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
——以贺州学院为例

2021-08-23何利娟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贺州育人思政

何利娟,杨 雾

(贺州学院 教务处,广西 贺州 542899)

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78,“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331。随着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相关文件精神的贯彻实施,各高校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改革,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意味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了明确的指导纲领,“三全育人”将迈上新台阶。

一、探索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现实背景

课程思政起初是上海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工作理念。自2005年起,上海历经15年跨越3阶段,构建了“三圈三全十育人”大思政格局[3]1。上海的改革经验抓住了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效仿上海模式尝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改革做法,成效初显。在探索地方特色课程思政资源方面,一些院校充分挖掘地方丰富的特色教育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如百色学院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把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体系,以红色课程为载体落实课堂育人的教育体系,走在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前列;河池学院组建“刘三姐大学生艺术团”,创作“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4]99在河池市各县市区展演,丰富文化实践平台;黑河学院通过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建设成就以及生态资源”[5]139,将地方特色教育资源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方面,肇庆学院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实施“三二六八建设工程”[6]1,即建设3个试点学院、20个试点专业、60门示范课程、80个示范课堂;惠州学院开展持续深化课程思政系列活动,在课程思政研讨、示范课评选、教学竞赛、分享会、优秀案例和示范项目等方面多管齐下,积累了一系列课程思政成果;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课程思政育人的四个维度:“一是主辅式教材选编;二是互融式师资调配;三是‘主’(主体体验)‘动’(感动教育)式方法为纲;四是立体式协作共育”[7]56,学生因此更加尊师重道,学风更加优秀;梧州学院派出中层以上领导和思政课教师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研修,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协同育人教学改革等经验,强化校内共识。2020年9月,广西教育厅印发《全面推进广西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和方向,包括贺州学院在内的广西各个高校陆续出台相应的建设方案和配套制度。

由于课程思政建设牵涉面广,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少,地方本科院校在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时出现了许多普遍性困难。如缺乏系统性的建设理念,校内协同机制尚未打通,课程思政工作仍是教务部门、宣传部门打头阵,政治与历史学院压责任,其他单位出力少的局面,仅有的少量示范课尚未对其他课程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许多专业课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思政育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深入研究不够,在课程整体设计、融合方法、传递方式等方面缺少经验;保障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对课程思政改革单位予以绩效倾斜或相应奖励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缺乏改革热情。面对诸多共性困难,贺州学院开展了课程思政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做法,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二、贺州学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涵盖课程、专业、教师、教材、质量评价、条件保障等教学要素,核心点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8]1-3。因此,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是多角度、综合性的,不能脱离“人”,更不能偏离人才培养总目标。贺州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于2019年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探索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格局,初步构建了“一中心三路径六维度九工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见图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走示范引领与全面铺开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创新技术相结合的建设路径,从顶层设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监控评价、保障机制六个维度构建九工程并举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逐步打通执行、融合、服务、反馈、改进环节,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图1 “一中心三路径六维度九工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一)“一中心”

“一中心”指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中心体现了高校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倾听学生,通过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广泛调研,了解并理解学生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服务。

(二)“三路径”

“三路径”指走示范引领与全面铺开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创新技术相结合的建设路径。示范引领与全面铺开相结合是指以示范课建设为抓手,以门门课程有思政为目标,分专业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全面铺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是指立足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形成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案例、论文等理论研究成果,再应用于实践探索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传统教学与创新技术相结合是指既要通过传统教学形式注入思政元素,又要运用创新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智慧教室、翻转课堂等来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提高育人实效。

(三)“六维度”

“六维度”是从顶层设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监控评价、保障机制六个维度构建全方位课程思政育人格局。顶层设计是指学校层面统筹布局,成立领导机构,出台实施方案等管理文件,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研究;培养目标是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提高思政要求等;课程体系是指包括建示范课、传统文化课程及第二课堂等方面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教师队伍是通过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研究能力,通过打磨教学团队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监控评价是指构建具有课程思政效果指标的质量评价标准;保障机制是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基础保障等内容。

(四)“九工程”

“九工程”指开展“九个一”工程,明确了课程思政在短期内的建设任务,包括成立一个研究中心、构建一个教学体系、建设一批示范课程、办好一个大讲堂、构建一个质量评价体系、选树一批教学团队、建设一批教改项目、选树一批示范学院、编印一本元素资料等九项内容。

三、贺州学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举措

(一)顶层设计规划“九个一”工程

与过去以宣传部为主体,教务处为责任单位的课程思政管理方式不同,贺州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教学单位党政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教务处牵头制定《贺州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开展“九个一”工程,对各项工作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协同单位。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中心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研究制定开展课程思政相关政策措施,挖掘、整理汇总课程思政元素,指导课程思政项目,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小型研讨会等。

(二)课程思政融入人培方案

每年出台《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2020年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针对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类基础课程,结合实际和学生需求,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类的选修课,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思政”作用。课程思政不仅面向思政课,也是对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类基础课程提出的要求。在2021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拟增加0.5学分的劳动课时,学生以线上理论、线下实践的方式开展劳动学习,体验劳动的辛劳和喜悦,培养勤奋、合作、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形成尊重劳动、体谅他人的优秀品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示范课程发挥辐射作用

在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要求:分专业分类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或课件)、课程考核材料和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必须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在一起。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校集中力量开设“壮美广西”示范课,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壮美广西”课程充分发掘优秀文化和特色资源,旨在讲好中国故事、民族故事、广西故事、贺州故事、贺院故事以及大学生自己的故事,受到了学生热捧、领导关注、专家好评和媒体推介。在特色实践环节中,学生到民族文化博物馆和红色革命文化基地进行体验式教学,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新中国来之不易,体会到有国才有家,激励其发奋学习,奉献青春力量。结合新冠疫情开设“战疫·中国”系列微课,将思政小课堂同“疫情防控”大课堂相结合,宣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此外,还建有“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等课程思政示范课。示范课以点带面,辐射其他课程,如茶学专业任课教师王仲在必修课“茶艺”中“选取茶艺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9]161,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

(四)科学规划传统文化课程

贺州学院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开设中华文化必修课程,增设“大学语文”课程,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比例内容覆盖。开设“中国玉石文化与雕刻基础”“中国画临摹与创作”“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华经典文化选读”“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等多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增加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渗透。结合专业特色开设中华文化专业选修课,历史学专业设置“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方向专业选修课,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旅游”;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语言文化”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如“方言文化”“岭南文化与文学”“客家民俗文化”;茶学专业开设“名优茶加工”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民俗文化”“茶与茶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丰富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思考和体验,将学生看世界的眼光从眺望远方转向回望足下的土地,增加学生内心的文化认同,增强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

(五)第二课堂滋养人文情怀

拓展第二课堂,办好课程思政大讲堂。充分发挥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贺州学院语言文化博物馆、贺州学院瑶族服饰传习馆的作用,举办瑶族文化艺术展等活动,展现少数民族的风情色彩。发挥教师的研究专长,每学期开展“贺州学院博雅大讲堂”活动,开设“盛唐边塞诗的爱国情怀”“传承文化基因,讲好贺州动人故事”等主题讲堂,把第二课堂打造成为学生思政的阵地。挖掘与贺州有渊源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建立周敦颐理学研究所、徐悲鸿美术馆等,不断丰富文化育人载体。通过竞赛传播特色中华文化,每年组织开展经典诵读大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华文化经典。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贺州学院获1金1银4铜,其中“扶瑶织梦”项目获广西唯一金奖和全国唯一“社区治理奖”,学校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先进集体奖,为地方高校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示范效应。

(六)教学改革设立思政专项

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25项,给予教师专门研究经费,要求1年后完成研究计划和教学实践,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元素汇编、1节45分钟的示范课,提交研究报告、教案、教学大纲或教改论文等资料。通过课程思政立项的方式,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代表性项目如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成长”,将课程教学理论性、实用性与实践性相融合,关注学生课程学习后“获得感”的形成,提炼了全程育人、师德风范、名师榜样的课程思政育人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修课“公共危机管理”从政府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做法中凝练课程思政元素。此外,教师在教改项目申报中对课程思政专题研究热情高涨,2019年有3项课程思政专题获批自治区级教改立项,2020年增至7项,其中“‘课程思政’融入地方高校外语类专业建设的路径探索与实践”获批自治区级教改重点项目。随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七)专题培训打磨教学团队

鼓励全校教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进行交流、观摩和演练;邀请专家做课程思政教学专题讲座,重点讲授课程思政的目标、教学内容的挖掘方法、教学方法的遴选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组织多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桂东百家讲坛”,如“孔子思想在21世纪的重要性”“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经典的取舍与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岭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加深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组织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参加北京高校优质课程研究会与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培训”,聆听主题报告、研讨和经验交流;组织教师参加线上课程思政培训,以更加高效、便捷的形式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水平。

(八)监控评价注重过程管理

构建具有课程思政效果指标的质量评价标准,出台《贺州学院学生评教工作实施办法》,在学生评教使用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明确“注重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要求,并占一定权重。评价结果用于完善教学制度、改进教学方法及强化教学反思。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从源头、目标和过程融入思政理念。落实考核评价,把课程思政作为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及一流课程认定的重要内容,自上而下引导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课堂改革,明确课程各章节的思政目标,丰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九)保障机制助推人才培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把全员育人理念融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以“九工程”为抓手,促进课程思政改革出成果、见成效,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各司其职,组建团队,落实到人,协同配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二是完善基础保障,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提供资助并实施动态管理,对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

四、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贺州学院紧跟国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步伐,凝练地方特色资源,积极探索一条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思政育人道路,通过布局和尝试,初步建立了“一中心三路径六维度九工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人文情怀和专业技能提供服务支撑。随着该模式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春雨润物”般的课程思政浸润,将思政探索践行在课内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课程思政改革不仅学生受益,也助推学校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发展。截至2020年,学校已有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9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门课程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该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影响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认识不统一

许多职能部门没有直接接触课程思政工作,还停留在“不了解”阶段,在分配课程思政任务时出现畏难情绪和相互推诿行为。有的教师不理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涵和目的,认为在教学大纲、教案中融入思政元素仅仅是行政部门“安排”的任务,缺乏革新的意识和动力。

(二)培训不充分

学校仅有的培训不能满足课程思政全覆盖的需求,引入的线上培训激起的浪花较小,培训效果欠佳。不同学科、专业、知识模块的课程思政切入点不同,对教师课程设计的契合性、独创性提出了新要求。管理人员尤其是课程思政牵头部门在课程思政管理经验方面的培训不足,在制定方案、谋划活动、经费分配方面思维受限。教师能力跟不上时代需求,增加了课程思政育人难度。

(三)监督不到位

教师是否将融合了思政元素的教学大纲、教学案例等运用到专业课堂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能否入耳入脑入心进而改进行为,很难通过常规教学检查获得全面了解,亟须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另外,缺乏教师自评的指标构建。

(四)特色不鲜明

现阶段仍处于课程思政改革探索阶段,仅有个别学院取得一定成效,尚未凝练典型课程思政育人特色,对地方特色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探索明显不足。

五、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统一认识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应高度重视,加强协同配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日常工作、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去。需进一步谋划课程思政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及时掌握全校课程思政动态信息,有效执行已出台的制度文件,加强相关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分年度建立台账,各部门和单位逐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争取2022年构建完成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二)加强培训,稳定队伍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招才引智,更要依靠现有教师。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10]81。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一是鼓励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力,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二是对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提供专门指导,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和价值观引领者的影响力;三是组织管理部门参加课程思政管理经验相关培训,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具备课程思政的意识、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渠道,形成一支稳定的课程思政教学管理队伍。

(三)科学评估,持续改进

不断完善课程思政评估体系,在学校和教学单位层面,可考虑将“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体系、教材建设、质量保障和成果产出”的部分指标融合到现有“六维度”指标中,教师层面自查可参考“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成效和教学反思”等5个维度的指标[11]13-14,学生层面构建综合能力测评标准,注重思想政治、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奉献精神的评价,关注第三方的意见和评价。通过定期组织评估,有助于发现问题,拓展思路,提供更大的改进空间,避免监督评价因程式化而偏离初心。

(四)校企合作,凝练特色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运用协同创新手段,继续深入挖掘南岭、广府、湖湘、客家等地域文化特色,将地方文化中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借力现代产业学院申报建设之机,夯实产学合作基础,探索基地共建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在实训资源、实习指导、师资建设中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立鸿鹄志、树好品格,“做大事”“当好人”,集中力量收集一批特色鲜明、感染力强,覆盖现有学科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猜你喜欢

贺州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游贺州紫云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印象贺州
广西贺州合源集团双获国家、欧盟认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