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教育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路向
2021-08-23郝明君徐亮
郝明君 徐亮
摘 要:习近平德育思想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德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德育思想,其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习近平德育思想具体表现为对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作用。基于此,文章探索了实现新时代德育思想教育价值的现实路径:构建德育与智育之间育人能量的耦合系统;深入挖掘德育与美育原初的相融性;以德育促进体育的本原意义和价值的回归;在劳育过程中创造德育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德育思想;习近平德育思想;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7-0001-04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德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场合曾多次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并在继承我国传统德育思想与适应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思想带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与本质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必须全面认识和把握党的德育工作大势,研究新情况、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全面推进党的德育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以德治国”的战略高度上,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思想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新时期德育思想的内涵。
(一)理论渊源
习近平德育思想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南针,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德育思想的智慧结晶之中,并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丰富了德育思想的内涵。
1.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德”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德育自古以来在教育领域也是第一位的,《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中国最早的德育纲领。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提出重视德育的教育思想家,他认为德育是立身治国的根本,仁爱是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其行为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出“性善论”,将“四心”看作是德育的核心,将“明人伦”看作德育的目的;荀子的德育思想核心则是“礼治”,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德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圣人”。同一时期还有墨家将“兼爱、尚贤、天志、兼士”作为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行为准则以及培养目的;道家将“自然天性、真人、理性”作为德育思想的核心;法家的德育思想则是建立在人性自私以及绝对的“性恶论”的理论基础之上,强调以严刑峻法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这一时期,各家德育思想皆有不同,然而,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中国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皆奉行儒家的德育思想,例如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宋代儒家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明代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清代王夫之的“立志”、颜元的“实才实德”等。这基本是中国封建社会德育思想的变化历程,其中优秀传统德育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德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国共产党的德育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确定了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把德育放在教育的第一位。我国当代教育目的的表述一直都在变化,然而几代共产党人始终把德育摆在教育的首位,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当扩大共产主义的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1],德育的中心就是政治教育;邓小平提出了“德育为首”的理念,他指出“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德育是灵魂”“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3];江泽民首次将德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以德治国”,他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4];胡锦涛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党的历代领导人不断提高“德育”的战略地位,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思想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本质内涵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德育思想,并使其在新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科学地阐述了党的德育思想的核心战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6],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时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新时代有德之人的标准:第一,國家层面,明大德就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第二,社会层面,守公德就要培养公德意识、提升公民素养,争做社会公德的示范者、良好道德风尚的维护者;第三,个人层面,严私德就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养成良好个人品德[7]。在新时代,“立德”是根本,要解决“立什么德”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引导广大青少年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教育价值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新时代德育思想的内涵,为新时代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若想探讨习近平德育思想对教育的作用,首先要研究德育的教育价值,界定德育的教育价值的内涵。
(一)德育的教育价值
“意义说”认为:价值就是事物向主体呈现的意义。基于“意义说”的观点,教育价值即是指教育与社会或个人之间互为主客体时对主体发展的作用、呈现的意义,并分为“教育的价值”和“对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是社会与个人作为主体时,教育系统对主体发展的作用,有教育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教育性价值之分;“对教育的价值”则反之,将教育作为主体,是社会或个人等客观力量对教育发展的作用,有社会、个人以及教育本身对教育的价值之分[8]。由此推论,德育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对教育的发展亦有作用。德育的教育价值是指德育作为一种社会客观力量对教育发展的作用。而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因此德育对教育本身的作用体现在对其他四育的作用上。
(二)德育与四育的关系解析
要想探讨德育对其他四育的作用,首先应该探讨德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来看,智育是德育的前提和基础,德育内容是通过传授知识、发展认识能力的形式和方法来进行的,受教育者要将所学的德育知识转化为信念,甚至日常行为规范和准则;美育包含着德育,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化与升华同道德相依存,并融于道德之中;体育是德育的物质基础,脱离身体发展的心理发展是片面的,体育能培养个人意志、严密的组织纪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也是德育的基本内容,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劳育是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劳育可以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习惯的转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而且只有在劳育过程中,学生才能直接感受违背规则所造成的后果,真正理解和领略合规律与合目的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见劳育是深层次的德育,是实现德育的最有效的现实途径[9]。
(三)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教育价值解读
明晰了德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教育价值就十分清楚了。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教育价值是指习近平德育思想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即对其他四育的作用。
1.指明什么知识最有德育价值。智育是德育的起点,任何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响的教育活动,首先要传授道德知识。面对众多的德育知识,该如何进行选择,习近平德育思想为智育提供了方向与指导,使教育者认识到什么样的知识最有德育价值,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第一,国家层面。要选择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理想教育的知识,在社会主义英雄和榜样的影响下,使受教育者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第二,社会层面。要选择能够培养受教育者集体主义与社会公德意识的知识。第三,个人层面。要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人品德。不仅如此,习近平德育思想还为日益繁复、学科众多的智育内容提供了整合的知识图谱,引领贯穿于智育的全过程与各环节[10]。
2.促成美育的民族性、阶级性与时代性。习近平德育思想对美育具有促成作用[11],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第一,国家层面。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政治性促成了美育的民族性,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政治属性要求受教育者在深层次的心理结构中产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心理状态。第二,社会层面。习近平德育思想的阶级性促成了美育的阶级性,习近平德育思想的阶级性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之“德”,要求受教育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作为审美标准,选择适合无产阶级的美育内容,使习近平德育思想与美育生态同构,促成美育的审美价值与审美理想的实现。第三,个人层面。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时代性促成了美育的时代性,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时代性表现为习近平德育思想与时俱进,丰富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培育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时代新人,通过德育的核心课程——对“德艺双馨”的榜样示范作用下,促成新时代美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的美好人格,提升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3.指引体育的发展方向。现代体育观要求身心和谐发展,体育是基础,习近平德育思想是灵魂,没有一个健康的灵魂,再强壮的身躯也只是一副皮囊。新时期的体育竞技化、商品化程度愈来愈高,缺少习近平德育思想的引领,难免会走上错误的发展道路。从国家层面来看,体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建设一个体育大国、强国,首先要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从社会层面来看,要提高全民族的体育水平,必须宣传正确的体育观念,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要以习近平德育思想增强全社会的运动意识、卫生观念;从个人层面来看,以习近平德育思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帮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忍受身体的痛苦,养成运动的习惯。
4.指导劳动教育的开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思想与我国革命传统教育中的劳动教育的分析,发现德育始终贯穿其中[12],甚至指导劳动教育的开展。习近平德育思想对劳育具有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第一,国家层面。以习近平德育思想武装生产技术劳动者的大脑,在社会实践中贯彻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让劳动者有尊严地从事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第二,社会层面。习近平德育思想可以引导全社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第三,个人层面。习近平德育思想要求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其反映到劳动教育中,要求学生自觉从事生活服务劳动,养成勤俭节约和勤劳朴实的生活习惯, 进而形成适应生活的能力。习近平德育思想对劳动教育作用的三个表现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应当注意和发挥几方面的教育结合点, 从而实现多方面的教育效果。
三、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教育价值的探径
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育共同组成了新时代的育人体系,习近平德育思想已经适应了新时期教育的需要,对智育、美育、体育、劳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的结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形式上的结合多于内容性的结合、目标性的结合重于过程性的结合等,导致德育教育价值的缺失。要实现德育的教育价值,必须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应用智育、美育、体育、劳育蕴含的德育价值要素,实现其德育目的。
(一)构建德育与智育之间育人能量的耦合系统
德育与智育之间的育人能量是指知识与道德规范之间传递创新的动能,这些动能在传导过程中传出方和接收方会同时实现能量的增长[10]。首先,跨学科的融合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新理念,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智育与德育仍然存在着一条隐形的鸿沟。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德育与智育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由不同的教师和组织管理,使德育与智育在职能上成为两个互相独立的教育活动。要以习近平德育思想为指导,以知识探索为基础,推动德育与智育的协同发展,努力弥合本不该割裂的智育与德育,促进育人能量的有效传导和耦合增长。其次,德育与智育的终极目的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追求“善”,智育追求“真”,片面地追求“真”或“善”都会导致人的畸形发展,要在遵循习近平德育思想的德育目标基础上,进行知识传承、传授、创新与应用,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目的性融合,才能最终实现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教育价值。
(二)深入挖掘德育与美育的原初相融性
德育与美育的原初相融性是指教育对象最初的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是一致的[11]。首先,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人的心理结构是唯一的,审美心理与道德心理在同一主体身上是相融的,与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的原初相融性构成了德育与美育的原初相融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做过一项研究,要求3 000名不同国家的儿童画出最美和最丑的事物,“最美的是消防员,因为他勇敢,抢救人;最丑的是机器人,因为它身上什么都不是人的”[13]。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主体对美和善物体的最初判断是完全一致的和相融的。从哲学视角来看,人的心理结构受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的影响,形成了教育结构中德育与美育,习近平德育思想中个体应有的道德行为、遵守的道德规范与形成的道德观念也是美育的追求。因此,在最初的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课程活动中,二者是相融的。只有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深入挖掘习近平德育思想与美育原初相融的部分,才能实现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教育价值。
(三)以德育促进体育的本原意义和价值的回归
体育的本原意义和价值是指对受教育者健康的培育与精神的陶冶[14]。当代体育运动的价值观逐渐扭曲,其本原意义和价值被遮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原始的、自然的、单纯的体育活动变成了个人或小团体追求物质利益的工具,假球、黑哨、兴奋剂等问题频频暴露。当体育的宗旨不再是《奥林匹克宪章》所追求的“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体育运动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以习近平德育思想引导体育的本原意义和价值的回归,改善体育文化环境,约束体育活动的功利性,努力提高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的道德素养,发挥优秀运动员与体育运动志愿者的榜样作用,显性与隐性途径相结合才是实现习近平德育思想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四)在劳育过程中创造德育的教育价值
劳育过程是一种创造价值的社会活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加强德育是我国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12]。习近平的德育思想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并将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统一起来,使德育渗透到劳动教育的方方面面,以此达到德育与劳育的双丰收。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劳育必须与德育相结合,如果在劳育过程中没有创造价值,特别是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那么这种过程就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15]。因此,他非常重视受教育者在劳育过程中创造价值。习近平德育思想与劳动教育的结合是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在劳育过程中创造德育的教育价值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没有劳动教育的实践,没有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劳育过程也不可能创造出现代社会所需的价值。因此,要在劳育过程中创造德育的教育价值,实现习近平德育思想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郝淑静.毛泽东德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 學报,2012(4).
[2]王守猛,唐钰成.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 2007(8).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4]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17.
[6]李杨,李康平.习近平德育思想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4).
[7]王玉福.内涵·逻辑·实践:习近平立德树人观三维探析[J]. 实事求是,2019(3).
[8]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 中的价值问题[J].教育研究,2000(3).
[9]桑新民.对“五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1991(6).
[10]任少波,单珏慧.构建基于“知识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 ——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二维耦合[J].教育研究,2019(7).
[11]檀传宝.美育和德育关系的理论界定(上)[J].中小学管理, 1999(10).
[12]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 报,2004(5).
[13][苏]巴班斯基.教育学[M].李子卓,杜殿坤,吴文侃,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52.
[14]施吉瑞.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D].扬州大学,2013.
[15][苏]安·谢·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5卷[M].刘长松,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