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

2021-08-23林盛云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德育工作

【摘要】本文論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的途径,认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力点,努力创设校本课程,以传统经典滋养心灵,以传统节日活动感悟文化,以传统课程修身养性,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16-0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学校以书育人、以文化人,通过创设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活动平台,以传统经典滋养学生心灵,以传统节日活动促使学生感悟文化,以传统课程促进学生修身养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名学生的心田。

一、以传统经典滋养心灵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学校引导儿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经典,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创设以听、诵、讲为一体的校本课程活动,遵循“先听后诵再讲”的规律,使学生“诵经典、品古韵、学美德、做君子”。

(一)成语故事,积淀素养

凝练的四字成语对小学生而言过于晦涩,于是学校给学生讲成语故事,通过成语故事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简单化。每周星期四午间是学校的成语故事讲述时间。学校教师团队首先精心挑选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成语故事,如“乘风破浪”“程门立雪”“学无止境”等,然后广播员会在广播前进行反复练习,调整朗读的方式,努力给全校师生贡献精彩的听觉享受,既丰富学生的成语积累,又为学生的写作积淀素养。

(二)每周一诵,唤醒心灵

学校实施“每周一诵”特色课程,每周一早上集会时,各班学生轮流上台进行经典诗歌诵读,学生成为校园的主角。诵读诗歌篇目由班级自选,教师会引导学生挑选《凉州词》《塞下曲》《泊船瓜洲》等经典诗词,配以舒缓动听的背景音乐,将音乐与诗文诵读融为一体。在诵读时,学生还可以设计相关动作以抒发情感。学校开展“每周一诵”课程活动,引领学生传诵经典、传递文化。

(三)每周一歌,经典流传

每周星期五午间是学校的“每周一歌”广播时间。有节奏、韵律、内涵的歌曲令人身心愉悦,歌曲的选择既有《苔》《越人歌》《三字经》等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也有《向快乐出发》《夜空中最亮的星》等给人以力量的流行歌曲,还有《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爱国歌曲。广播响起时,教师在教室带领学生歌唱,采用指挥手势和伴舞等形式调动班级气氛,还适时进行音乐歌词的分析,“寓教于乐”,让经典永流传。

(四)故事分享,传递能量

“课前五分钟故事分享”亦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学校坚持在每天第一节课开始前五分钟邀请一名学生上台进行故事分享,故事分享形式不限,学生既可以采用个人叙述形式,也可以采用情景剧形式,通过情景再现、旁白解说等方式,将经典故事生动形象地演绎出来。

二、以传统节日活动感悟文化

一个节日就是一种文化。中华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校坚持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尊重、感恩、做事、做人,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一)欢庆元宵,仪式满满

欢天喜地辞旧岁,喜笑颜开闹元宵。寒假结束后的第一周,学校会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闹元宵活动。在“创意做花灯”活动中,学校先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花灯,然后邀请家长在走廊里把花灯挂起,点缀校园,营造和谐而又美好的元宵氛围。在“开心猜灯谜”活动中,学校寓教于乐,让学生了解灯谜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样式,感受其广博的知识性、严密的逻辑性和浓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古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欢聚吃元宵”活动中,学校邀请家长与教师、学生一起品尝美味的汤圆。吃汤圆前,教师让学生有仪式地将汤圆送给父母品尝,感恩教育尽在一碗汤圆里。

(二)浓情端午,学、思、做、玩

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活动也是各种各样。端午节前夕,教师走进“红领巾广播站”,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学生讲述端午之情;各班教师精心设计端午主题班会课,通过讲述端午节“门插艾、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及现场教学《端午之歌》等,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文化;学校还会邀请各班学生与家长一起亲手制作粽子。学生亲自制作粽子,在学中思考,在思考中做,在做中玩,在玩中学,品味端午滋味正当时。

(三)祭扫清明,传承“红色”

清明节是一个缅怀追思的节日。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红色基因的力量,学校开展了清明节祭扫活动。活动前,学校首先动员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故事。在祭奠英烈的过程中,学校让学生面对先烈墓碑尊敬地鞠躬,献上菊花,表达对烈士的敬仰之情。此外,学校还开展清明诵读活动,各班教师通过分层设计的方式邀请学生诵读清明诗句,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梨花落后清明”等。诗歌诵读展示的形式不限,学生既可以个人上台展示,又可以采取情景剧的方式,缅怀先烈,追思祭祖。

(四)别样中秋,感悟团圆

中秋节,学校更将德育活动整合推向了高潮。在中秋节主题班会课上,教师绘声绘色地向学生讲述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与学生一起探寻节日的美好;音乐课上,学生唱响《八月十五月儿明》歌曲,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美术课上,学生通过一双双巧手把月亮画出来,把玉兔贴起来,做美丽的中秋贺卡,献给自己最敬爱的师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诵读小诗,感悟团圆的美好。

三、以传统课程修身养性

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将武术、礼仪、书法、传统游戏等引进校园,让学生修身养性,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一)通過武术课程增强学生体魄

中国武术不仅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德。学校在每周二、周四放晚学后开展武术课程,给学生制订了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学生在傍晚时间学习武术,在一招一式中感受武术的精、气、神,增强体魄。

(二)通过礼仪课程提升学生礼仪修养

礼仪是伴随个人一生的重要知识,是衡量一个人素养的重要标准。每周一第一节课是全校性的“跟着校长学礼仪”课程,校长通过广播,以讲故事的形式,与全体师生一起学习文明礼仪知识,通过讲述校园文明礼仪典型事例,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教师和学生向美靠拢,让学生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通过书法课程提升学生艺术修养

学校从一年级起开始注重学生的书写,开设了《我是小小书法家》校本课程,并编写《我是小小书法家》校本教材,鼓励学生一笔一画写好字,人人争做“小小书法家”。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每周一,获评为“小小书法家”的学生即有机会和校长共享下午茶,参加“我和‘校长妈妈相约下午茶”活动。布置高雅的教室、甜美的下午茶、和蔼的“校长妈妈”、亲切的同学,汇聚成一段美好的时光。学生以能参加“我和‘校长妈妈相约下午茶”活动为荣,争相练习书法,书写水平普遍有了提升。

(四)通过传统游戏促进文化传承

许多传统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简便易行,不受场地和时间的局限。在体育课或课间时间,学校让学生充分参与传统游戏,如丢沙包、跳房子、踢毽子、丢手绢、跳绳等。事实证明,有游戏滋养的孩子鲜活、灵动,生命力旺盛。传统游戏充满智慧且有趣,学校倡导学生玩传统游戏除了能发展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对中国智慧进行传承和发扬。

学校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校本课程,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成效。三年来,学生的爱国情怀初显,文化内涵得到提升,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校园里一派和谐的气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校将继续秉持“用温暖的心做温暖的教育”理念,优化校本课程,打磨校本精品,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作者简介】林盛云(1970— ),女,汉族,广西玉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玉东新区实验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德育工作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