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 的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文献可视化分析
2021-08-23范琼尹刘逍遥胡语杰朱佩轩苏泽琦
刘 珊 范琼尹 刘逍遥 胡语杰 朱佩轩 苏泽琦,3 王 停,3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北京 100029;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名方重点研究室,北京 100029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理特点,以胃脘胀满、食欲不振、上腹疼痛、早饱等非特异症状为临床表现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CAG 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疾病之一,现阶段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证实了中药治疗CAG 的良好效果。CiteSpace 软件可通过绘制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可视化图谱,直观呈现该领域信息全景,分析和预测发展方向、研究热点及趋势[1-2]。本研究应用CiteSpace 对近20 年中药治疗CAG 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宏观把握该领域的现状与研究趋势,为今后CAG 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系统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检索式:(“慢性萎缩性胃炎”OR“胃癌前病变”OR“CAG”)AND(“中药”OR“草药”OR“中草药”OR“中医药”OR“中成药”OR“方剂”),检索时间:2000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4 月30 日。文献纳入标准:①主题为中药治疗CAG 相关的文献;②文献类型可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名医经验、理论探讨。排除标准:①CAG 伴随继发疾病的文献,如CAG 伴骨质疏松;②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文献,如针灸、穴位贴敷等;③仅包含摘要的文献;④会议论文、报纸、科普宣传;⑤重复发表的文献。
1.2 研究方法
将纳入文献以Refworks 格式导出,采用CiteSpace5.6.R2 自带的格式转换功能完成数据转换。共现图谱中,机构及作者阈值选择Top N 50,剪切方式采用Pathfinder 法;关键词阈值选择Top N 20%,剪切方式采用Minimum Spanning Tree 法。另外,关键词聚类分析采用LLR 算法,突发检测图参照软件默认设置进行。
2 结果
共检索文献1933 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人工分析筛选,最终纳入1056 篇。
2.1 中药治疗CAG 相关文献的时间分布
对文献发表时间分析,可见本领域文献的年发文量呈整体上升趋势,见图1。大体可分为2 个阶段:2000—2009 年,增长趋势较平稳,发文量均在20~40 篇/年;2010—2019 年,整体呈较快的增长趋势,均在50~100 篇/年,2019 年发文量最高为94 篇。
图1 近20 年中药治疗CAG 文献年发文量折线图
2.2 机构共现分析
以Institution 为节点,生成机构共现图谱。该图由117 个节点、79 条连线组成。发文量在5 篇以上的机构见图2。从图中看到,机构以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主,南京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北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发文量位于机构发文量的前5 位,是主要发文机构。图中节点间连线主要集中于中医药大学与其附属医院之间,不同机构尤其是不同地域机构之间的连线较少。
图2 中药治疗CAG 机构共现图谱
另外,对机构所在区域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发文量由多到少分别为:华北地区(35.89%)、华东地区(26.56%)、华南地区(18.26%)、西北地区(10.79%)、东北地区(5.60%)、华中地区(1.66%)、西南地区(1.24%)。
2.3 作者共现分析
以Author 为节点,绘制作者共现图谱。该图谱由349 位作者,701 条连线组成,发文量前10 位的作者见图3。其中,发文量前5 位的作者有魏睦新、袁红霞、杨晋翔、谢晶日、林寿宁。从节点连线来看,这5 位作者均与其团队内部成员连线频繁,此外不同团队间连线较少。
图3 中药治疗CAG 作者共现图谱
2.4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以Keyword 为节点,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该图谱由241 个节点、1008 条连线组成。研究频次在3 以上的见图4。删除CAG、中医药治疗、胃黏膜等无实际意义的词汇后,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本领域高频关键词,见表1。同时对关键词分析,得到中心性关键词(中心性≥0.10)14 个,代表本领域关注度高、研究深入的热点问题,分别为胃癌前病变(中心性0.27,频次162)、萎缩性胃炎(中心性0.23,频次96)、中药(中心性0.21,频次63)、癌前病变(中心性0.16,频次63)、中医药疗法(中心性0.15,频次119)、肠上皮化生(中心性0.15,频次24)、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心性0.13,频次659)、胃脘痛(中心性0.13,频次17)、中医治疗(中心性0.12,频次24)、萎缩性(中心性0.11,频次36)、总有效率(中心性0.11,频次13)、活血化瘀(中心性0.11,频次11)、实验研究(中心性0.10,频次24)、中药疗法(中心性0.10,频次9)。
表1 中药治疗CAG 高频关键词
图4 中药治疗CAG 关键词共现图谱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共形成9 个聚类标签,见图5。对9 个聚类进行归纳,可分为五组,表2 记录了分组及关键词聚类明细。
表2 中药治疗CAG 关键词聚类标签
图5 中药治疗CAG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
2.4.3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见图6,中药治疗CAG 热点从早期的总有效率、补气药、活血祛瘀药、辨证论治等临床相关研究,逐渐过渡到meta分析、随机平行对照研究、p53、名医经验、数据挖掘等多角度多方向的研究。
图6 中药治疗CAG 关键词突发检测图
3 讨论
3.1 中药治疗CAG 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不少研究成果证实了中药治疗CAG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3-4],指南[5-6]也均对此作出了肯定,这显示出中药治疗CAG 具有广阔的研究及应用前景。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治疗CAG 研究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尤其在近10 年较为突出,展现出CAG 中药治疗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时期。
我国各地区气候环境复杂、生活习惯多样,导致胃癌发生率存在一定地域差异。研究显示华东地区如江苏省、山东省,华北地区如河北省、山西省,华南地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地区如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均是胃癌的高发省份[7-9]。CAG 作为胃癌前疾病,具有向胃癌进展的趋势,对CAG 进行有效的认识及治疗,是降低其恶性转化的有力手段,所以提高胃癌高发地域对CAG 的重视尤为重要。其中,华北作为发文量最高的地区,除与其本身胃癌高发密切有关之外,还与其优秀的人才队伍、强大的科研实力、突出的经济水平等息息相关。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名老中医荟萃、专家集聚,无论是在CAG 临床实践、理论创新亦或平台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地探索和创新,为中医药治疗CAG 贡献了强大的力量。然而,本研究也发现目前尚未形成不同地域机构或团队间密切合作的局面。此外,由于不同地域在CAG 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方法中存在一定差异[10-12],所以重视多方合作交流有利于拓展对CAG 的整体认识,促进CAG 中医药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动高质量成果产出,助力本领域研究发展。
3.2 中药治疗CAG 的研究热点
纳入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显示,目前中药治疗CAG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病因病机和遣方用药分析、中药治疗CAG 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临床有效方药的作用机制研究三大方向。
CAG 是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之一,现阶段已基本形成脾胃虚弱及胃阴不足为本,气滞、血瘀、湿热为标的核心病机认识[13]。脾胃调节中焦气机升降,脾气不足影响胃气通降及其喜润恶燥生理特性的发挥,出现胃气壅滞、胃阴不足的症状;若兼有肝失疏泄或肝郁化火,横逆犯胃,则更加影响脾胃生理功能。另外,CAG 常常由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病程较长,久病多瘀,《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4]指出“血瘀是CAG 最重要的病理因素,是疾病发生发展甚至恶变的关键环节。”同时,多项中药治疗CAG用药规律研究均显示[15-17],白术、黄芪等补气健脾药,太子参、白芍等养阴益胃药,柴胡、枳壳等调气活血药,莪术、白花蛇舌草等化瘀解毒药为治疗CAG 最常用的药物。
在中药治疗CAG 临床效果评价的研究方面,以摩罗丹为代表的中成药是国内现阶段开展的中药治疗CAG 较好的临床研究成果。发表于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的研究[18]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方法评价摩罗丹疗效,结果显示其在改善CAG 胃黏膜异型增生、胆汁反流等方面均优于叶酸片,此项研究成果也因此刊载于2019 年欧洲全面管理胃癌前病变的新指南[6]中。此外,胃宁颗粒[19]及化浊解毒汤[20]等临床研究也均显示中药在治疗CAG 中具有突出作用。
临床有效方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凋亡、癌基因异常表达等角度。CAG 作为胃癌前疾病,存在“炎癌转化”病理进展趋势,炎症反应贯穿始终,而细胞增殖凋亡异常是胃癌演化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如彭雪靖等[21]观察了半夏泻心汤对CAG 大鼠的防治作用,发现给药组明显提高肿瘤抑制基因p53 水平、降低抗凋亡基因Bcl-2 表达,提示中药可通过调节两者水平,恢复细胞正常凋亡达到治疗CAG 的作用。除中药复方外,近年来有学者将部分研究重点转向单味药甚至单体的药效及其机制研究中[22-25],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人员优化方药、简化处方的创新思路,但由于这部分文献数量相对较少,故未能在结果中体现。
3.3 中药治疗CAG 的趋势及展望
中药治疗CAG 的研究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前景广阔。但不同机构以及地域间合作仍较薄弱,今后应提供更多平台支持和鼓励跨地区的交流及合作。目前CAG 临床疗效评价的一致性尚不足,胃镜下诊断、病理判定、中医证候评价等仍存在主观性,缺少精准评价方法,所以仍需多项研究致力于此,以期实现疗效评价的标准化、客观化和量化。同时,名医名方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还需不断深入,揭示临床有效方药治疗CAG 的科学内涵,找到治疗CAG 的临床有效方案是未来主要的研究热点和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