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框架设计与对策探讨
2021-08-25张壮
张 壮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1)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涉及生态、经济、产业、科技和制度等各方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青海特点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需要明晰框架的设计目的和原则,探究经济、生态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该体系的主体要素、动力要素、运行要素、协调要素进行逻辑画像,把青海生态经济体系所表现的固有状态和外部特征进行分析处理,细化研究内容,客观描述现实,进而发现现代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基本规律。
一、设计目的
(一)“一优两高”为战略引领
为进一步促进青海优质生态产品生产,推动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顺利构建,青海省实施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是“一优两高”战略的贯彻实施,以生态优先为出发点和切入点,为青海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提供了坚强保障。首先,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青海省始终坚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以生态保护为优先选择,制定最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守护青海的冰川河流、雪山草地。其次,制定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确保资源能够得到全面节约和有效利用,提高投入产出比,提高经济的代谢吞吐能力。再次,通过率先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为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提供制度保障,为市场的生产繁荣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最后,通过制定环保督察、监测和评价、损害赔偿、离任审计等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确保生态持久、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
(二)各族人民共享生态环境福祉为主要追求
建设一个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生产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各族人民能够共享共惠生态环境福祉。重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首先,实现各民族共享成果。要充分发挥政府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主导作用,开展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降低生态成本,扩大优质生态产品覆盖率,最大限度满足各族人民的消费需求。其次,实现区域共享。目前,青海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未来需要加强对落后区域的支持,推动地区间协同联动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比如,青海省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应当加快生态经济发展,而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应当发挥出应有的模范引领作用,持续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实现权利和责任对等匹配,保障区域协调发展。最后,实现代际共享。青海省在构建现代生态经济体系过程中,应当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确保满足时代发展和当代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子孙后代创设更加舒适的生态空间。
(三)“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内容
产业在青海省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产业生态化是根据生态化相关理念,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生态产业化是根据市场化与社会化理念,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和物质财富转变。[1]首先,要从产业内部挖掘潜力,对当前的流程、技术进行创新,实现对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其次,生态产业化发展,要深刻理解生态资源价值,努力挖掘当地生态资源的价值,将其转化为生态产品。目前,在“新基建”“双循环”快速发展背景下,可以通过对各类产品进行“网络配置,分散取送”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另外,为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要适当增加个性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因此,在构建青海省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过程中,要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以不影响生态系统稳定为前提,充分遵循生态和经济规律,形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的均衡状态。
(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运行载体
青海省在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努力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生”空间。研究发现,过去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在当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在“一优两高”背景下,青海省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要求标准更高,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作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运行的重要载体,全面促进“三生”空间协同发展。从生态空间看,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生态优先这一基本原则,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促进各种资源在不同区域间实现双向流动,构建出一个更加完善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使域内的生灵草木得到更好保护。从生产空间看,以高质量发展为基本目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绿色产业。从生活空间看,以高品质生活为出发点,在全社会提倡绿色消费理念,在充分兼顾青海省省情的基础上,构建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设计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
政府作为一个权威性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机构,在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从制度及公共服务环境层面为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创造条件。另外,还可以通过政府搭建各种平台,广泛开展“一优两高”理念教育,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民间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各族群众参与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规划优先
在生态经济构建过程中,应当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确保经济发展同生态建设协调一致。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承载空间,青海省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在“一优两高”战略指引下,根据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合理规划各地区生态经济体系的子系统。在空间规划层面,要素规划要相互适应,譬如土地和水资源规划与区域生态功能规划需要统筹设计。
(三)坚持协调统一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构建过程的本质是追求系统要素间的“融洽”关系,降低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实现最优的整体功能,进而提高系统的协同能力和整体合力。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障,在构建青海省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过程中,必须坚持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建设,大力推进各个地区间、产业间以及各个经济体系之间的生态化建设,有效规划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各类资源共享。加强在合作、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协同管理,加快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2]
(四)坚持稳步推进
青海省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地区间的经济水平、生态意识、所处区位及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区在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过程中,应当充分依据自身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挖掘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势和潜力,规划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要积极利用本区域内资源优势,有效地将传统产业与生态产业相融合,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此外,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是结构、功能、行为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青海省域范围内,要突出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的生态化建设,要以点带面,分层次、分重点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
(五)坚持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在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从源头到末端丰富环保智能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非物质化,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的整体综合效益。青海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构建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摒弃传统落后科技观,加速科技创新应用步伐,积极主动引入新技术,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力量,加快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进程。
三、框架主要构成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是内部主体要素、动力要素、运行要素、协调要素按照一定结构形式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进而形成的立体框架。因此,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生态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是先分析体系中各构成要素,在明晰各要素构成的前提下,保障各要素之间协调统一,进而发挥生态经济的整体合力。
(一)主体要素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受到政府、企业和市场三个重要主体的影响,资源配置的调整和转换是三种力量不断冲突和妥协的渐进过程。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等政策手段实现对生态经济体系构建进行指导和控制,确保成功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面对当下生态约束的严峻形势,政府制定了多部关于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给予包括资金在内的全方位政策倾斜。政府的作用重点在于制定有效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障生态经济体系正外部效应能够发挥。企业作为社会子系统,是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构建的核心基础,资源配置必须为绿色环保企业提供全力保障,保证生态产品的高效产出,保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作用,面对市场的买方主导地位,相关市场利益主体应充分考虑生态经济发展是否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相适应。可以看出,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目标明确,各自的作用边界不可逾越,但同时三者也相辅相成、功能互补、相互制衡。
(二)动力要素
机制的内涵体现在它是一个动态运行系统,规定了一个机构或组织内部的运作原理,处理内部关系的规则,使其成为协调有序的有机整体。其重要特征在于机制具有自动运行功能,即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之间能够自发相互影响,即使没有外力推动,其系统本身也可以为自身运行提供基础性动力,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正常运行,进而推动机制实现既定发展目标。青海省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形成的动力要素就是要形成自觉化、常态化和长期化的构建意识。加快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建设,二者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出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同等重要且相互促进,为生态经济构建提供强劲动力。生态产业化强调在开发生态资源过程中应充分兼顾环境承载力,在其阈值范围内,注重转化和应用各类生态资源。具体来说,应提前制定生态产业化方案,确保在发展当中考虑到生态效应,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不能涸泽而渔。产业生态化的核心是优化产业工艺以及流程,依托先进的科技理论与方法,从产业拓展到社会生态系统,使产业生态化囊括从最初的产品生产一直到最终消费全过程的每一环,通过模仿生态自循环和自净化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小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为社会提供生态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同时,为修复和再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构建青海省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需要从源头抓起,重塑一个“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动力系统,利用各种新技术方法,对当前管理以及生产模式进行创新,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三)运行要素
传统经济体系的生产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获取自然资源,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利用这种方式使其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生活生产资料,最后通过市场流通到消费者手中,消费后会产生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就成为污染源。传统经济模式是单方面索取自然资源的一个过程,漠视外部成本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然资源存量,还导致生态环境自净能力下降。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是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价值转移和信息传递之间彼此有机联系的循环运动。而经济系统的循环方式与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运动是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进而使上述两个子系统生成物质和能量转化的渠道和机制。鉴于上述原因,青海省在生态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经济模式的缺陷,要注重循环经济的消化系统建设,将消费领域纳入再生产过程,把人们消费之后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循环利用,在有效满足各族人民消费的前提下确保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提高,同时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另外,青海省要通过各族人民的有效劳动,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输入经济系统中,转换成各种产品,再经过科学技术的深加工和再生产后,一些产品和废物就会重新返回输入生态系统中,由此就形成了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要素转化运行的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中的要素转化
(四)协调要素
在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构建中,存在生态和经济两大系统。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物质基础,表现在为经济系统运转提供所有的物质和能量。而经济系统则对生态系统的变化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系统可以通过有效劳动从生态系统中转换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合作的关系,但经济系统不能脱离生态系统而单独存在。在青海省经济发展起步时期,生态环境条件相对较好,产生的污染较少,创造财富和消费生产的边际收益大于生态环境破坏的边际成本,这一时期通常会采用增长崇拜的发展模式,于是人们就大肆使用自然资源,使得生态环境条件遭到破坏。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当经济开发超过生态阈值时,生态约束开始增强,经济开发的边际报酬逐步递减,以环境质量损耗为代价的不经济增长开始出现。这时,人们的环保意识开始被唤醒,传统落后发展模式被摈弃,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青海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就进入高级阶段,最终在政府、市场与环境的长期博弈下,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最终形成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如图2所示。
图2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互为依存
四、构建青海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对策探讨
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对于巩固青海省生态价值、生态优势,提升生态竞争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要紧紧抓住“山”“水”“草”这条生态经济主线,做实做活“大山经济”,发展壮大“涉水产业”,改善提升“草原生产力”,探索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
(一)做实做活“大山经济”
青海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的新支点在山。一是激活雪山经济。重点以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尼玛卿山所在地为核心,打造以冰雪观光、冰雪运动、会议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冰雪旅游娱乐综合体。塑造品牌,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拓宽宣传推广渠道,加大多角度精准营销力度。积极争取在高铁建设和航线等基础设施方面获得国家支持,打破交通成本高障碍,让外部游客进入青海、进入雪山,踏雪观景,全面提升大山的经济贡献率。二是发展林业经济。按照长期有绿、短期有利的原则,做活复绿产业,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绿装靓青”工程,对于宜林地要向科技要绿化,运用科学方法植树造林,运用信息化手段管林护林,打造“气候智能型”林业,推动国土向绿化、美化、生态经济化方向转变。高薪聘请国内一流农林专家,指导构建起从林下种养到林中旅游,再到林上采集的绿色立体经济。统一打造“青”字号林业生态产品品牌,重点发展青海独有的、有“钱途”的林业生态产品品牌。塑造乡村旅游打卡地,多点建设以黑枸杞、长把梨和樱桃为主体的“花果药草园”,打造新型体验经济体。
(二)发展壮大“涉水产业”
青海要以水资源为生产要素,做大内生性和外延性涉水产业。一是打造“旅游+运动”水产业链。青海温泉资源富集、品质优良,要打造一批集温泉度假、运动游乐和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青海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非常适宜开展各种垂钓活动,通过举办各种赛事,宣传推介青海。随着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效应的逐步放大,要重点推进环青海湖国际汽车拉力赛、摩托车越野赛和赛马交流大会,即“三车一马”赛事项目快速发展。二是重点发展水饮品和水产养殖业。青海是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非常适合发展以天然水为主要原料的制造业。要把昆仑山矿泉水按照中国的“依云”标准来打造,创造出更多的世界级高档矿泉水品牌。青海枸杞、沙棘等高原特色植物丰富,要放眼世界、对标一流、选好商招大商,开发出高端健康饮料。要优化重组青稞酒、枸杞酒等各类酒企,集中统一包装推向国际国内中高端市场。青海省盛产以三文鱼和金鳟鱼为代表的高品质、无污染冷水鱼,要强化青海省现代渔业的绿色有机品质,提升养殖综合效益。三是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要建立统一的水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构建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在补偿时要充分考虑大江大河源头系数,对出境水质、流量等指标进行奖补。
(三)改善提升“草原生产力”
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环境洁净和无污染,改善提升草原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潜力巨大。一是积极构建草原保护修复新格局。要实施严格的季节性划区轮牧和返青期休牧制度,采取规模化和合作化生产方式,提高草畜生产转化效率,最终实现草原高效生产和科学利用。要利用卫星地面遥感监测技术,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各种非法开垦、侵占和破坏草原的行为。要加大鼠虫毒草防治力度,按照物物相生相克原理,推广使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药物防治技术。要加大黑土滩、沙漠化植被重建力度,培育新型牧草,改良退化草场,推广人工草地和高产饲料基地建设。二是科学开发利用草原资源。要培育和引进适合青海省不同地区环境的优良种畜禽,研究推广秋冬季节畜禽舍饲育肥技术,组织进行反季节出栏销售,健全饲养、加工、运送保鲜等产业链条,实施地理标志畜牧产品保护工程,推动草原生态畜牧业提质增效。要增加科技投入,突破冬虫夏草人工栽培种植技术难题,逐步实现量化生产。依托青藏高原地道的药材产地,把青海省高品质、高产量、低残留的药材,打造成全国重要的中藏药原药生产基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