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效果分析
2021-08-23张香格
张香格
摘要:目的:明确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对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优势。方法:随机划分90例患者为两组(对照组45例使用安慰剂;观察组45例使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并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取得更佳疗效,呈P<0.05。结论:建议对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应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关键词:良性甲状腺结节;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治疗总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R32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065-01
甲状腺结节这种内分泌疾病主要是由甲状腺细胞异常增长所致,临床多以良性病变为主,一般来说,倘若患者患病后没有表现出疼痛、水肿、咽喉部异物感等症状,只需定期复诊观察即可,但对于临床症状明显,且因结节体积增加而影响到正常呼吸、吞咽功能的患者,则应该及时接受系统性治疗[1]。目前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案以手术、药物干预为主,本文主要就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在良性甲状腺结节中起到的治疗优势进行分析,并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90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时间维度2019年 1月份至2020年1月份,两组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呈P>0.05,详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安慰剂口服,剂量控制在1.2-3.0g/次,2次/d,连续服用12个月;观察组:予以左旋甲状腺素进行治疗,剂量控制在12.5μg/d,期间倘若发现患者不存在不良反应,则可增加剂量至25μg/d,连续治疗12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通过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改善情况判定显效、有效、无效)优于对照组患者,呈P<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呈P>0.05,详见表2:
3.讨论
虽然临床中甲状腺结节这类病变多为良性,但如果没有充分引起重视,也容易发展至恶性病变,当前我国外科手术领域不断延伸,各类药物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使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的整体疗效有所提升,然而手术则有可能对患者喉部神经造成损伤,存在较高风险,很容易诱发一系列术后并发症,且患者在术后也需要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确保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药物治疗方案主要用到左旋甲状腺素、甲硫咪唑等藥物,其中,左旋甲状腺素于内源性激素相同,在进入人体后能借助外周器官转化为T3,并与这类受体相结合,以充分发挥特定的作用,但左旋甲状腺素也是存在一定毒性反应的,有研究表明,对大鼠、狗应用大剂量的左旋甲状腺素,则会增加自发性肾病的危险性,也容易对其他重要器官造成损伤[2]。
基于此,本文尝试对观察组患者应用了小剂量的左旋甲状腺素,发现其取得了更为确切的治疗效果,呈P<0.05,由此可见,相较于安慰剂,适量应用左旋甲状腺素能有效控制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病情,这也验证了左旋甲状腺素在这类疾病当中的应用优势,建议在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当中大力推广应用。但由于左旋甲状腺素存在毒性反应,就算应用小剂量,也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且要每间隔3个月检查1次患者甲状腺素水平与超声水平,以便于医师了解该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为后续用药剂量的调整提供指导,在挥发药效的同时,提高用药安全性,避免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患者身体造成危害。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得知,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对良性甲状腺结节有明显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
[1]邢彦彦. 小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018(003):81-82.
[2]郑月月. 小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探讨[J]. 北方药学, 2019, 16(04):97-98.
[3] 曾涛. 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应用在良性甲状腺结节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4] 徐厚兰, 危静, 兰满,等. 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调查及分析[C]// 2015年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健康管理学学科与学术发展论坛. 2015.
[5] 徐厚兰, 崔焱, 兰满,等. 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教育干预[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018):1662-1664.
[6] 乔妙, 庄淑莲, 孟令萃,等. 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疗效及影响因素[J]. 中国医师杂志, 2021, 23(06):809-812.
[7] 刘玉江, 钱林学, 赵军凤,等.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5, 31(12):1820-1824.
[8] 涂清卫.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效果及对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J]. 实用癌症杂志, 2020, v.35;No.225(1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