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度判定

根据前文全域旅游资源“本底价值和开发适宜性”评价等级结果的矩阵排列,遵循综合判定、全面系统的原则,本文制定“优先—重点—储备—暂缓” 4个开发利用综合类型,以此反映资源利用优先度及其真正的综合价值(表6)。

表6 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和利用优先度

由表6可知,沐川县优先、重点、储备和暂缓开发利用型资源分别有2、4、13和14处,整体结构均呈梯度差异的金字塔型,其开发利用相对较为优先的植物群落旅游资源以县境沐溪、永福、富新、黄丹等4个乡镇以及国有林场为主,其中最为优先的植物群落旅游资源分布地有2处,分别为国内难寻的纸厂原料基地转型为丹霞地貌和竹林景观并存的国家森林公园竹海丹霞景区,国内仅有的监狱遗址群为特色本底、万亩茶园和天然及人工林为基础的国家森林公园五马坪景区。此外,黄丹溶洞省级森林公园、沐川湿地公园、富新仁厚省级有机茶园区的植物群落旅游资源亦特色鲜明。根据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的共同属性最终可将其总结为“林、竹、茶、花、果、药”的资源凝练特征(图6)。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在全域旅游的大资源观下,欠发达地区沐川县的植物群落旅游资源中,具有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的不仅包含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生态保护地类中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同样包括乡村农业生产类中农业产业园区、基地的林竹、茶树、果蔬和药材等各类产业作物,以及城镇绿地绿化类中城市公园、绿地的树木和花卉等。

2)沐川县植物群落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呈分散与集聚并存之势,其各类型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且最核心、优先的植物群落旅游资源集中于沐川国家森林公园的竹海丹霞和五马坪2处景区,与其他重点、储备和暂缓开发利用型资源以及其分布地,共同形成了“林、竹、茶、花、果、药”的凝练特征。

4.2 策略建议

4.2.1 兼顾植物群落旅游资源优先保护与适度旅游开发利用

一方面,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沐川县应着重将保护置于优先地位,以防止包含植物群落旅游资源在内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尚未利用的植物群落旅游资源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应作为旅游开发利用的储备资源加以关注。另一方面,应避免只停留于保护工作而忽略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利用,积极探索并推动森林休闲、竹海度假、茶园观光等植物群落旅游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建设和产品开发。同时,沐川县还应结合景区景点同步配套体现植物群落自身不同特色的“食、宿、购、娱”旅游服务设施,如全竹宴美食村、茶海星空帐篷、纪念品竹木小屋、零碳森林体验馆等,并制定“沐竹”、“沐茶”和“沐果”等竹产业、茶产业、果产业相关旅游系列购品的统一包装、宣传及营销策略。

4.2.2 统筹紧抓农林产业上位要求与落实旅游富民政策

在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建议沐川县主动寻求农业、林业、生态环境等与其紧密关联的上位规划或政策的大力支持,对已纳入国省市层面特定上位规划要求或享受优惠政策所涉及的植物群落旅游资源及其分布地应着重优先考虑。同时,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旅游扶贫富民是第一要义[28],因而在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的利用中应着重考虑其开发利用是否兼具富民增收、基建改善等同步的扶贫意义,并出台植物群落利用相关的政策及机制,积极鼓励城乡居民围绕景区景点,开设具有沐川县地方特色的农家乐、食宿山庄、乡村民宿、观光果园等,从而共同参与植物群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猜你喜欢

赋值资源旅游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算法框图问题中的易错点
旅游
抽象函数难度降 巧用赋值来帮忙
利用赋值法解决抽象函数相关问题オ
学生为什么“懂而不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