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耕地质量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1-08-23吴翠筠
吴翠筠
摘 要:枞阳县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受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当地耕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该文介绍了枞阳县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耕地质量;现状;问题;对策;枞阳
中图分类号 F323.2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3-0124-03
枞阳县滨临长江下游北岸,其特点为倚山滨江怀湖,境内地形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产生了诸多如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下降、耕性变差等问题,全县耕地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因此,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枞阳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的必由之路,更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1 枞阳县耕地质量现状
1.1 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全县国土面积为14.73万hm2,其中耕地面积5.25万hm2(2019年区域规划调整前为5.73万hm2),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9.91万hm2,农业生产总值为301046万元,是以粮油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根据第2次土壤普查,枞阳县耕地的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红壤、黄棕壤、潮土、石灰土、紫色土和草甸土七大类,其中以水稻土、潮土为主,分别占耕地的73.9%和14.86%。全县农业种植结构粮油蔬棉并举,现常年粮食播种面积7.2万hm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6万hm2,蔬菜播种面积0.64万hm2,棉花等其他作物播种面积0.47万hm2。自第2次土壤普查以来,相继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高标农田建设等项目,大力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测土配方、化肥减量增效等培肥措施,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1.2 耕地地力等级与分布 依据枞阳县规划调整前的耕地地力调查分析,将全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及分布情况进行汇总,全县耕地总面积为57333.34hm2,耕地地力分为5个等级(表1)。其中,Ⅰ和Ⅱ地力水平较高的耕地面积为20132.55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12%,集中分布在沿江平原及江心洲等乡镇,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水利设施良好,土壤养分水平高,保水保肥性能好,易于耕作,适耕期长,利用类型大多为水田;Ⅲ地力水平中等的面积最大为27043.4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7.17%,主要分布在义津、横埠、钱桥、麒麟等乡镇,土层较深厚,地势起伏不大,地形部位以平畈冲田为主,土壤养分含量较为缺乏,灌溉条件一般,适合农作物生产;Ⅳ和Ⅴ地力水平差的耕地面积10157.32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7.71%,主要分布在钱桥、白湖、项铺、金社、官埠桥、钱铺、枞阳镇等乡镇,其他乡镇较为分散,地形部位以塝田、陡坡地为主,土层较薄,灌溉条件差,可耕性差,土壤养分含量低,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不高。
1.3 耕地养分变化 目前,枞阳县已建立了1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设立了30个施肥固定调查点。通过对近年来耕地地力监测和测土项目土壤采样测试结果分析(表2),与第2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53g/㎏,全氮提高0.21g/㎏,但pH下降0.3个数值,有效磷下降0.73mg/㎏,速效钾下降5.07mg/㎏。总体来看,土壤肥力水平不高,且养分表现不均衡,有机质、全氮含量中等,磷钾缺乏,土壤理化性状变差,有酸化趋势。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实施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利用,同时发展绿肥生产,对培肥地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磷钾有所下降,尤以速效钾下降幅度大,主要原因一是磷钾肥的利用率低,二是该县耕地的复种指数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再加人们对磷钾肥认识不够全面,致使土壤缺磷钾。
2 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质量总体不高 目前,全县优质耕地少,面积仅为8087.74hm2,占比为14.11%;而中低产耕地面积为37200.79hm2,占比达到64.88%。表明全县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且养分表现不均衡,受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后续耕地改造任务艰巨。
2.2 耕地保护意识淡薄 国家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面积保护已引起了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但近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的非农建设中,对耕地的占优补劣现象非常普遍,大多只重视耕地面积上的平衡,而忽视了耕地質量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后续的培肥措施没有跟上。另外,地力培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少农户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只注重眼前利益,采取掠夺式经营,对耕地质量保护意识缺乏,引起耕地质量的下降。
2.3 耕地养分失调 一是施肥结构不合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高产新品种的不断引进,施肥过程中普遍存在注重化肥轻有机肥及微肥的现象,往往导致土壤板结、甚至造成耕地的质量下降。虽然近年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等,土壤培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机肥在肥料结构中占比仍然不足,而且是重蔬果茶等经济作物,在粮油等大宗作物上很少投入;二是施肥方法不合理。随着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户,施肥数量和施肥方法随意性较大,化肥浅施或者氮肥撒施,引起肥料挥发、流失,造成肥料浪费。由于长期的不合理施肥,没有注重用养结合导致耕地养分失调,肥料利用率降低。
2.4 农田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方面,工业“三废”排放未得到完全控制;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过量的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畜禽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就排放到农田或河流,也加重了农田污染。近些年来,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行动,情况大有好转,但仍未得到彻底治理,农田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2.5 农田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枞阳县农田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初步统计,“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已建成耕地面积2.61万hm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但与全面建成高标准农田尚有不少的差距,已成为制约全县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瓶颈之一。
3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耕地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加投入是保证耕地数量与质量动态平衡的有力保障。将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在土地复垦、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良等项目实施中,提高土壤培肥的资金比例,对新增耕地加强后期监督管理,推行达标验收,做到量质并重。二是树牢质量意识,坚持依法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已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同时研究制定地方性耕地质量管理措施,明确耕地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和相应的职责;建立耕地质量管护制度,对破坏耕地和损害耕地质量的行为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三是强化组织保障。耕地质量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牵头协调,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3]。
3.2 强化技术支撑 一是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枞阳县耕地肥力总体水平不高,通过土壤养分测试、肥效试验,提出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前提上,坚持稳氮肥、增磷钾肥及配微肥的原则,不断优化调整肥料配方,围绕新型经营主体,强化精准施肥个性化服务,引导农民应用配方肥料。二是合理利用当地有机肥源,增加有机肥投入。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畜禽粪便的肥料化利用,利用冬闲田扩种绿肥,对有机肥施用实行补贴。三是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间作套种豆科作物,推广水旱轮作、换茬轮作、生态综合种养等耕作制度,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四是加强耕地质量工作队伍建设,充实和加强现有农技推广体系人员配备,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制度,确保农业科技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到位,为培肥改土等新技术落实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人才支撑[1]。
3.3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 一是广泛宣传,提高全民对耕地质量保护的意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用药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对农田的污染。二是大力推广农业绿色新技术,实施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推广水肥一体化和氮肥侧深施技术,引导使用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商品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等肥料新品种,逐步减少肥药使用量,减轻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三是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开展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和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现田园清洁、生态良好。四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打造农业品牌、科技示范园区及长三角地区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在基地内推行统配统施统管的服务模式,规范农户的耕作栽培措施。
3.4 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人多地少的县情和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形势,唯有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一是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田间排灌基础设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于已建成的区域,加强管护,进一步强化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持续发挥项目效益。对易渍易涝易旱农田应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整治。对沿江灰潮土区地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乡镇,可根据作物类型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集中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二是加大中低产田改良。根据各种中低产土壤所存在的不同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进行改良[2]。可采取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施有机肥等与发展休闲观光等特色农业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治理中低产田,使中低产、低效田逐步变为高产高效田。
3.5 强化耕地质量监测预警 根据土壤类型、种植结构、代表面积及生态环境的差异,建立健全县乡两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管理,形成“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格局。组织开展耕地质量专题调查、分析和评估,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状况,尤其是对新增耕地开展耕地质量评价工作,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如某些地区土壤磷、钾等养分缺乏的原因,制定土壤改良和培肥措施,定期向社会发布耕地质量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獻
[1]陈萌山.为合理利用耕地提供科技支撑[Z].中国科学报,2021-04-06.
[2]甘晓玉.基于GIS的贵池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20.
[3]张乐乐,陈翔,魏凤珍,等.安徽省耕地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8):115-118.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