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态传承的践行

2021-08-25张雨婷

参花(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李子柒活态传承短视频

摘要:李子柒拍摄制作传统技艺类短视频和由此产生的传播模式,作为一种积极的文化传播和文化输出现象,是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本文着眼于李子柒短视频的特色和优势,重点解剖李子柒视频能产生极大影响力的原因,分析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性作用,进一步引导其对传播传承模式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示的思考。

关键词:李子柒 短视频 传统技艺 活态传承

2019年12月,一场关于“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话题讨论,让“李子柒”这个名字逐步进入大众视野,此话题在微博的阅读量已超过9亿。

早在2015年,李子柒就在美拍上发布自导自演的古风美食短视频,因拍摄画面精美用心,清新自然,视频中呈现出的与世俗生活反差较大的田园生活气息而备受粉丝喜爱。李子柒的视频虽曾遭受过“摆拍”“真实性”和背后是否有团队的质疑,然其视频中体现出的乡村生活的生态美,认真又淡然的生活态度,对优良传统的秉承,区别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始终能打动人心,让人感受到真实和美好。这使李子柒的人气不跌反升,關于“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讨论也得到一系列官媒的力挺,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读懂“李子柒”,此中有真意》[1],对“李子柒”走红现象进行了解读;央视新闻在评论《我也蛮自豪,因为我就是李子柒作品背景里的一个点》[2]中指出,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

2020年1月1日,李子柒入选中国妇女报“2019十大女性人物”[3],4月29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粉丝突破1000万[4],成为首个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其在新浪微博和Bilibili弹幕网的粉丝也分别达到了2700多万和700多万。2021年2月2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微博发文宣布,短视频博主李子柒以1410万的YouTube订阅量刷新了由其创下的“You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个顶级流量的大V拥有惊人的影响力,李子柒的视频以制作美食为主,吸引了众多粉丝。而其视频又不局限于简单的美食制作,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乡村劳动场景,个人超强的动手能力,由美食延入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和展示,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这些无疑有效地推动了传统手工艺和非遗技艺向大众普及,与普罗大众生活的融合。

从李子柒的视频中可以看到,传统技艺在现代环境中如何生动有机地延续和传播,可以看到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热情。短视频的形式,李子柒独特的视频叙述语言,社交媒体平台强大的互动能力,传统特色与时代创新性的结合方式,都促进了古老技艺向大众浸润,提升了大众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和观感。从这一点看,李子柒的视频所带来的对传统技艺传承和传播方式的创新,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一般是指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短视频的流行依靠于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网络提速,如抖音、快手等平台,依靠用户生成内容的UGC模式(User Generated Content),其轻量化、碎片化、娱乐化的特征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5]

李子柒的视频时长在5分钟到50分钟之间,虽长于一般短视频5分钟之内的时长,然而其轻量化、碎片化和娱乐化特征及依托互联网平台传播的手段同一般短视频一样,适应信息时代快速传播、快餐阅读的规律,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能起到传播迅速、吸引流量的效果。例如李子柒将学习和制作传统蓝印花布、刺绣、笔墨纸砚等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予以流程化和细节化展示,提取核心技艺,巧妙运用拍摄手法和画面语言,以自然清新的审美情趣调动观感,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美好的视觉体验下感受和了解古老的手工技艺,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面。这得益于当下互联网移动短视频蓬勃发展的大环境。

在UGC模式下,短视频用户身份在“发布者”和“接收者”之间自由转换,用户对平台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李子柒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注册用户给视频点赞、评论、转发,视频作者也可以与其他用户互相交流,同时短视频平台同一些社交媒体如微信、QQ、微博等进行交互宣传。这种超强互动性的社交模式增强了创作者的用户黏性,在积极的交流互动中,展示中国传统技艺的视频内容及相关知识走进大众群体,尤其是年轻群体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文化传播和传承效果。

二、李子柒独特的视频叙述语言提升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李子柒视频的最大特色,是她能将田间劳动、山间景致风物、日常烹饪、手工制作拍出浓浓的诗意和情趣,由此展现出的诗意、美丽、随性自由、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多数上班族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尽管这未必是普遍的、真实的农村生活,却并不妨碍人们乐于在其中感受美好,倾注热情,找寻生活积极的一面。李子柒传统手工艺视频,也是将技艺中的灵巧创造力、精妙的手工内涵和山间美丽风物、田园意趣相结合而呈现,能一下子抓住人的眼球。

(一)李子柒视频中技艺的呈现手法和特色

在其技艺类视频中,李子柒作为技艺行为的承担者,其每一道工序都是清晰且完整的。酿制黄豆酱油从种黄豆开始,制作棉被从种植棉花开始,印染蓝印花布从种蓝草开始,中间打靛、建缸、刻版等复杂工序一步不落,清晰简洁地展示了从头到尾的技艺过程。传统手工区别于机器制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原料和工具的天然和手作,这样“从头开始”的技艺流程叙述符合传统工艺的内在要求。

李子柒技艺类视频最终呈现出来虽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拍摄却用了大量时间,有的长达一两年之久。黄豆酱油视频从前一年清明拍到了次年十二月。文房四宝视频从2017年秋天开始记录到2019年春天结束,因为这是手工制作需要的时长:如制墨的桐烟洗好后需要阴干放至一年以上,墨团入模压制成型后也需要放半年以上才能打蜡描金。李子柒制作时在时长的把握上遵从古法技艺的要求,尽量还原了手工技艺的每一道工序,不急不躁,体现了传统技艺的“匠心”所在。

制作过程的每一个步骤,李子柒都是亲手去做,无论是劈竹子、砍树、锯木头、弹棉花这种体力活,还是劈丝(刺绣)、收锋挑披毫(毛笔),给摘好的棉花去籽这种细致活,她都靠自己的双手完成。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她做事干练利落,不拖泥带水,手法成熟自如,拥有强大的劳动能力和动手能力。她还在制作的成品中加入自己小小的创意,如在染好的花布上绘一幅人景交融的“树下赏花图”,做成实用的披风斗篷和门帘,用弹好的棉花给小狗做一张小而温暖的棉被,在成型的墨块上刻上描金的“柒”字。如此让传统的物料既富古蕴又有个人特色,细致而微地展现了李子柒个人的灵创巧思。

李子柒强大的动手能力、劳动能力和创新力,使得传统技艺在她的手中有了更真实、更生动、更简洁自然的展现,赢得了观众对技艺的直观好感。而她一丝不苟的实践态度,耐心细致的手作更是对传统手工技艺工匠精神的秉承。

(二)李子柒独特的视频表现手法

李子柒的技艺类视频能够将时间跨度一两年的制作过程在短短十几分钟或几分钟内呈现出来,依靠的是短视频叙述的剪辑拼接手法、场景转换,将重要的技艺工序、核心技藝点、技艺细节之处突出表现,整体上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技艺实施过程。

以蓝印花布的制作为例,从2019年夏到2020年春,长达9个月的制作,被压缩在16分钟的视频里。视频细致而精简地记录了制作蓝印花布的几个主要步骤:蓝草种植、生长、浸泡、打靛成蓝泥、建缸、刻版,给生布去浆、上防染浆和染布刮浆晾晒等十几道工序,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清晰而完整。画面注意反映工序和操作的细节,如蓝草浸泡出色冒出的小泡泡,靛泥沥出时的水滴,蓝泥与米酒、草木灰的混合,印染后由绿变蓝的效果。这些小细节用镜头的停留和画面放大来体现,实现了整体和部分,主线与细节的统一,既能让观众把握到技艺工序清晰的脉络,也能深切体味到细节之处的奇妙——看到少见的和独特的。这既是核心技艺的精华所在,也是视频拍摄的精华所在。

为了表现时间的跨度,除在视频中插入文字提醒外,还多采用反映季节转换和时间流逝的镜头,如木叶凋落、大雪纷飞、山间雾气升腾、夜空星辰流转、天空流云变换等自然景致,均是当地取材,构图和画面效果绝美,体现出原始自然的野生生态气息。这些镜头于整个视频的意境和主题构造是锦上添花。拍摄细致,画面高清,构图绝妙,实景和虚景巧妙转换,将人与景致完美地融于一体。景物衬托人的精神和气质,人物为景致增添更多灵性,互相升华,彼此成就。

此外,在视频拍摄和制作手法上还注意从侧面提升美感和真实性,如在听觉上注重保留原始自然的声音:烧火时枯枝的哔剥声,斧头撞击树桩的铿锵声,布匹撕扯的裂帛声,弹棉花的呼啸风声,潺潺或嘀嗒的水流声等等。四川方言的日常对话,配以恰到好处的音乐打底;在视觉上捕捉充满乡村生活情趣的画面,如猫猫狗狗追逐打闹,李子柒本人和婆婆的日常互动等等。这样既提升了乡村生活的真实感和视频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贴合了传统技艺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在团队参与后,视频UGC模式向PGC模式(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转变,在拍摄手法和表现手法上另辟蹊径,视频向着更加精巧化、细致化、自然化的方向发展。更加优质的拍摄技术和剪辑手段,给李子柒视频带来的是更好的表达和更高的可见度,使得公众对视频本身的接受度大大提高,有利于传统技艺内涵的传输。

李子柒的视频集科学性、文化内涵和审美享受于一身,是其能区别于一般的纪录片和快消短视频,受到广大网友喜爱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如此,在李子柒短视频模式下,其一丝不苟的制作和记录态度,聪慧简洁充满美感的记录手法,大大提升了传统手工艺的感染力,充分展现出了传统技艺的精妙所在,拉近了传统与现代、小众技艺与大众审美的距离。很多人因观看了李子柒的技艺类视频,而对传统手工艺有了更多的了解、尊敬和热爱,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传承。

三、在学习与践行中的活态传承

除视频本身,李子柒对传统手工艺身体力行的实践更能体现对技艺的传承。短短十几分钟的视频只呈现出了技艺的最终实践,起到向大众展示和普及的传播作用。而于技艺的传承来说,更有意义,更应被重视的是李子柒在视频背后的学习和数次的实践练习。

李子柒在每一个视频下都会用文字记录她学习或实践的过程,如《蜀绣》的视频下记录了她学习刺绣的过程和感悟:

“刚开始的时候是自己看各种纪录片琢磨,但光自己闷着头学太难了,所以专门去请教了蜀绣大师孟德芝老师——中国仅有的两位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一……看的时候不觉得,自己真的懂了门道之后才发现这些匠人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一种技艺传承下去。”

李子柒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和一些手工基础,这让她学习传统技艺要比一般人快一些。但仅是这样还不够,李子柒对每一门工艺的掌握,都是她重新学习和不断练习的成果。她专门去请教非遗技艺传承人,学习核心技法,夜以继日地练习、琢磨和反思。最后录制视频进行记录,向大众呈现。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活态传承的体现。无论她做出的东西是否精湛,她对传统技艺手工特性的秉承,对老一辈传承人的尊重,谦虚谨慎认真的学习态度,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传统技艺的意义和价值,并面向大众的讲述,这些对于技艺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从她的文字记录中可见一斑。

关于印染蓝印花布:

“(蓝草)收割后的第二茬长得更差没好意思拍自己的,所以视频里的蓝草是在教我打靛的爷爷那割的,其实说再多都没啥用,染布一定要自己亲手做的才能明白其中的道道,当然,能不能染好那又另说。”

制作笔墨纸砚:

“我视频里毛笔的做法是按照湖笔来的,但没打湖笔二字,是因为我做的笔还不够好,湖笔,‘会做和 ‘做得精中间隔着很多年的学习和练习!”

“……我视频里做的那个只能叫‘纸而不是真正的宣纸!宣纸在选料上更讲究。哪里的青檀树,哪里的稻草,哪里的水……而且我视频里就只用了树皮,实则真正的宣纸在青檀树皮的基础上,还要加入沙田稻草。树皮为经,稻草为纬。出来的纸张更柔润,洇晕效果更好,制作工序还更复杂,花费时间还更长。”

关于刺绣学习的反思:

“我这幅画上,衣服和鸟儿大部分用的是暈针和车拧针,云朵为了体现轻薄感,用的是沙针和滚针勾边,脸部和手啊脖子用的是覆盖针,头发是晕针加一点覆盖针加一点点丝毛针,头上那个圈圈用的是车拧的斜铺针。

“……好像说起来都很容易,但往往每个细节都需要很多种针法来融汇,我学了那么久其实只能算懂一点皮毛。我那幅绣品在我老师眼里,都只能算看得下去。”

李子柒这样详细地讲述她的学习过程,除了能让人体会到传统技艺的精湛绝妙外,也为普通人接触传统技艺打开了一个思路。通过她的视频和背后的文字,能让大众感受到:传统技艺并没有那么遥远和陌生,只要愿意去了解,去触碰,谁都可以亲身体验,动手去学习,去践行。

四、传统技艺再创造——传统与日用的结合

李子柒对传统技艺发展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其通过短视频扩大传播面和影响范围,主动学习、实践和引导传承行为。在实用的层面上,她将凝结着技艺精华的作品,以传统核心技艺与现代日用物品创新性结合的方式打入大众群体。

例如在其制作蓝印花布的视频下,运用微博等社交平台强大的可见度,设置转发抽奖,将亲手制作的蓝印花布T恤作为奖品送予粉丝和观众。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视频转发量,扩大技艺传播面,另一方面,蓝印花布也以更加日常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和生活。

李子柒技艺类视频下面,基本都设置转发/留言抽奖,奖品一部分是她跟随制品内容完成的作品,如“柒”墨、毛笔和端石砚台,或是联合生产的非遗文创产品,如“花朝夕月”系列的团扇、胸针、化妆刷包、空调毯、抱枕等,将蓝印花布技艺与日常用品结合。也与非遗老匠人合作制作,如赠送蜀绣的双面绣团扇,酿制的手工酱油,蓝印花布的背包、围裙、布鞋和斗篷。这些与非遗匠人合作的作品,通过消费渠道进入大众购买范围,给老艺人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传统技艺和现代生活丰富结合的可能性。

五、结语

李子柒以视频拍摄制作为中心,运用短视频在传播方面的天然优势和自己强大的流量基础,在日常的美食短视频中加入拍摄制作极具个人特色的传统技艺类视频,通过创新结合和消费的方式进一步推广。一方面丰富了视频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激活了传统技艺的生命延续力,扩大了影响范围,对于她自身和传统技艺来说是有双向促进作用的双赢举措。而隐藏于视频背后对传统技艺的深入理解、学习和实践则是更为有意义的传承。

从中可以看到,在传统技艺领域甚至整个非遗领域的一种新的传承和传播模式,即学习—实践—记录—传播—创新开发/消费—传承。可以说,李子柒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传承形式,是活态传承的体现,且极富创新性和可行性。这对于从事传承和保护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人和机构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如在对传承人从艺生涯的影像记录方面,李子柒的视频拍摄手法和记叙方式是否有借鉴之处,对于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的践行方面是否有更多的启示,在传播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方面,怎样更深度地与新媒体结合,在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消费的结合上有何更有效的方式,都可做进一步的具体思考。

参考文献:

[1]辛识平.读懂“李子柒”此中有真意[J].当代学生,2020(08):18.

[2]知非.我也蛮自豪,因为我就是李子柒作品背景里的一个点[EB/OL].央视新闻,2019-12-10.

[3]中国妇女报.本报编辑部评出2019十大女性人物[N].中国妇女报,2020-01-01(004).

[4]范佳来.李子柒海外粉丝破千万,成YouTube中文创作第一人[EB/OL].澎湃新闻,2020-4-29.

[5]张妍,秦志爽.媒介融合背景下移动短视频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李子柒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1):203-205.

(作者简介:张雨婷,女,硕士研究生,江苏省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李子柒活态传承短视频
读懂“李子柒”,此中有真意
慢生活Vlog传播内容分析
长尾理论视域下内容型网红价值变现研究
消费文化语境下美食类短视频的符号意义建构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