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的人才供给机制研究

2021-08-25王武林包滢晖

贵州民族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民人才农村

王武林 包滢晖 毕 婷

(1. 贵州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2. 北京电影学院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8)

当前,我国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时期,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1]。2021年2月,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建设实现从脱贫攻坚转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乡村振兴阶段。自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各级各类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乡村不通路、难就医、上学难等问题。但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来看,乡村振兴缺乏人才支撑,面临严重的“空心化”问题。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乡村产业、生态、治理、文明、组织建设都需要人才的有力支撑。同样,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在“十四五”时期平稳有效衔接,关键在于脱贫地区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贵州省撕掉了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但仍然面临返贫风险大、巩固脱贫成果任务重、乡村振兴工作难展开等问题,人才“引进难、留不住”是制约贵州乡村振兴的主要原因。因此,做好新时期乡村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考核评价等工作,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探索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乡村人才供给机制[3],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人才供给调查数据,聚焦贵州脱贫摘帽地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类型,全面了解乡村振兴人才的供给现状与需求特征,深入分析乡村振兴人才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探索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乡村振兴人才供给机制。

一、乡村振兴对乡村人才的内在逻辑要求

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既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4],又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总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以人才振兴为抓手,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生活富裕等方面对乡村人才提出新要求[5],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对乡村人才的内在逻辑要求如图1所示。

(一) 产业兴旺对乡村人才的要求

产业兴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难点。乡村要发展,必须有相关产业做强力支撑。大部分脱贫摘帽地区都建立起相应的“特色农产业”,但普遍面临产业活力不足、缺人缺技术、农产品同质化、经销难等现实困境,产业兴旺缺乏人才有力支撑。

要实现产业兴旺,需要农村科技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乡村旅游产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产业要兴旺,需要农村科技人才做支撑。如果没有一批懂农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指导,依托当地优势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就难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产业要兴旺,需要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做支撑。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需要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协调推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产业要兴旺,需要乡村旅游产业人才做支撑。贵州省黔南州、安顺市等地借助乡村旅游实现脱贫增收,要继续扩大乡村旅游优势助力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懂旅游、善规划的专业旅游人才。产业要兴旺,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做支撑,要培养一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懂技术、爱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 生态宜居对乡村人才的要求

生态宜居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方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在保护中谋发展;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生态要达到宜居,需要乡村生态环保人才和乡村建设规划人才。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首先要治理农村环境,改造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这需要一批懂环境治理、善沟通、能有效解决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空气污染等问题的专业人才。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乡村规划。因此,培养一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创新意识、懂规划的专业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前提。

(三) 乡风文明对乡村人才的要求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精神文化需要仍难以满足。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软件基础,是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需要。

实现乡风文明,需要移风易俗人才、扫盲宣传人才、科学普及人才、基层文化服务人才。实现乡风文明,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转变农民传统思想观念、消除陈规陋习。这需要一批懂农民、会教育的移风易俗人才,一批会引领、讲方法的宣传人才,一批具有科技文化知识、懂法知法的科学普及人才。实现乡风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做好乡村文化发展规划,在乡村振兴中留下乡韵、记住乡愁,还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开展民俗文化,规范村规民约。因此,培养一批擅长开展文化活动、重视文化发展的文化服务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四) 治理有效对乡村人才的要求

乡村振兴重在乡村治理有效。乡村兴则国家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实现乡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原有治理体系已经难以适应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乡村实现有效治理,需要乡村基层管理人才、村两委基层干部、乡贤达士,以之来加强乡村基层组织自治,这需要一批以村两委基层干部为核心的基层管理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制。因此,不仅需要政府基层骨干,也离不开具有威望、学识的乡贤达士,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实现对乡村的有效治理。

(五) 生活富裕对乡村人才的要求

生活富裕既是乡村振兴五项标准之一,也是乡村发展的总目标。乡村振兴内涵不仅是农村农业的振兴,也是农民的振兴。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乡村发展仍是当前最大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实现生活富裕不仅有利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还有助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农民生活富裕不仅需要“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方面的专业人才支撑,还急需缩小城乡差距的乡村基础教育人才、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等。一方面需要一批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的专业人才投身乡村,通过教育、培训、再学习等,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需要引进专业知识技能强、实操经验丰富的医疗卫生人才,配备相应的医疗卫生资源,满足农村居民就医需要。此外,还需要配备养老、民生、社保等人才,从物质、精神两方面让农村居民实现生活富裕。

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引进与培育一批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乡村旅游产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经营型、生产型、服务型)、乡村文化事业人才(移风易俗人才、扫盲宣传人才、科学普及人才、基层文化服务人才)、乡村社会治理人才(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人才、乡村规划建设人才、乡村基层管理人才)、乡村公共基础人才(乡村基础教育人才、乡村医疗卫生人才)。

二、贵州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现状

(一) 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总量与需求类型

当前,贵州省的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较大。调查数据显示,当前贵州省10个被调查原深度贫困地区对乡村振兴人才的总需求为34708人,其中,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需求21258人,占人才需求总量的61.24%;乡村公共基础人才6387人,占总需求量的18.40%;乡村产业人才需求4313人,占总需求量的12.42%;乡村社会治理人才需求1696人,占总需求量的4.89%;乡村文化事业人才需求1054人,占总需求量的3.05%。可见,当前乡村振兴对乡村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而且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上升。

(二) 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岗位分布

当前,乡村振兴对不同人才类型存在需求岗位差异,在五类人才中,对专业技术人才、专任教师、基层管理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生产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最大。

从乡村产业发展人才来看,专业技术人才岗位的需求最大,其次是经营管理人才。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占比为53.56%,经营管理人才和电商人才的需求占比分别为28.86%、1.91%。

从乡村公共基础人才(主要是乡村基础教育人才和乡村医疗卫生人才) 来看,在乡村基础教育人才中,专任教师的需求量最大,占比为87.60%。在乡村医疗卫生人才中,执业医师的需求占比最大,为17.36%。

从乡村社会治理人才来看,基层管理人才岗位的需求较大,需求占比为49.49%,而乡村规划建设人才、法律服务人才、乡村生态环保人才的需求分别为20.37%、12.89%、11.88%。

从乡村文化事业人才来看,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岗位的需求最大,需求占比为51.69%。

从新型职业农民来看,经营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和生产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占比相差不大,但缺口都较大,占比分别为37.23%、23.86%、38.29%。

表1 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岗位情况表

(三) 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紧缺程度

当前,贵州省乡村振兴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程度也非常紧缺。将人才紧缺程度分为一般紧缺、比较紧缺、紧缺、十分紧缺、急缺五类,并分别赋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计算,分值越高越急缺。结果显示,公共基础人才最为急缺,其中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的急缺程度为3.65,乡村基础教育人才的急缺程度为3.56;新型职业农民的急缺程度为3.38;乡村文化事业人才的急缺程度为3.14;乡村社会治理人才的急缺程度为3.02;乡村产业人才的急缺程度为2.99。

(四) 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结构

一是年龄结构,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呈年轻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农村发展缺乏活力。除新型职业农民对年龄没要求外,乡村发展、乡村公共基础、乡村社会治理与乡村文化事业对20~35岁之间的人才需求较大,占比分别为72.53%、69.13%、84.01%、78.82%。

二是人才素质结构。人才综合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与质量。调查显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公共基础、乡村社会治理与乡村文化事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均较大,对大专以上学历人才的需求占比分别为96.07%、97.90%、95.31%、93.33%。对有工作经验与特长的人才需求占比分别为99.34%、93.94%、95.99%、78.35%。

三、贵州乡村振兴人才供给现状

(一) 乡村产业发展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整体文化层次低

从行业类型看,贵州省乡村产业发展人才主要从事农林种植业、畜牧渔养殖业与乡村旅游业,占比分别为58.43%、39.15%、2.43%。

从事农业种植与畜牧养殖人才中均缺乏会管理、能经营、懂营销的专业技术人才。调查显示,种植人才与畜牧养殖人才中经营管理人才占比分别为10.64%、4.11%。

从学历看,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占比较小。农林种植业专科以上学历仅占农林产业人才的14.54%,乡村旅游产业专科以上学历占乡村旅游产业人才的35.77%,文化层次较低。

(二) 乡村公共基础人才:在编人员少,以大专为主,职称低

乡村公共基础人才主要由乡村基础教育人才和乡村医疗卫生人才构成,人才存量均存在编制少、学历不足、职称低等问题。

从是否有编制看,乡村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人才中存在大量编外人员。编制外在岗教职工占乡村基础教育人才总数的比重比编制内在岗教职工高19.16%。乡镇卫生院在岗职工仅占医疗卫生人才总数的11.37%,而编外村卫生室医生占乡村医疗卫生人才总数的88.87%。

从学历构成看,在乡村基础教育人才中,师资学历以专科为主。仅从在编专任教师看,幼儿园是幼师及以上学历、小学是中专及以上学历、初中是专科及以上学历、高中是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占比分别为8.09%、60.01%、30.07%、3.46%。在乡村医疗卫生人才中,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才占比较大(79.97%),但本科及以上的卫生技术人才占比较小,执业(助理) 医师、全科医生的占比分别为7.71%、37.32%。

从职称结构看,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人才数较少。乡村基础教育人才中级职称及以上的占比为41.54%,执业助理医师仅有22.69%是中级以上职称。

(三) 乡村社会治理人才:总量少,人才配备不足,岗位分配不均

贵州省乡村社会治理人才存在总量较少,储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数据显示,贵州省10个调查地区的社会治理人才总量仅有8442人,人才配备情况远低于服务人口1%的比例。

从岗位分布看,岗位分配不均。当前乡村生态环保人才占比19.18%,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占比10.03%,就业指导与服务人才、食品监督管理人才、法律服务人才、土地资源整治与管理等占比分别为10.23%、8.24%、12.68%、6.99%。

从学历构成看,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近一半,学历层次较高。从年龄区间看,在乡村社会治理人才中,以年轻群体为主,40岁及以下占比为65.00%。

(四) 乡村文化事业人才:以业余文化人才为主,专业不对口,综合素质低

从人才构成看,乡村文化事业人才以基层业余文化人才为主。在岗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仅占乡村文化事业人才总量的8.56%,而基层业余文化人才占比高达62.48%。

从专业对口来看,专业对口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占比仅为12.14%,非专业人才占比较大。此外,具有文艺特长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仅占在岗文化服务人才的28.48%。

从学历与职称来看,乡村文化事业人才综合素质不高。一方面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为在岗服务人才的22.41%;另一方面,拥有中级职称的仅占5.06%。

(五) 新型职业农民:男性多于女性,文化水平低,生产型职业农民为主

从性别构成看,在新型职业农民中,男性明显比女性多,女性占比为33.07%,仅为男性占比的一半,且女性多为服务型职业农民。

从学历构成看,新型职业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数据显示,小学学历占比为60.15%,高中学历占比为15.9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仅为6.03%。

从年龄构成看,新型职业农民以中壮年为主。45 岁 及 以 下 占 比 为61.91%,46 ~54 岁 占 比24.40%,55 岁及以上占比13.69%。

从类型分布看,生产型职业农民最多。生产型职业农民占比为46.43%,而经营型与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占比分别为13.66%、11.15%,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

四、贵州乡村振兴人才的供给制约因素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大批知农爱农的高素质人才,而贵州乡村现存的乡村人才难以支撑乡村振兴有序推进。本文主要从个人、社会、政府三个层面探讨制约乡村振兴人才供给的因素。

(一) 个人层面

乡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既需要人才下乡返乡为其注入活力,也需要农民自身素质提高激发内生动力。

第一,下乡返乡人才不愿投身乡村建设。一是城镇乡村振兴人才不愿下乡。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部分人才自小生活在城市,不了解乡村发展,与乡村缺少感情纽带,不适应乡村生活,认为在乡村难以实现自我价值,对下乡具有畏难情绪,从而导致不愿下乡。二是大学生和农民工不愿返乡。一方面,大学生不愿返乡,贵州省大部分大学生参加高考的动力来源就是“考出大山走出大山”,毕业后不愿返乡;另一方面,农民工群体返乡意愿不高,年轻的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与农村生活脱节,缺乏农业生产技术,不愿返乡。另外,农村的就业机会较少,创业就业缺乏政策支撑,劳动报酬明显低于城市,农民工不敢返乡。

第二,农民传统观念滞后。首先,过半的农民不知道乡村振兴战略,缺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甚至部分农民表示从未关注过当前的乡村形势与发展态势。其次,大多数农民对农村农业以及农民身份的认知滞后,认为农村等于落后[6],农业仅限于种植,农民只会种地,思想固化严重,认识与观念滞后。最后,农民的人才观念相互矛盾,一方面希望有大量专业人才下沉农村,带领农民农村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投身乡村建设。

(二) 社会层面

第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因缺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农村在经济上难以形成长效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弱。二是农村居民整体收入低,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年均的可支配收入。三是乡村产业经济虚化,大批农村产业企业离开政策支撑和财政补贴后,发展比较艰难。四是乡村营商环境较差,发展缺乏活力,难以吸引外来企业和资源入驻乡村。

第二,农村整体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一是农村基础设施不足。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道路、通信、交通、厕所等基础设施与城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整体较低,农村地区面临教育资源稀缺、师资匮乏、教学设备陈旧等问题。三是医疗卫生服务落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调查发现,乡镇平均每院床位数仅31.58张,平均每院卫生技术人员数仅35.16人,均不及城市(平均每院床位数522.83张、平均每院人员数574.67人) 的十分之一。

(三) 政府层面

第一,人才政策执行不到位。为引进人才,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引才政策,但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一是政策宣传的不到位。当前,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但大多数农民工并不知情。此外,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府继续推进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机制,但仅少数人了解,政策宣传与解读不到位。二是政策执行乏力。一方面,与人才引进相关的配套措施要么落实不到位,要么引进前后落差较大,让人才难以感受政策的红利。另一方面,关于人才流动的相关政策,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并不顺畅。

第二,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当前农村地区尚未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首先,农村地区人才定位模糊,缺乏科学客观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其次,人才评价标准单一,缺乏科学的人才晋升考核机制,户籍、学历、年龄、人事关系等条件常常与晋升挂钩,往往出现年龄符合条件但学历受限、学历符合条件但年龄又过大等现象,从而造成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难以获得晋升。

五、新时代贵州乡村振兴人才的供给机制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创新乡村振兴人才供给路径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7]。对此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人才需求规划,从人才引进、培育、配备、机制保障四个层面打通乡村振兴人才供给的“高速路”(具体如图2)。

图2 乡村振兴人才的供给机制图

(一) 多方引进,增加人才存量

乡村振兴人才有别于脱贫攻坚人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需求导向性,不能仅靠政府作为引进主体,应当实施“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引进,加强人才存量管理和增量储备。

第一,政府作为主体,发挥政策优势。首先,应增加农村人员编制,通过公开招考、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青年大学生,为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其次,应当不断完善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再次,各地政府应当积极组建乡贤会,吸引乡村贤达人士回流[8]。

第二,市场作为主体,吸引人才入乡。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提高农村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吸引优质企业投资农村。其次,鼓励农产品与互联网结合,扩大农产品市场,吸引电商人才下乡。最后,不断提升农业回报率,将农民市场化、职业化,吸引农业科技人员投身乡村建设。

第三,社会作为主体,鼓励社会组织下乡。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城市居民、专业技术人才与农村农民联结起来,助力农村发展。

(二) 分类培育,提高人才素质

各地区农村发展阶段不同,在人才培养时,应科学把握乡村发展的差异性,分类施策,分层培养,形成“正规教育+社会培养”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可靠可用的人才队伍。

第一,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是通过开办农民培训学校,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农业职业教育,提升文化水平。二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为培训主体,开展网络教学、田间实践操作等培训。三是推进农民职业化,开展农民职称评定试点,着力构建“学习—实践—考核—评定”培育模式,不断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

第二,大力培育本土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应组建乡村专业技术培训班,以农业、畜牧业、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等为主题定期开展培训。另一方面,要依托高校,邀请涉农专家下乡指导,鼓励高校博士、硕士、本科生等以志愿者身份下乡协助指导,定期选派优秀本土学员进入高校接受阶段性系统化培训学习。

第三,加强高校涉农人才的培养。乡村建设离不开接受过系统教育与正规教育的新青年。发挥政府主导力量,出台配套政策,实施高校兴农计划,定向培养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所需的专业人才。

(三) 有效配备,发挥人才作用

如何发挥人才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以县为单位统筹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共建共享机制,有效配备乡村振兴人才。

第一,依据乡村发展特色选派人才。贵州省实行一县一业助推计划,要精细配备专业技术人才。镇宁自治县、威宁自治县、修文等重点发展水果业的县域,主要选派果树种植专业技术人员、果树经营管理人才。对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的县域(榕江、毕节、思南等),主要选派养殖技术人员、兽医防疫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以乡村民族特色为支撑发展的县域(荔波、雷山等),主要选派专业的旅游推广人才、财务管理人才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人才。

第二,按需要配备人才。首先,按各乡镇乡村振兴人才岗位需求配备人才。其次,明确人才定位,区分专业技术岗与行政管理岗,将各类人才分配在最能发挥他们专长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

第三,合理利用乡村振兴人才。人才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合理利用脱贫攻坚时期培养的乡村人才,在职称晋升、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脱贫人才,并将其纳入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发展规划之中。

(四) 完善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的机制是乡村振兴引进、培养、配备人才的有力保障。引进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乡村振兴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有助于打通乡村人才的上升渠道。完善人才保护机制,能有效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的后顾之忧。

第一,引入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干部的薪酬待遇,激励更多实干人才下乡。不断完善单位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的评选办法,增加基层干部、一线岗位的获奖比例,提高乡村振兴人才的工作信心、工作热情、工作成就感与荣誉感。

第二,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打通人才上升渠道。一是要完善评价标准,对长期在基层奋斗的人才,加大工作年限、实际工作强度、品德、贡献、创新能力等评价权重。二是实行分类评价,不同人才类型应当制定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管理行政岗人才评价应结合定性与定量指标进行评价,推行等级晋升制度。应扩大专业技术岗人员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推进职业能力、工作年限与职称评定有效衔接,打破户籍、地域、人事关系等壁垒,推行职称晋升制度。

第三,完善人才保护机制,降低乡村振兴人才流失率。一是要改善乡村振兴人才居住条件[9],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人才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二是要完善住房、就医、社保、子女上学等配套服务,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教育能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实现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猜你喜欢

农民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农民
毛遂自荐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