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书家的文字学修养
2021-08-23孙越
孙越
内容提要:文字是书法艺术的根本。“文以载道”“道以载书”,即指书法要靠文化修养支撑,书家的文化修养指的主要就是文字学。有了文字学的基础,书家在创作中才不会轻易出现错别字。本文陈述了文字學对书家的重要性及影响,以期书家对文字学修养有所重视,并将书法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与文、史、哲联系,从而为书法艺术创作打好文字应用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文化视野;文字学;书法
一、今与古
在当代,创作时抄写古代经典是必不可少的,如不理解文意,信手抄写,难免贻笑大方。即使是国展中也经常出现“书写规范化”的问题,例如“后”“云”等字繁简体混淆的类似现象层出不穷。所以说:书画人的字学功亟须补课。字学非小道,未入境,岂能心领神会?
文献记载,西周时起,儿童的教育中就包括了字学。《说文解字》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古人在治文字学以及在其他学问的研究上都是极其严谨的,入小学即教六书。而当今学生只有进入专门的书法专业院校,才能接触文字学。相比以往任何时代,虽然我们当前的书法创作在笔墨技巧等形式的创新上都有很大发展,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文字学的漠视,不考究者甚多。外在的写字功夫和内在的字学功夫对书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是书家学问之根基。
二、情与理
艺术本身就是情理相容的东西,书法亦然。中国文字和书法本身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书法可以称为载体性艺术,有着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的双重内涵。书法伴随着文字的演变而产生,而书法的发展又对文字演变起着推动作用。鉴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必须明确文字学相关知识的重要性,理解文字的演变发展,并且将文字学这门必修课坚持下去,作为终生学习的内容。我们要让汉字具有艺术性,而这以写出正确的汉字为前提。如果汉字书写都不正确,何谈艺术价值。
三、始与行
书家要想系统提升自身的文字学修养,还要有明确的路子,如何起始,如何行进,思路要清晰、明确。
首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文字学是研究文史类知识的基础,对《说文解字》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从《说文解字》入手,这是文字学研究的起点,也是重点。追溯春秋战国之古文字以及汉以后的草、隶、楷等今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灵活运用不同字体,不懂《说文解字》会影响对周、秦、汉代等书法的理解。另外,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一书,充分利用出土的古文字文献,对汉字的形成和演变整理得明明白白,其中有关异体字、同形字的相关知识能为书法创作提供直接的汉字应用指导。当然也可以与徐遂生的《文字学教程》、陈彬龢的《中国文字与书法》相结合来学习研究。由《说文解字》开始,逐渐深入学习,这是书法专业群体入门时就应知晓的。
其次,应重视对篆隶的剖析。字学的渊源即篆隶。记得丛文俊先生曾说:“它们是书法艺术的源头,是渗透着原始宗教文化艺术精神的一种超语义的象征符号,也是文字形体如何选择确立整体规范的肇端,研究中国书法,必须以此为始。”这里的“它们”指的就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它们是书法的源泉,应将其看作开端去研究书法。中国近现代“甲骨四堂”等学者研究甲骨文,他们文字学功底深厚,为甲骨文和简牍等释读提供了很大帮助。文字学上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越来越多地进入书法史写作。深研源头,将字学研究融入写作之中,是一名书法专业学者应始终坚持的,也是发展空间最大的。仔细分析那些擅篆隶之人,无一不是在古文字学上有很深的功底。在文字学上有很深造诣的人,即便不多下笔,偶然作书,其字也金石味浓厚,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的修养和内涵,毫无寡淡之意。
最后,对待各个时代书风也不必盲从。因为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和书家的书写习惯、文化底蕴以及审美倾向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继承传统时要有甄别地去取舍,以《说文解字》为依据,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样就远离了抄字书的风格。在实现字体规范化的同时才能去追求个性变化,表现个性,用文字学的基础展现无限的汉字形体美。从某种程度上讲,习书者研究文字可以直接促成汉字在形体结构上的创新,在字形结构的思路开发上提供直接的帮助。这样就能够保持在不乖于汉字发展与六书结构的前提下实现入古出新,最终由博返约,形成属于自己的形体结构风格。如果我们把书法纯粹看作是一门艺术,那或多或少就忽视了文化。离开文化的滋养,书法就不能称为艺术,只是一种单调的符号。创作不能只体现为简单的书写,更重要的是文字学的学习以及文化修养的提高。我们需要具备综合的素养,文、史、哲兼顾,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并在脑中形成体系,深入透彻地理解书法这门学科。
四、结语
启功先生曾说“文史不通,下笔空空”。在当代,我们要加强对文字学的研究,这对我们这个时代书法的发展以及汉字文化的传承都有很大的帮助。饶宗颐先生曾说:“书法就是文化,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讨论。”汉字中沉淀着许多历史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对书法来说就像是鹏之两翼,指引我们今后的书法学习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