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援疆效果分析及发展思考
2021-08-25张新友
张新友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决策咨询部,乌鲁木齐·新疆 830002)
文化援疆是我国19个援疆省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的实践活动;是对口支援新疆的重要方式,是协调我国东、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产业援疆、科技援疆、教育援疆、干部援疆等链条中上的重要一环。文化援疆工程是在对口援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其意义重大、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展现其经济运行和政治体制,而深层次的折射则展现文化制度、体制的积极作用。所以文化援疆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引领、带动新疆各族群众积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援疆形式。它可以更好地指导新疆各族人民转变当前的生产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它可以更好地引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牢牢抓住总目标,从而积极推进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
一、文化援疆的主要类型
文化建设是多类型、多层次、多角度的复杂系统建设。文化援疆工程既可以是科学文化的援助、扶助和人文层面文化上的扶持、支援,也可为物质上的援助、扶助、扶持,也可以是文化建设、发展制度层面的借鉴与转换,也可以是精神文化上的引领、带动。因此文化援疆类型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观念文化层面。
(一) 物质文化层面的援助
物质文化层面的援助是援助地对受援地物态文化的援助和支持。物质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程中所产生的“改造自然”的总和与物质总和,可以包括与人类衣、食、住、行相关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日常用品、服饰等。物质文化的援助、扶助和扶持是援疆工作进程中最常见的援疆方式,是成效最为显著的援疆方式。依据受援地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与援助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际的扶持、扶助能力现状,通过相关文化工程的方式,对受援地采取援助文化器材、文化工具、文化用品援助的方式。主要针对新疆基本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所采取的援疆实践行动。
(二) 制度文化层面的援助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不断探索世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某些规范、法规、制度,是在人类社会不断推进实践进程中形成的。此类援助主要是从文化发展机制的援助、扶助与扶持方面展开,包括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事业领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通过引领、引导的方式使受援地的文化快速发展。文化援疆在制度层面的援助与扶持主要是向受援地输送生产、制造、销售文化产品的运营规范模式、法规、制度,输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规划、设计、服务、建设方案、制度方案,输送文化事业的设计、管理、运营的一整套方案、制度、法规,从而提升受援地的基本文化事业服务品位,提高受援地的文化产业建设水平与建设规模,增强受援地的文化建设能力。
(三) 观念文化层面的援助
观念文化层面的援助主要通过文化的引导,提升受援地群众的文化认知能力、文化审美品位,提高文化的鉴别能力与欣赏能力。从思维方式、认知能力、价值观念、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提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让各民族深切感知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受56 个民族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创佳绩的力量、感知中华民族共同拼搏奋斗的浓厚氛围。观念文化是文化的核心要件,观念文化层面的援助与扶持是文化援疆的重要方面。其目的在于通过向受援地输入现代化的文化建设理念、发展观念,输入现代化的生活文化观念、生产文化观念,从而提升受援地群众对区域文化建设发展的认知能力,促使受援地群众将现代化的思维、观念、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文化建设实践。吉林省委宣传部援助阿勒泰地区,主要从宣传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以及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三个方面着手[1],以使文化援疆项目落地、落实,为今后工作的更好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援助地与受援地的文化交往频率,加深了各族人民的团结互助情感,还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进程。
二、文化援疆效果分析
(一) 推进了新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十三五”期间,我国19个援疆省市所实施的文化援疆加大了新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强度,成效显著。这期间的援疆工作,对新疆各地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深加工、手工编制、民族手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特色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各援疆省市不断增加新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量,提升了新疆整体文化建设的水平。文化部“春雨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新疆文化市场监管能力建设工程”“新疆文化译制中心项目”等项目的推进,产生了“示范效应”,引导和带动了其他省市进行下一步的文化援疆工作。国家图书馆依据自身的职能特征,实施的“县级数字图书馆援疆行动”,积极推动了受援地图书馆的数字化、电子化建设,优化了新疆县级数字化图书资源配置,大大提高了新疆文化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当地居民的阅读习惯,提升了当地居民对于知识的渴求程度,产生了“扩散效应”,并辐射了全村、全乡乃至全县。国家文物局投入3000 万元,为新疆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北京市捐赠演出车、道具车,还为和田捐助700 万元文化活动经费与600万元的文物保护经费[2]。这些资金的注入无疑提升了新疆的文化建设,同时提升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建设水平,丰富了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各族人民共同感知到祖国的发展进步、享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果、感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温暖。
文化援疆是典型的“1+1>2”。援疆的文化产业往往都是援疆省市的优势产业,大多在当地甚至国内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援疆,与新疆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相结合,打造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通过培育和发展,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并朝向特色文化产业或优势文化产业发展。另外,援助地通过项目嫁接、产业扶持、产业转移,促使新疆的地方企业融入文化发展的产业链,加强文化产业的上、下游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甚至多赢。
(二) 促进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奋进
“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历史交融,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3](P3)。伟大祖国的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建设需要包括新疆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文化援疆工程全方位推进了援助地与受援地两地文化领域合作交流的进程,促进了新疆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丰富了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极大地增强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因此新时代我们更要“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4]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共同书写了稳疆、建疆、兴疆的辉煌篇章。”[5]通过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为新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广泛的平台与窗口,另一方面在对口扶贫、对口援助战略背景下也加大了东西部与内地兄弟省份的互动性。这种广泛的互动增强了我国各民族间的团结意识以及中华文化的自信力。因此,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党中央“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治疆方略的基础和前提。文化援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因此文化援疆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扩大了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 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下,在援疆省市的无私帮助下,新疆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9年,新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99.08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2.09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4922.97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5584.02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3%,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475元,比上年增长4.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1.46亿元,比上年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85.57亿元,增长9.8%”[6]。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援疆省市的帮助和带动。但是也应看到,新疆三次产业发展仍存在着问题,诸如一产发展效率的提升,二产结构的转型,三产结构的升级。另外,新疆同我国东部、中部省区相比存在着差距,同时新疆南、北疆同样存在着差距。而如何将对口援疆这个契机用好,促进新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新疆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23个,其中5A 级景区7个,4A级景区50个,3A级景区82个。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建设,新疆文化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2019 年新疆接待游客历史性突破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3400亿元,两项数据增幅均超40%。2020 年疫情重创新疆旅游业,全年新疆接待游客1.5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92.12亿元[7]。
图1 2016-2020年新疆接待游客人次及旅游收入情况图
(四) 夯实了新疆文化建设的基础
近年来19个省市在推进文化援疆进程中不断探索援助方式、扶助模式,不断提升文化援疆效果。从以往的派出相应领导干部、文化管理人才、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去援疆到加大力度培养受援地领导干部、文化管理人才、文化专业技术人,进一步增强了受援地人才战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建设能力。加强援助地与受援地文化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储备建设。援助地以往将省区内的大量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引入受援地,其目的在于快速补齐受援地人才紧缺的短板。随着文化援疆工作的逐步深入与推进,援助地人才的大量引入转变成为培养受援地文化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建立起适合受援地文化建设、发展的人才资源储备库,增强受援地文化发展的人才储备力量与后备力量。同时还为受援地制定文化人才培养规划,将受援地人才储备战略确定为今后文化援疆工作的新常态,依据受援地的区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事业建设现状、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情况,制定了文化援疆的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储备规划、人才培训规划。这一阶段举援助地与受援地两地之力,推进了两地文化人才进一步交流的进程和人才的培训工作,提升了两地人才文化建设的水平。“新疆地区既是新疆各民族的家园,更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7]
三、文化援疆工程建设的思考
文化援疆是在对口援疆的基础上,集中聚焦于文化领域的全面“输血”工程,通过文化援助、扶助、扶持新疆各地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了新疆文化建设整体水平,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夯实了提升新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援疆建设工作中始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带动、引导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并坚持以实现文化润疆、强疆、兴疆、富疆、稳疆为建设目标。
(一) 充分发挥文化援疆引领思想文化观念的重要作用
思想意识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援疆工程应该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以新疆各族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生产生活观念的转变为目标,进而带动人民重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建设,不断推进新疆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通过文化援疆工程的实施,带动、引导新疆各族人民摒弃以往的保守、封闭、僵化的思维惯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的现代化生活能力、现代化生产能力,提升新疆区域整体的现代化水平,丰富各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受援地的各族人民转变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是文化援疆工作的重要任务。
其一,从认知文化功能的角度,引导新疆各族人民正确认知文化的重要意义、重要功能,让两地的各族人民深切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援助地与受援地携手共进所创造的团结文化氛围,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喜悦,感知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其二,引导新疆各族人民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文化产业积累财富的规律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其三,总结出文化援助省市文化建设的经验,深切感受援助地区文化的发展理念,深入学习援助地区文化事业、产业、项目的一整套管理机制。
在文化援疆进程中,要加强对基层农牧民的文化援助、扶助力度。引导广大牧区调整传统的生产观念和生活观念。接纳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文化援疆让更多的牧民认识到外面的世界,感受到现代化的新型养殖技术的优势,深切感知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前景,让牧民了解到先进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意义,并且实实在在地感受它所带来的生产和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以及生产生活效率的提高,了解到“互联网+”的强大力量,感受到先进的文化知识的无穷力量。这些认知、感受、感知从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基层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从而逐步转变农牧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把引领新疆多民族地区思想文化观念作为文化援疆的主要任务。
(二) 充分发挥文化援疆培育文化建设人才战略的重要作用
人才援疆是文化援疆工程的首要任务。因此培育新时代文化建设人才就摆在了文化援疆的首要位置。夯实新疆文化援建基础,积极推进人才建设工程是文化援疆的重要任务。应从人才资源的长远战略出发,扶助、扶持,奠定文化援疆的中、长期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建设基础,不断推进19 个省市的文化援疆援助、扶助的进程,探索更加有效的援助方式、扶助模式,不断地提升文化援建、援助效果。
为了增强新疆文化建设人才资源储备能力,19个省市在援助新疆的工作中,应增强领导干部、文化管理人才、文化专业技术人的培养,从而增强新疆在人才战略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建设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援疆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和人才建设等在内的一整套方案的制定,逐步增强新疆本地人才的自身建设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便能应对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以往更加注重将大量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引入当地,没有足够注重本地人才资源的1.0援助模式,现在应该将1.0模式升级为2.0模式,依托新疆独特区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建设基础、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基础,制定出文化援疆中的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储备规划、人才培训规划,携起手来,举两地之力,提升两地人才文化建设的水平。
(三) 进一步发挥文化援疆促进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受援地的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意识不强、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未形成规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受援地未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一整套制度。19个省市的文化援疆,可以帮助新疆建立起一套适合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度,同时一系列的制度一定是要有发展的共性,同时也要结合新疆的地域特性。因此,文化援疆必须把完善新疆多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机制建设作为文化援疆的重要保障。
目前新疆文化援助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这会影响中、后期的文化援疆效果。因此要加快推进新疆文化援疆制度建设的进程。只有援助地在文化援疆进程中帮助、扶助受援地建立起一整套适合区域文化发展的制度,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援疆工作向新阶段迈进,才能推进文化援疆工作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迈进,才能推进受援地文化建设更加合理有效。
(四) 进一步提高新疆文化产业的建设能力
夯实新疆多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基础是文化援疆的重点。新疆文化旅游资源、文化自然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成为文化产业优势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国19个文化援疆省市援助新疆构建起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文化援疆的着力点。新疆人民应抓住机遇,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援疆省市的对口援疆为依托,以新疆多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自然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及“五大中心”建设为契机,从而将新疆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注入新疆多民族文化要素和文化内涵,增强区域文化产业建设的内生动力,避免新疆各地区内部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中心的定位趋同和发展相近,要依托文化相关部门根据全疆和各地的实际,进行顶层设计、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区域优势文化产业。
“在5000多公里古‘丝绸之路’的南、北、中三大通道上,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千佛洞等人文景观”[8],这是新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旅游文化发展的优势。如交河故城、楼兰遗址、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文化资源蜚声中外。如何将宝贵珍稀的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得以对外宣传和适度开发,进而成为新疆文化发展的优势,并结合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是进行文化产业发展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其拍摄城纪录片,让更多的人能够全面了解新疆的这些文化资源;可以建设影视展览基地,让专业的摄制组前来取景拍摄,同时也无形中零成本地宣传了新疆的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旅游;可以与动漫相结合,开发新疆地域特色的动画片,进行玩具、服装、游戏的下游产业;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规划一至三日游精品旅游,以及用更长时间的线路配套好相关的服务设施。
各省市在文化援疆的实际运作中,援助省市与新疆应该通力合作,整体统筹规划,以新疆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更好地促进将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的转化,将新疆民族地区的特色凸显出来,形成特色的文化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