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2021-08-23班红梅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途径语文教学德育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通过提问、角色扮演、词句理解赏析、结合现实生活等,使语文教学“文道统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文道统一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18-02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征,把“教书”和“育人”两个目标有机结合,除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还要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在当前的统编语文教学中,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渗透道德意识,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

一、通过提问渗透德育

(一)结合标题提问渗透德育

标题是人们阅读一篇文章时最先接触到的,是文章的“眼睛”,通常指对文章核心思想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标题都能够直接体现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感情指向。在教学伊始,教师应结合标题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或中心思想,再结合标题内容特点渗透德育。

例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时,笔者就文章的标题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本文写了哪些内容:(1)什么样的沉默是可贵的?(2)课文中的沉默指什么?(3)你生活中有没有“可贵的沉默”?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来回答问题:“思考问题时的沉默是可贵的。”“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沉默是可贵的。”等等。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对课文有所熟悉之后,笔者提醒学生结合初读印象,再次联系上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而这次学生的答案比较统一,都认识到了“可贵”的含义,即感恩父母。笔者趁机延伸“感恩”话题,让学生尝试去体会父母的心情、理解他们的辛苦,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感恩父母,能够帮父母做什么。从中,学生明白自己可以为父母做的事情有很多,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听话懂事、认真学习、给父母送小礼物等。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知识,思想品德上也获得了提升。

(二)结合情景问题渗透德育

小学生对外界充满着好奇心,可塑性非常强,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这个特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主动引导他们提问,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他们接受思想教育。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笔者播放了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邱少云被烈火包围的片段,让学生注意观察邱少云被烈火烧得疼痛、把手指插进泥土里,愣是没让自己哼一声的画面,以及埋伏在周围的战友焦虑的表情。在学生深受震撼之际,笔者轻轻地问:对于此情此景,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邱少云一动不动呢?如果他动了会怎么样呢?他的战友为什么不帮他灭火呢?邱少云被火烧得那么疼,却一声也不吭,他的意志力为什么那么頑强呢?在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后,笔者先简单陈述故事背景,再让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明白邱少云忍受着巨大的疼痛,宁愿牺牲自己,是为了保护战友、为了战斗能够取得胜利。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发地生出疑问,在寻找答案的同时也能够深刻地理解先烈们为国为民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并激发了为保卫祖国、振兴中华而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通过角色扮演渗透德育

实施道德教育,最好的途径莫过于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受其中的道理。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适合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人物行为和思想品德,促使学生在扮演人物角色的过程中引发思考。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言文,笔者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一讲这个故事,交流“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说说王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有的小组分角色扮演“王戎、小朋友、李子树”等角色,认真表演了课文所描绘的情节;有的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故事进行了详细描述,深刻领会王戎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明白了“道旁苦李”这个成语正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文中王戎不屑于摘取路旁的李子,原因是王戎认为路边的李树结了果实而无人采摘,这李子肯定是苦涩的。为了让学生发散思维,教师也可以重新假设一个场景:“假设这棵李树不在道路两旁,而在果园里,其他的小伙伴摘下来品尝后,说非常甜非常好吃,如果你是王戎,你会跟小伙伴一起摘李子吃吗?”让学生自由探究,然后分组辩论,最后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从中,学生认识到“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他人允许,不能随意拿取”。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公共财物不得随意拿取、破坏”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设计活动扮演的内容,以“如果你在公园里,看到鲜花盛开,你的朋友拉着你去摘花,那么你会怎么做”之类的问题,使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受到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教育。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工作上,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够从课本知识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加深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无形中,也就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同时训练了“说”和“演”的能力。

三、通过词句理解赏析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课文词句的品析理解,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学到其中的思想,从而提升思想境界。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其中有一句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当给学生讲解宇航员为什么要发出这个感慨,并就其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真正涵义。“可爱”是因为我们的地球非常美丽,“破碎”是因为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然后,趁机把话题引申到环保上,让学生畅所欲言:为什么要环保?自己可以为环保做哪些工作?这样就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工作中,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我们的地球才会越来越美。

语文学习离不开对关键词句的把握,教师抓住关键词进行教学,既能让学生学会抓住学习重点进行分析思考,进而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又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某种启发。这样就实现了知识与思想的同步教育。

四、结合现实生活渗透德育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语文教育才是最实用、最真实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把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作合理延伸,使其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中渗透德育。

例如,《落花生》一文中有一句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笔者结合《你说我听》栏目,让学生借此讨论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像花生一样默默地为他人做贡献的都有哪些人?很多学生立刻就想到了我们的医护人员。学生纷纷表示,在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医护人员面对疫情,冲锋陷阵、毫不退缩、救死扶伤、迎难而上,他们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除了医护人员,还有战斗在防疫前线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一位位可敬可爱、牵动人心的“战疫英雄”,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人。整个过程大家热情高涨,畅所欲言,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提高。

挖掘教材资源,联系现实生活,很好地发挥了语文课堂的载体作用,学生从话题讨论、课文学习延伸到生活实际,明白“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明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要求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坚持“寓道于文,文道相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原则,把德育工作融入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养成优良品德。这也是素质教育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作者简介】班红梅(1982— ),女,汉族,广西钦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优秀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途径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