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围手术期术前讨论质控的做法与体会
2021-08-25杨洁刘秋生李礼安肖良成曾晓静
杨洁 刘秋生 李礼安 肖良成 曾晓静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510080)
医疗核心制度是医务人员正常诊疗活动必须遵循的工作制度,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基石[1],而“术前讨论制度”作为医疗核心制度之一,其执行情况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手术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1 现状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手术致死例数约100 万,而致残例数则高达700 万[2]。2019年度某三甲综合医院手术患者死亡534 例,占手术人次0.72%。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1 221 例,占手术人次1.11%。24 h 重返手术发生例数319 例,占手术人次0.51%。
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提出了“安全手术挽救生命”(safe surgery saves lives)的口号并制定了相应规范[3]。医疗管理部门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在提高手术效率的同时,又能保证手术质量和手术安全,而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是保障手术安全的一项重要环节[4]。手术的成功不仅要有满意的麻醉和纯熟精准的技术操作,而且需要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5]。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6]规定要求,术前讨论是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术前讨论是指以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手术安全为目的,在患者手术实施前,医师必须对拟实施手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预期效果、手术风险和处置预案等进行讨论[7]。术前讨论会影响手术效果,不可轻视[8]。
为了解该院术前讨论制度执行情况,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200 份手术病历进行分析和统计。发现主要问题有:病案首页手术名称填写错误12 例(6.0%)、漏项3 例(1.5%);术前讨论记录内容过于随意、简单,表现为:术前讨论未记录术者是否参加5 例(2.5%);手术指征方面有38 例(19.0%)仅记录为“有手术指征”、“患者及家属要求手术”、复制术前诊断和现病史等;术中风险及防范方面有43 例(21.5%)虽有记录,但仅记录为“详见手术同意书”,或直接复制手术知情同意书全部内容,术中有哪些风险及如何防范的表述不充分;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处置方面有24例(12.0%)仅笼统记录,如“预防术后并发症”或记录与“术中风险与防范”重复内容等。为此,医院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持续改进,成效良好。
2 质控实践
2.1 严格执行术前讨论制度,保障手术安全 术前讨论制度是医疗工作的核心制度之一。除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外,所有实施手术患者均须开展术前讨论[9]。组织术前讨论,对提高手术质量,减少事故发生有重要作用。严格执行术前讨论制度,可以进一步明确术前诊断、手术指征和方案等,集思广益,避免因术者片面思考做出不合理的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手术安全[10]。
调查中发现:术前讨论存在形式化,主要表现在:(1)科室不重视术前讨论,部分术者未参加术前讨论;(2)未突出“讨论”,普遍存在针对某一确定手术方案进行讨论,缺乏对备选手术方案的讨论;(3)在手术指征、术前准备情况、术中风险评估情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参加者讨论意见、主持人总结等方面有漏记、记录内容雷同或记录不详细等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规范术前讨论实施细则,加强细节管理,提高执行力。患者实施手术前,管床医师应完善病历,提前做好术前讨论准备。临床科室根据本科室手术名称及分级目录、人员队伍建设情况、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等情况,确定术前讨论参加人员的范围,包括手术组讨论、医师团队讨论、病区内讨论和全科讨论。但无论是哪种范围的术前讨论,术者均必须参加。首先,由管床医师介绍病例;其次,参与术前讨论的医师、护士逐一发表意见;最后,由主持者总结。讨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手术指征、手术前准备事项、手术方案、术前术中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并发症的处置等。管床医师根据每位参加者的发言情况,择其要点进行记录,并综合汇总形成术前讨论记录记入病历。
2.2 加强培训,规范病历书写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医院的核心工作,病历书写是重中之重,是医疗活动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医护人员记录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文件,也是处理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重要的证据[11]。调查中发现,部分外科医师责任心不强,存在重临床治疗操作,轻病历书写的思想,对病历书写工作不重视;同时,由于上级医师工作比较繁忙,容易出现上级医师只签名而未及时修改审核等现象,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指导作用不强,导致术前讨论记录、手术记录等内容空泛,或记录不准确、不规范等。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规范病历书写,医院每年至少2 次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科室质量管理评价标准实施细则》等,培训中,详细点评实际检查发现的病历书写常见问题案例,进一步强调病历书写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点评中还就个别医师、个别病历存在低级错误或缺陷,可能引发的纠纷等进行了纠正。定期组织开展非计划再次手术病历的专题讨论,并对典型病历进行专家点评,分析存在问题及危害。
2.3 完善病历质量评分标准 医院组织病案管理委员会专家,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12]针对手术病历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细化了评分标准。2.3.1 病案首页 手术名称填写正确,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单与病案首页的手术名称一致,且以手术医师记录为准。每错误或填写不规范一项扣1分,病案首页手术(操作)栏未填写,该病历定为乙级。
2.3.2 病程记录 术前、术后24 h 内须有术者查房记录。术后连续3 d 有主治及以上医师查房记录。缺手术者查房记录扣1 分/次,无主治及以上医师查房记录扣1 分/次。
2.3.3 术前讨论记录 所有住院患者的非急诊手术,必须有术前讨论,记录于术前总结与讨论结论。手术者必须参加术前讨论。术前总结包括病情摘要、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拟施手术名称、拟施麻醉方式、注意事项等情况;术前讨论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指征、方案、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具体讨论意见及小结意见等。缺术前讨论记录或术前讨论结论或术者未参与讨论,该病历定为乙级。记录缺项或不规范扣0.5 分/项。
2.4 强化环节质控,确保内涵质量 依托医院三级质控网络,利用病历全程动态质量控制体系[13],对手术病历,尤其是首例开展的手术、涉及重大伦理问题的手术(如器官移植手术、变性手术等)、涉及重要器官摘除的手术(如:截肢、眼球摘除、孤立肾等)、可能导致毁容或永久性伤残的手术、高龄患者手术、非计划再次手术、存在医患争议或纠纷的手术、预知预后不良或病情危重有重大手术风险的手术等病历,进行重点督导检查。
加强围手术期重点环节质控。要求各临床科室随时向医务处上报重大手术病例;进一步规范术前讨论实施细则,主要从术前的准备情况、知情同意的签署情况、手术方案的设计、术中风险评估情况、重大手术并发症预防处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加强细节管理,提高执行力;同时,对围手术期各项记录和文书书写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特别是三级医师查房记录、手术安全核查、麻醉记录、手术记录等,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等进行核查。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时,科室必须组织医务人员对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案、风险防范措施及术后处置预案进行分析讨论总结。
2.5 落实终末质量检查,提高整体质量 在终末病历质量检查中,病案管理科根据《终末病历质量评分标准》的要求,每月按70%抽取各科当月出院病历(含手术病历)进行检查评分。重点检查病历书写是否规范完整、知情同意书告知签署是否及时合理、围手术期各项记录是否完善等。对存在病历书写问题或缺陷的及时反馈给科室,提出整改意见;对存在较多缺陷的病历,在质量管理委员会上进行通报和点评。终末病历质量检查情况纳入科室质量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建立“检查⁃督导⁃反馈⁃改进”机制,提高了病历整体质量。
3 成效
规范、严谨、科学的术前讨论对于保障手术安全有重要影响[14]。经过上述措施的探索和实践,术前讨论制度执行情况明显改善,术前讨论记录渐趋规范,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期对比2019年和2020年数据分析发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患者病死率有所下降,24 h 重返手术室发生率基本持平(表1)。说明强化术前讨论质控是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手术安全的一项有效举措。
表1 同期对比2019年与2020年安全指标分析Tab.1 Comparative safety index analysis of the same period between 2019 and 2020
通过强化术前讨论质控,有效规范了医师病历书写行为,提高了病历书写规范意识。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医院三级质控工作,突出日常医疗质量检查工作重点,加强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有效预防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规避了医疗风险。通过强化落实术前讨论制度,进一步规范讨论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术前讨论流于形式、记录内容空泛等问题。一是明确了参加讨论者的责任,发言具有针对性,讨论从患者基本情况、辅助检查结果情况、患者及家属的诉求、手术团队组成,手术注意事项到手术方案,是一次对患者手术前的总结性讨论。手术方案的讨论涉及了手术切口、手术操作步骤、组织重建方式等,增长了医务人员的见识,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二是有效促进了多项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如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三是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手术相关医护人员均参与术前讨论,加强了信息沟通交流,增进了团结合作,保障了手术安全。
4 体会
4.1 规范术前讨论记录管理 实践中发现术前讨论记录容易出现错漏,利用信息化技术,制定结构化的术前讨论记录电子病历模板,进一步明确术前讨论记录项目的定义及填写要求,有利于规范管理。术前讨论最精彩的部分是参加者讨论发言和主持人总结,它体现了学术思想、带教思想。调查病例发现术前讨论内容空泛、流于形式,缺乏对患者病情的综合评估,手术方案缺乏讨论或讨论不全面细致,手术风险评估及注意事项重点不突出,对手术预期效果分析不充分等。术前认真组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从而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4.2 鼓励护理人员参与术前讨论 目前国家没有相关管理规范明确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参与术前讨论,但该院有部分科室邀请了护士参加讨论,有利于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护士参与术前讨论,既能有效提高其参与诊疗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提升其业务理论水平,是整体化护理在诊疗过程中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同时对构建和谐医护关系,缩短医护差距,对护理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积极意义[15]。
4.3 强调急诊手术也需要术前讨论 虽然是急诊手术,但手术参与者仍需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对患者手术方式、术前准备、术中风险及注意事项等重点沟通讨论,保障手术安全。调查发现,即使是急诊手术,手术医师仍能组织术前讨论,讨论不限场所,在手术前完成,术后及时补记到病历中。
4.4 明确术前讨论范围 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医疗核心制度要点[7]规定,术前讨论范围包括手术组讨论、医师团队讨论、病区内讨论和全科讨论4 类,但实际临床工作中需增设“多学科讨论”范围,例如,调查病例中有1 例孕妇合并急诊颅脑外伤,术前讨论由产科医师主持,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普通外科等多学科多专业人员参与。同时,术前讨论范围与手术科室的人员队伍建设情况、床位规模、业务能力等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同样都是开展Ⅳ级手术,科室人员少、规模小的按全科讨论,科室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则可能是医师团队或病区内讨论。这就需要根据科室手术分级目录、科室人员配置、技术水平等进一步明确、细化具有可操作性的术前讨论范围,便于更好地执行术前讨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