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区域,促进自主发展
2021-08-23关海燕
关海燕
当前,园所在传统文化特色区域创建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广泛、适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容还需要推敲、在区域中培养幼儿自主能力方面没有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北京市大兴区第九幼儿园通过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为主,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为辅的多种研究方法,开展传统文化区域活动提高幼儿自主能力的研究。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我们划分出不同的活动区域,使幼儿在自主、自由与材料及同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体验快乐。
深入研讨,确定适宜的传统文化特色区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到中华耕织文化园等地参观,教师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厘清了幼儿园可开展的特色区域内容及形式。
以大班为例,教师投放了种类丰富的编织材料,并运用适宜幼儿自主发展的策略,使幼儿在区域中保持较高的兴趣。到了下学期,延续了编织特色区域。大班幼儿毕业后,中班教师深入研讨,将“编织”活动提炼成“草编”内容,让幼儿自主探索稻草、干花、玉米皮等自然的穿编方法,解决利用自然物穿编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难题。
观察分析,引导幼儿提高自主能力。怎样创设区域环境,投放便于幼儿自主取放、自主操作的材料?教师如何引导,才能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我们先解决环境创设及材料投放的问题,然后在适宜的时间对幼儿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思维。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教师深知自己的角色是观察者、记录者,能迅速捕捉幼儿游戏的闪光点,聚焦幼儿活动的矛盾点,诠释幼儿活动的未知点,为幼儿营造支持性的分享氛围,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帮助幼儿梳理、反思和提升。
提炼延伸,丰富研究内容。我们结合传统节日、节气,组织相关教育,丰富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研究内容。例如,元旦制作传统面食。
教师还利用环境创设,与幼儿进行互动。如大班的“节气我知道”墙饰中,教师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对节气的大致日期和相关知识进行猜想,到节气当天进行验证,使幼儿真正理解节气与生活的关系。除了丰富研究内容,我们在形式上也尝试创新,将传统文化特色区调整为共享特色区。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思考,课题研究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创设的区域环境、投放的区域材料促进了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形成了适合幼儿自主发展的传统文化特色区域。
第一,形成自主活动氛围,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支持自主学习,使幼儿产生兴趣。开展区域活动前,我们通过家园合作帮助幼儿认识传统艺术,还通过主题活动深入了解本班确定的传统艺术,激发幼儿的兴趣。
支持自主操作,让幼儿乐于探索。首先,了解幼儿的心理。幼儿先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和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吸引人,而后才有可能像成人一样为了活动的成果而坚持努力。其次,追随幼儿的兴趣。我们选择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又在深度和广度上适当拓展的内容,即“已知经验+最近发展区”,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最后,顺应幼儿的发展趋向。教师要根據幼儿的需求及时补充材料,或随机转换材料,满足幼儿自主探索、自主游戏的愿望,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
支持自主思考,使幼儿专心操作。通过观摩教师在区域中指导语的运用,我们总结出几种有效的指导语方式。询问式,即激发幼儿对所操作的材料产生兴趣;建议式,即支持幼儿持续操作;鼓励式,即帮助幼儿产生下一个兴趣点。
第二,形成传统特色区域,促进园所特色发展。
通过实践与研究,追随幼儿年龄特点及兴趣需要,我园形成了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教师对幼儿在传统文化特色区的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反思,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有所转变,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家长也乐于参加园所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并希望幼儿通过传统文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第九幼儿园)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