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实践促进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实证研究

2021-08-23聂存虎王晨艳张钰颖

关键词:大学生

聂存虎 王晨艳 张钰颖

摘    要:作者以大学生属性和抗疫实践参与情况作为自变量,以党员身份认同情况作为因变量来分析大学生参与抗疫实践对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疫情期间参与抗疫实践情况、抗疫前线志愿者报名意愿两个变量均具有统计显著性,表明抗疫实践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文章认为应当重视构建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实践路径,建议重视课程实践,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将“三全育人”要求落实到实践教育环节。

关键词:大学生;抗疫实践;党员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7-0012-03

抗疫实践作为当前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外在环境契机,特别是对于医药专业学生党员具有特殊意义,具有理论研究必要性;现实性方面,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医学院校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充分彰显的“第一身份”意识和行动及榜样示范作用值得特别关切和研究,这对于建立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常效机制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一、研究假设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身份认同作为一种学生对党员身份的思想认识状况及在此基础上表达的实践理念,从根本上还是由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活动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学生对党员身份认同只能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形成。基于此,结合当前疫情背景,提出理论假设:通过测量学生学习、生活及参加社会实践情况,特别是参与抗疫实践的情况,可以预测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状况。抗疫实践是指作为实习生或志愿者参与一线抗疫、社区或学校日常防控、网络视频创作或网络辟谣等抗疫宣传活动(包括参与思政公开课大赛作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类课题等)。对于因变量的设定,根据社会群体理论,就心理层面的内在群体而言,学生对党员身份认同本身的评定可以通过提交入党申请这一行为的提出,同时结合入党动机的选择来确定(自我认同)。对于未提交过入党申请或就心理认同层面的外在群体学生而言,主要通过调查其对身边学生党员的日常行为表现所给予的评价来反映其对党员身份的认同状况(他我认同)。

二、党员身份认同的测量

(一)调查样本描述

2020年下半年,课题组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进行了《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状况》的问卷调查。基于各学院学生人数规模差异较大,采用拉希里法进行不等概率抽样。发放问卷2 500份,收回有效问卷2 302份,有效回收率92%。其中中共党员113人,占调查样本的4.9%;入党积极分子286人,占12.4%;医学、药学和护理专业调查人次分别是:587、578、561,累计百分比为74.6%;管理类、理学类、工学类等其他专业学生占比25.4%;提交入党申请的学生人次1 478,占比63.9%。数据录入IBM SPSS 23进行统计分析。在意愿态度指标一致性测量方面,克隆巴赫Alpha系数值为0.842,大于0.8,可靠性分析表明问卷信度高。

(二)逻辑斯特回归分析

1.自我认同测量。以“是否申请入党”为因变量,以“大学生入党动机”为选择变量,规则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以“年级”“民族”“专业”“在班里综合测评情况”“疫情期间封闭在家的生活实践状态”“社区或学校日常防控实践参与意愿”“疫情防控前沿志愿者参与意愿”七个指标为自变量,进行二元逻辑斯特回归分析。

因变量内部编码值“0”为是,“1”为否。表1表明如果预测已提交入党申请且入党动机正确的学生的话,该预测将具有显著统计效果(sig.=0.000)。

表2表明就每个自变量对于所有自变量综合影响的各自单独作用而言, X4(sig.=0.000)、X5(sig.=0.001)、X7(sig.=0.001)三个自变量的单独作用具有显著性。

2.他人认同的测量。将学生对身边学生党员形象的综合评价作为因变量,将学生属性变量和抗疫实践参与情况及意愿表达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逻辑斯特回归。分析如下。

表3是对模型的似然比检验,sig=0.000表示該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4表明将对身边学生党员行为表现评价给予“表现一般”作为参考类别的情况下,X1(sig.=0.022)、X3(sig.=0.028)、X5(sig.=0.021)、X6(sig.=0.000)、X7(sig.=0.000)具有统计显著性。参考偏相关系数值表明,对学生党员身份认同评价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X6学生日常防控参与意愿、X7疫情防控前沿志愿者报名意愿、X5疫情期间参与抗疫实践情况。另外,年级和专业也有一定的影响,相关系数值表明低年级比高年级更容易给予积极评价,医学类、药学类、护理类专业比管理类及其他专业会给予更积极的评价。

3.结果。在自我认同测量中,学生综合测评、疫情期间参与抗疫实践、抗疫前沿参与意愿具有统计显著性。

回归方程:y1=-2.251-0.014X1+0.039X2+0.051X3+0.573X4-0.441X5+0.093X6+0.466X7

在他我认同测量中,日常防控实践参与意愿、疫情期间参与抗疫实践、抗疫前沿参与意愿、年级、专业具有统计显著性。

回归方程:y2=3.830-0.152X1+0.011X2-0.1X3-0.062X4+0.341X5-0.848X6-0.761X7

两种测量均表明参与抗疫实践有助于促进学生党员身份的认同。两种测量不同之处在于:在自我认同中,学生综合测评与党员身份认同显著相关,且B=0.573,表明相关度较高,即学生在班里综合测评排名越靠前,对党员身份认同度越高。在他我认同中,综合测评情况不显著相关,学生日常防控参与意愿显著相关,且B=-0.848,表明相关度高,即对日常防控参与意愿高的学生对党员身份认同度也高。

(三)小结

调查表明:参与抗疫实践有助于提升党员身份认同度。影响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权重最高的因素是在社区或学校日常防控中的实践参与和抗疫前线的实践参与意愿。同时,在他人认同中,学生综合测评变量不再显著相关,这从侧面表明学生党员抗疫实践的榜样示范作用明显。因为一般学生对党员身份认同主要源于其身边的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同学生党员的综合测评情况相比,学生党员的行为表现是外在的、可见的、生动且具体的,其榜样示范作用是明显的。所调查院校作为医学院校,那些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共产党员师生涌现出了包括人民英雄张伯礼校长在内的许多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而这些人物和事迹就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身边,时刻激励着广大师生追求进步,也极大提升了广大师生对共产党员身份认同度。

三、建议

对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提升路径或培育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早期学者从定性分析角度强调加强理论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1]。之后学者多从人的心理活动:知、情、意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构建上依次强调了组织平台的建设[2]、基于朋辈效应的身份符号强化[3]、针对“第一身份”意识的全过程设计培育机制[4]、针对新时期95后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工作细化[5]、身份认同中“三全育人”理念的贯彻机制[6],以及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提出感悟中国优势、聆听模范党员故事和实践中锤炼三个维度的提升路径[7]。上述研究成果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强化身份认同的实践路径层面建议,但没有进行过实证调查基础上的系统分析,所以根据本次调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课程实践,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抗疫实践

根据本次调查,在疫情期间封闭在家没有参与过抗疫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共计860名,占样本总数的37.4%,其中17%的学生选择了“用来打游戏、追剧或刷小视频”,而其余的学生选择了“主要用来学习”。这些脱离实践只是生活在虚拟世界或书本世界的学生群体是对学生党员身份认同度较低的群体。

对于这些学生,家庭和学校要引导规范他们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疫情背景下,所调查学校结合医药类及医药相关专业优势和课程特点,部分课程中也设有与抗疫相关的实践学时。如要求学生制作一些抗疫宣传或中医科普的小视频或PPT,放到朋友圈进行宣传,进行网络辟谣等;学校组织了思政公开课大赛、科普视频征集等活动,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会有实践学分记入平时成绩。由于以上实践内容大多是自愿报名参与,对课程成绩影响不大,于是有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所以,对于必修课中的实践,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设置专业课程实践学时外,计入实践学时的还有实习基地的实习、大学生假期实践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课题申报等形式。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用心参与,几乎不存在无法参与的情况。

在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加强高校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同时重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坚持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激励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特别是作为医药护理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于实践实习中在正确的价值立场上实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非常重要。总之,在当前疫情背景下,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特别是医药类专业大学生,应当是抗疫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应当支持鼓励并且正确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抗疫实践中来。

(二)落实“三全育人”要求,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三全育人”要求高校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具体就是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如要将“三全育人”要求落实到各项考核评价机制中,避免学生综合测评中的“唯成绩论”,避免社会实践鉴定工作流于形式。在发展党员的工作中,要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对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构建中,重视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模范带头示范作用。在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工作中,不能简单地依据成绩排名,要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参与社会实践意愿和行为的考核,因为这是衡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指标。另外,要注意重点人群,如少数民族群体。对于各班级的民族生,由于他们入学成绩较低,基础较差,更不能单纯以专业成绩排名来进行评价。

(三)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提升价值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阶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8]劳动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人的认识最终来源于人的劳动实践。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认同、一种价值认同、一种认识观念,最终还是要在实践中形成与强化。大学生能否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关键是看他们能否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和劳动形态,这需要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和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强化大学生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彰显时代特征,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精神;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认同,强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不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利益考量,认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来。

总之,大学生正确的党员身份认同构建并不是要让大学生都申请入党,而是要帮助大学生认同党的理论和实践,树立远大理想,提升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学生,“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在去”“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9]。

参考文献:

[1]杨筱柏.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现状分析与实践路径[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

[2]李景玉.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现状与身份建构路径研究    [J].改革与开放,2015(3).

[3]陶剑飞,周德海.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现状调查及对策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

[4]蔡杨,高永芳,王薇,等.高校学生党员“第一身份”意识培育    机制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8(4).

[5]江凡,张鼎扬.“95 后”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现状与强化    探索[J].党史博采(理论),2018(1).

[6]常雅慧,李卓群.从“角色规定”到“角色自觉”:大学生党员    自我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    2020(16).

[7]许培栓,付安玲.重大疫情应对中强化大学生党员身份认    同的三个维度[J].北京教育(高教),2020(6).

[8]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    话[EB/[OL].(2020-11-25)[2021-01-20].http://cpc.people.    com.cn/gb/n1/2020/1125/c64094-31943178.html.

[9]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與大学生朋友们[M].北京:中国青年    出版社,2020:65.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