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1-08-23吴丽蓉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3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建议

吴丽蓉

摘 要:近年来,徽州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农业产业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该文简述了徽州区农业產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包括绿色基地建设、经营主体培育、品牌质量建设、三产融合发展等,以期为徽州区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建议;徽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3-0017-02

徽州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神秘的30°N赋予了该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优势,各类作物宜种宜发。近年来,徽州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绿色精致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呈现出领域拓宽、水平提高、进程加快、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

1 徽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加强产业引导,做优精致农业 近年来,徽州区立足产业带动,做强了主导产业,做优了特色产业,全区已形成茶业、蜂业、蔬菜、油茶、苗木、竹业、香榧等七大主导产业,果品、中草药等特色产业也逐步发展壮大。

1.1.1 茶产业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全面推行全域茶园“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模式和茶叶保险工作,并率全市之先在富溪乡黄山毛峰核心产区建立11个面积达70.8hm2的茶园化学农药、化肥零投入试点示范基地,努力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有机化,连续13年荣获“中国茶叶百强县”,2020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区县。全区“三茶”认证面积3400hm2,占茶园总面积的98%;2020年实现茶叶一产产值2.305亿元,综合产值达11.5亿元。

1.1.2 蜂产业 大力培育蜜蜂产业体系,积极打造张村中蜂保护基地。全区蜜蜂饲养量达12.5万群(其中中蜂养殖3000群),占安徽省的1/5、黄山市的3/5,蜂产品总量9908t,2020年蜂产业综合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16.7%。

1.1.3 蔬菜产业 扎实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区蔬菜年播种面积2000hm2,总产超4万t,基本形成以丰乐河两岸为主,以临河反季节菜、祊塘早莲藕、西溪南四季豆、琶村西红柿等为特色的专业化蔬菜基地。

1.1.4 特色产业 加大香榧、油茶、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发展力度,全区香榧种植面积246.67hm2,产量5.2t,产值200余万元,专业育苗机构3家;油茶栽培面积1800hm2,年产茶油150t,产值1600万元;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253.47hm2(含菊花),其中花智造有限公司新建有机菊花基地26.67hm2。鼓励发展生态种养业,稻鸭(虾)共育“复合经营”新模式得到有效推广,全区3.33hm2以上特色产业基地已达38个。

1.2 做强经营主体,发挥规模优势 全区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15家;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家,拥有农产品加工自营出口企业2家(养生源蜂业有限公司、众望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农业产业化省级联合体7家,黄山毛峰茶产业联合体(谢裕大)、黄山悠悠猪发展有限公司被列入全省第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创建示范基地;先后培育各类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15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8个)、家庭农场148家(其中省级8家)、种粮大户17家。

1.3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质量效益 坚持品牌战略,不断加大品牌创建与宣传,全面提升品牌效益。徽州区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安徽省养蜂第一乡”“十三五茶业发展十强县”等称号。全区现有谢正安、谢裕大、老谢家茶、紫霞、徽厨等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地理标志1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安徽老字号2个;全区2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认证产品33个,其中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8个;连续12年举办黄山毛峰文化节,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努力提升徽州区农特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1.4 加强监管治理,发展绿色农业 坚持绿色发展,强监管严治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扎实推进减肥降药行动,实施农药集中配送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农业绿色发展工程,配送农药使用份额达80%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9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6%,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9.8%以上,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

2 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尽管徽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优势明显,但还存在生产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科技支撑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质量发展。

2.1 抓好绿色基地建设提升工程 以谢裕大和悠悠猪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契机,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围绕徽州区茶叶、蜂业、油茶等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一批以生产、加工、供应为主的示范基地。一是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在杨村乡、洽舍乡、富溪乡分别打造一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达13.33hm2以上的生态茶园示范片,创建“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质量有保障”的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带动全区绿色生态茶园建设。加快中茶谢裕大(黄山)茶产业园建设项目,打造长三角绿茶加工基地,整合公共品牌,让全区茶叶企业以更严格的质量管控、更标准的生产规程、更规范的贮运包装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优质的黄山毛峰茶。组织实施徽茶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等一批项目,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着力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培育农民绿色增收的新引擎。二是建设菊花良种繁育和种植示范基地。依托安徽花智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设6.67hm2年供应能力达3000万株的菊花脱毒种苗工厂化繁育基地,以唐模西村片现有26.67hm2菊花有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区菊花产业发展,力争“十四五”末有机菊花基地达到66.67hm2。三是建设蜂业基地。依托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实体,整合农业资金,推动蜂产业良性发展,在洽舍、杨村、富溪等地扩大中蜂养殖,到2025年中蜂总量达8000群。四是加快悠悠猪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建设。加快皖南花猪保种场建设,建成后年可提供皖南花猪种猪1340头、仔猪2500头,辐射带动农户养殖皖南花猪,总体规模达到5万头。五是发展绿色蔬菜。以临河至琶村丰乐河两岸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按照绿色、有机、适销的原则,全面推进蔬菜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进一步增强区域特色美誉度。六是积极推进杨村香榧、西溪南稻鸭共育、中药材基地、特色果品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十四五”末建成5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2.2 抓好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 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继续围绕优势产业,提升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水平,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加快技改扩能、转型升级步伐,延伸产业链,打造集生产、产品研发、精深加工、仓储、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联合体,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加大上规企业培育与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对产值在500万~2000万元的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大、创新意识强的企业的扶持(如:徽客坊、花智造、黄盛生物科技、龙一湾、长青有机茶等),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尽早上规。引导鼓励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向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转变。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产业化联合体5个,净增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8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20亿元。

2.3 抓好品牌质量建设提升工程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开展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和馳(著)名商标创建工作,培育和打造农产品品牌,加大扶优创牌力度,创新监管模式,全面提升品牌效益,积极做好徽商茶叶、红富油桃、天赖葡萄、翰山猕猴桃等农产品认证工作,力争到2025年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统筹仓储物流(冷链物流)与生产加工、市场消费的有机衔接,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推广农超、农企、农旅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有序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交易推介会,持续举办黄山毛峰文化节,多形式、广视角、全方位加强徽州特色农产品宣传,不断提升徽州区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快茶叶、泉水鱼等农产品的质量可追溯能力建设;加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

2.4 抓好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工程 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不断加深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的融合,推进“电商+旅游+农产品”融合发展,新增10个休闲农业基地。围绕富溪乡茶园绿色生产、加工,结合采摘、研学等体验活动,努力打造区内第三条农(茶)旅结合线路。充分挖掘菊花的食用与药用价值,研究开发食药同源和天然菊花保健功能性健康食品,支持企业结合旅游业开发菊花酒、饮料、糕点等保健食品和伴手礼等。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拓宽销售渠道,力争“十四五”末全区农产品线上年销售额达10亿元。

2.5 力加强产业政策保障 进一步修改完善产业扶持政策,重点在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营销等方面给予扶持,促使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积极谋划编报产业项目,加大对上争取力度。通过资本融合、股权转让、资产重组等手段,实现行业企业联合发展。重点加大对年产值在500万~2000万的规下农业企业扶持力度,对在市场开拓、技改、品牌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

2.6 加强人才队伍保障 一是通过公开招考,直接引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二是通过政府引导,依托企业平台,引进专家团队和技术人才;三是加强区乡2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抓好高技能人才、乡土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开发,造就一批本领高强的农技专家,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乐于带领群众致富的企业家,为农业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南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邛崃市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