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弱化的原因及对策

2021-08-25丁桂香

新闻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专业课程

○丁桂香

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关于“新媒体”的概念,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的发言中认为,“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在新媒体的受众中,大学生是主流群体,也是最为活跃的参与者群体。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它是语言交际功能实现的关键,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信息,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借助于新媒体技术,人们的沟通交流变得快捷方便,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明显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文字功底,表达能力都出现了问题,如回答问题不得要领,语无伦次,缺乏主题,论文写作语句不通,观点不明,结构混乱等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大学生认识的误区,现实的压力,课程中对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不够充分等造成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极大地影响到其考研或就业的面试。因此,新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迫在眉睫。

一、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新媒体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消解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面对面的沟通明显减少,书写的功能逐渐降低,语言能力的副作用凸显。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较之其他专业在沟通交流、语言表达、写作技能等方面应该更有优势,但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出现了弱化及退化的趋势,不同程度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从而造成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和就业压力的增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词语的干扰

大学生是网络的积极使用者,也是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之一。网络中虽然出现了表情达意俱佳的词语,如“男神”“给力”“点赞”等,但也存在着许多格调不高、不规范的网络词语,如“累觉不爱”“十动然拒”、“屌丝”等,学生对不规范的网络热词不加辨识地使用,造成了词语的混乱,影响了普通话词语的学习与普及,干扰了语言的正确运用,降低了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水平。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在初高中阶段,重视笔试成绩而忽略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就形成了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状况,教师的“一言堂”往往导致学生的“沉默症”。进入到大学,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大学的许多课程结业也是以笔试为主,这样就强化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所形成的认知,由此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今后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冲击

新媒介的出现给大学生的阅读带来了深刻影响,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以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吸引着大学生,他们把越来越多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抖音、快手、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之上。特别是网络文学与电子图书的流行,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浏览性和跳跃性的阅读方式,形成所谓“读图时代”、“浅阅读时代”。也造成大学生阅读量不足,知识储备少,重网络轻文本,无法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语言的表达苍白无力。这种现象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及答辩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用词不准确,不会提炼论点,句子不通顺不简练,结构层次混乱,讲故事式的大段叙述,文体写作界限不明,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大量存在,有的论文经指导教师修改多次,质量依然无法保证。答辩环节出现的问题更多,语言表达条理不清晰,逻辑性不强,思维混乱,抓不住重点,重复啰嗦,语句不连贯不流畅,没有时间观念等。这种语言表达上出现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学生考研面试或就业的成功率。

(四)校园文化活动效果不显著

大学本该是学生各种能力得以培养的重要时期,而能力的培养要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但现实是许多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参与活动的热情并不高,和专业相关的活动参与者更少。即使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征文、辩论、演讲等多种活动,但由于举办次数、参与人数有限,其效果并不明显。充其量只是给获奖的同学提供了舞台,难以培育出根植语言表达的沃土,对于普通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缺乏实质性的帮助。

(五)考试就业压力的增大

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及毕业生人数的激增,新闻专业的大学生面临的考研或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英语、计算机要过关,普通话合格证、教师资格证,考研、社会实践、实习和找工作等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缺乏参加旨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征文、演讲、辩论赛等活动的意识及主动性,直接影响了对汉语语言的学习。

(六)重外语轻汉语认识的偏差

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把语言学习的重心放在了英语上。考研、出国深造、四六级考试等对英语都有硬性要求,而恰恰汉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没有量化的标准,所以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强,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多,挤占了汉语语言文字水平的学习及训练。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写的消息,常常出现错别字较多以及词汇、语法上的问题。另外在新闻采访、评论写作时,思路不清,主题不明、结构混乱,表达不畅的现象也十分突出。毕业论文中句子不通顺,用词不当,语法错误也很普遍。

(七)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

高校新闻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上存在着理论知识讲解过多,实践环节成效不显著的现象,特别是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缺乏系统、规范、科学的研究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上教师讲授过多,学生的自我表达和沟通交流的时间较少,缺乏同学间的讨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导致学生缺少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久而久之使得学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讲话,也不能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没有独立的见解。公开场合即便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意愿,也往往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怯场现象严重。

二、提升新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语言表达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下笔成文,出口成章”是对他们的专业要求。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频发,如何捕捉信息,选择视角,用图文、音频视频方式呈现将成为新闻专业学生的“硬实力”,也会成为考研面试、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利器。只有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自身知识的完善等方面综合作用,方能取得成效。

(一)完善知识体系,提高阅读质量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平时的知识储备,阅读量大,知识面广,对写作或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都十分重要。

1.增加阅读量,完善知识体系

许多学生语言文字表达水平较低,很大程度上是知识储备不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缺乏思想深度,看待问题往往停留在表象,故而造成写作上难有新意,语言表达上缺乏连贯与层次,词语匮乏,信息量少。针对此种状况,学生应主动增加阅读量,要选择具有文化内涵的经典及专业书籍,拓展阅读的广度及深度,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

讲授新闻学课程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推荐经典及专业书籍,把专家观点、经典案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引导学生会阅读,会运用。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在新闻语言表达和写作思路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列出重要书目供学生阅读,提供经典文案供学生模仿,以此活跃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对经典语言艺术的感知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

课堂教学是保证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环。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学习的主动性能否被调动,语言表达是否顺畅是检验课堂效果的重要指标。

1.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贯穿到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闻学的专业课可以让学生就最近发生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事件进行讨论与评论。把“说新闻”与“评新闻”相结合,口脑并用,说写并举。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评优秀作品的内容和思路启发与引导学生阐述自己观点,学生也将在提问、发言、讨论中最终形成有深度的新闻评论和独立的新闻见解。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课堂延伸至新闻现场,如比赛、运动会、迎新晚会、学术报告会、表彰会等,让学生置身新闻事件中,通过采访、观察、感知,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发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幕后花絮等,写出具体可感的新闻作品。

2.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启发式、情景式、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创设采访情境,新闻述评,限时作文等环节,调动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在对新闻事件的评述中,让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流畅地表达。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能让学生克服害羞与胆怯心理,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及意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争辩讨论中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创设情境,强化实践训练

新闻专业的主干课程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是课程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1.精讲多练,实践为主

新闻专业的主干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而实践学时要过半。如何将实践学时落到实处,主干课程各自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培养学生的新闻语感,应该是一致的。

如在《新闻采访》课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采访技巧,客观准确及时地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进行现场采访,并能还原事件场景,探究事件真相,以此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提问和倾听的能力,让学生在问与答中自如切换,让对话成为信息交换、情感交流、语言沟通的有效手段。《新闻写作》课程着眼点应该放在对优秀作品的鉴别上。不同的新闻事件,写作的视角不同,作品的优劣就显现出来了。一场体育比赛有的侧重比赛过程,有的侧重比赛结果,还有的侧重赛前的准备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采访场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构思,进而确定最佳角度。

2.立足课堂,形式多样

《体育评论与解说》课程实践性更强,课堂上就可以用大型体育赛事作案例,让学生边看比赛边解说,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口脑并用,丰富他们的思维能力。《新闻摄影》课程中“赛事照片展示”可以采用课堂提问、自由发言、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品评照片的特点及优劣,这种课堂训练形式,学生间观点的碰撞,师生间思想的交流,能有效保证实践学时的质量与成效。同时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语言表达机会。

(四)完善课程体系,必修选修相衔接

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有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标准,但新闻专业的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基本功仍然比较薄弱。

1.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

新闻专业的任课教师在保证主干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面向新闻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如《新闻记者采访技巧》《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外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延伸必修课的内容,又拓宽了知识领域。

2.新媒体课程开设要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新媒体的优势日益显现。按照教育部课程标准,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已增加了新媒体课程,如《数据新闻》《多媒体应用技术》等,这些课程都是基础性的,学生要在就业及考研方面更有竞争优势,系统地学习新媒体知识尤为重要。因此新闻专业的选修课程应该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延伸,如《微信公众号的制作》《H5融媒体作品创作》《网络视频编辑》《广告文案创作》等。这些课程有文字写作,图片编辑、音视频制作,在很大程度上检验学生对新媒体技术、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必修课与选修课互为补充,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五)校内外相结合,举办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必须与多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检验,在比赛中提高。

1.搭建校内活动平台,提供展示机会

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搭建平台。如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通过比赛强化课堂教学。还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举办记者“风采大赛”、“主持人大赛”、“广告创意大赛”、“新媒体创意大赛”。任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校举办的“新闻采写大赛”、“网络编辑创新大赛”、“H5制作大赛”等。

2.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能力

学生来到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工作是写作稿件、网络编辑、宣传联络、外出采访等,这些工作都与他们所学紧密相关,通过实训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同时在与外界沟通交流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参与竞争的重要素养之一。新闻专业学生应摒弃实用性的认知误区,有意识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放在首位,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才会见成效。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专业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