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2021-08-23宋颖维
宋颖维
摘 要: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与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及国际化,能够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文章阐述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取得的实践成果、及其产教融合的重要内涵,并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上提出了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高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4-0008-02
2018年11月14日,中国和东盟在新加坡通过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决定打造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标志着中国和东盟关系将进入新时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与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及国际化,从理念、活动过程和目标来看,存在着天然的契合点。下面,本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实践成效
(1)构建合作交流平台。高层次的沟通,有效的交流,是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重要保证。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简称“东盟周”)由教育部、外交部及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在贵州举办,是当前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的主要平台。自2008年首次举办至今,吸引了来自中国及东盟的参会者一万余人,参会学校及教育机构逾两千余所,涵盖了国家层面、企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合作交流,在东盟周上成功签署近千份教育协议或合作备忘录,成立了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中国-东盟职教院校合作联盟、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员交流与资源共享、建立职业教育系统与职业培训公共信息平台、打造特色培训品牌,拓展了交流空间。
(2)校企协同“走出去”,开展特色合作项目。在教育部、外交部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的支持下,2018年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制订了“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遴选了一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如服务“走出去”的企业的中柬政校企携手推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中泰“鲁班工坊”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中马汽车国际人才配合培养基地项目,配合产业“走出去”的中泰联合培养高铁人才项目,全面合作的中缅职业教育“精工博艺”项目等。除此之外,云南师范大学还与清迈孔院合作,开展“汉语+职业教育”项目等。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校正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职业教育开始发挥黏合、催化、助力的作用。
二、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内涵
(1)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国、东盟发展长期稳定关系的重要基础。要通过促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享中国发展红利,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建设,推进双方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构建一个更加緊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2)需求驱动,服务区域经济。职业教育与产业革命、科技进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面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新的技术革命带来的全球产业重构,亟须做好与市场对接,瞄准产业需求,在产教融合的生态环境下培养职业人才。区域经济发展与产教融合并举,职业教育与文化交流共进,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
(3)协同创新,互利共赢。协同创新合作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协同中国-东盟双方政府、学校、企业等机构的力量,放开手脚,打破体制、制度的束缚,建设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合作机构和创新平台,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省人才培养成本,分散风险;开展多边多元、深度务实的合作,实现各方共赢。协同创新是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思路,互利共赢是重要诉求。
三、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高效发展的优化路径
(1)宏观层面。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开展务实合作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布局,保持高层次的交流合作,在宏观层面上,要做好三个“主动”。一是主动对接东盟国家自身的发展需要,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相互衔接。二是主动对接区域产业特色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合作领域,深度分析人才需求,精细定位,提升合作的品质。三是主动构建区域内高层的合作交流机制,保持政策畅通。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扩大对话和交流,加强政治互信,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分享其职教领域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的共识与合作。
(2)中观层面。从中观层面上看,区域各国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双方或多方协同创新,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层次和模式,构建完善的机制和合作平台,是扎实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的切实举措。具体而言,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专业与产业对接,鼓励灵活的合作机制。基于中国-东盟产业发展特点、技术升级的需要,要利用地方职业院校的资源,建设一批服务产业的专业群,并积极寻求区域各国院校、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多形式参与,构建灵活的合作机制。例如,当地政府在提高基本办学条件,配合项目的宣传、招生及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学校在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师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留学交流等方面有经验;行业可参与制定职业标准、监督评估等;企业在部分教育设备、软资源、职业认证培训、实习实践基地等资源,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组合,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机制的弹性。二是打造高质量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要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引入专业的评估机构,推进资格认证评估、质量评估、专业评估等相关工作,保证域内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政府、学校、企业要建立联动机制,在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软件硬件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同时,要兼顾各方,合理分配利益,构建科学的共赢模式。三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打造更有效的合作平台。目前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主要用于信息发布、宣传等,作用有限。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地区贸易及教育资源分布的数据,实现项目的精准匹配,可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合作效率。
(3)微观层面。从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标准、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成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一是制定标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专业对接,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首先,引领标准“走出去”。近年来,我国的教学标准建设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先后建立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覆盖重点行业领域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以标准引领职业教育走出去,提高区域内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基于产业需求,围绕职业需要,联合开发“双向互通”的人才培养标准。最后,做好职业资格和质量框架的链接,推动学历互认、学分互认、资格互认,鼓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流动。二是专业化、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应本着“本地培养、外部引进、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相结合的原则, 组建在年龄、专业、行业企业经历及语言能力方面有优势的师资团队。三是建立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符合产业结构的需要和职业教育的水平,可采用“厂中校”“校中厂”等多种方式,多方共建实训基地或产品技术研发中心。这样,能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让学校成为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的阵地,让企业实现人力资本效率的提升及产品的研发、技术升级,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中国-东盟双方共同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雪萍.王文雯,东盟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化发展:基于FOPA模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06).
[2]刘雪梅,“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