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题《大数据下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研究》的几点思考
2021-08-22姜钰鹏
姜钰鹏
摘要:在課题《大数据下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研究》研究过程中,学校加强对过程的监控及流程的管理,以课题交流、教研会、观摩课等形式激活课题研究,引导并推动课题成果与学科教学的对接、转化、实施。更重要地是,甘肃省镇原中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厚,并有专门的教师资料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有利于利用图书馆、网络、讲座等形式解读文献,建立资料库,激活思维,充分搜集与丰富、细化与完善、整理与建构课题资料库;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该项有关国家情怀的课题研究,加大了对课题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学校为课题组提供了专门的集体办公和研究场所,同时提供了理论培训、调查实验、资料采集、外出考察交流等机会,协助课题组完成有关课题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这一切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学术研究场地保障。
关键词:课题;策略研究;几点思考
前言:课题研究《大数据下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研究》既有充足的时间支持,又有成熟的人员结构,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该课题组成员是一线骨干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能力与深厚的教育科研能力,将课题研究与历史学科教学并行推进,贯通课题与教学、与高考等的内在联系,既为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又确保了研究的实效性。基于此,关于课题《大数据下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研究》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的界定
(1)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既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构成,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是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家国情怀体现了个体对共同体的观念认同与积极建构,比如个人对家庭的亲情守护、个人对家乡的乡土观念、个人对国家的爱国主义等,它与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对传统文化有所超越。家国情怀的培养与爱国主义教育存在联系,但又不是同一概念。
(2)家国情怀素养:2016年,新课程目标将“历史价值观”的表述改为“家国情怀”,自此家国情怀素养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得以独立存在。家国情怀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是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价值目标,家国情怀素养充分地体现了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的具体体现。
(3)大数据:《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5)》中对“大数据”这样定义: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结合历史教学来看,大数据应用对历史教学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通过数据师生对教与学、知与行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发生了深刻改变。
二、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检索国外文献,并没有“家国情怀”相关的文献,欧美等发达国家并没有特别强调“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与之相近的是对学生的“公民素养”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通过影视、互联网等载体强化“美国精神”的教育。日本明治前期注重“忠君”的武士精神的宣扬,近代则以危机意识与忧患意识的培养为主。韩国许浚在《东医宝典》(1610)提出“身土不二”的健康理念,随着后世演绎及商业运作,“身土不二”与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相联系,体现了对韩国的国民性格的塑造。
(2)近年来,国内学术界较为关注“家国情怀”并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多集中在对家国情怀的实例探讨。将“家国情怀素养”与历史学科教学联系起来的研究多是着眼于某个教学片段来展开探讨,研究成果相对零散。吴伟在《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2016)中从历史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角度,突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功能与研究价值。赖友生、谢有亮的《大数据时代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微》(2018)从大数据与历史教学整合的角度,探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及史料实证素养的实践途径。张英勇的《利用大数据推动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2018)重点探讨大数据与家国情怀融合的特点,由此得出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途径。
(3)由此看来,对“家国情怀”研究的实例多而理论不足,现有的研究较少关注“家国情怀素养”与其他历史核心素养的关联,很少考虑以“家国情怀素养”为目标的学科资源的整合。鉴于此,本课题在研究中尽量避免此类问题。
三、课题的选题意义
(1)从课程角度来看,家国情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化,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同时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构成其他核心素养的价值目标。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的培养,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与爱国教育的基本功能。因此,聚焦高中历史教学,研究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一方面丰富了历史学科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能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标准。
(2)从学生的学习主体角度看,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研究是学生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德育教育效果、形成正确历史观念的典型体现,高中生通过家国情怀培养,将有利于历史思维的发展,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同时,教师利用大数据搜集、梳理、整合历史信息,学生在大数据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能动性与自主性大大增强,促进对历史课堂的建构与发现、交流与探究,将从根本上变革“学”的方式,提高“学”的深度与广度。
(3)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与之相应的是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的改变,对海量信息的筛选与利用、处理与整合的能力将是大数据时代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方面。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关注未来社会的需要,是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四、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
对于高中历史而言,家国情怀素养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化,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大数据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既是落实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也体现了高中生应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总结来看,主要研究成果预期如下:
(1)形成课题理论基础。查阅关于“大数据”“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的文献资料,了解关于大数据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最新研究动态,从中整理出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课堂观察研究。在研究初中生认知特点及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对当前大数据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听取专家讲座,对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进行相关性研究,形成论文、课题资料等;
(3)访谈调查成果。拟定访谈提纲,开展针对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及大数据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访谈,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家国情怀素养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形成访谈分析报告;
(4)聚焦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的发展,将大数据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展开课例研究,并提炼出大数据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在此基础上总结成果,形成教师访谈、研究日志、实验案例等。
(5)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输入的现状,大数据下的历史课堂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搜集历史材料,合作交流历史信息,从而实现学习探究的创新与深入。
(6)教学策略的变化。课程导向的变化,必然引发教学策略的变化。本课题的研究意在实现从教师的主导课堂到师生搜集、分享交流、整合创新的转变,使学生在对历史信息的搜集、参与、分享、整合的过程中,充分激活内心的情感体验,通过“情动——体验——理解——内化”,实现历史学习中的家国情怀的生成与内化。
(7)利用校内外、线上线下等资源,积极参与培训、教研等,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全面整理出各子课题与本课题高度相关的市级个人课题研究成果。
(8)形成有关“大数据下的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策略”的课堂素材或者学术论文,并在课题交流会上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反思。
五、课题的完成课题的有利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1)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们精心安排、分工合作、按步实施,确定研究分阶段推进课题,形成了以下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资料保证:在确定课题的大方向的基础上,利用图书馆、网络、讲座等形式解读文献,建立资料库,鼓励多成员参与,激活思维,充分搜集与丰富、细化与完善、整理与建构课题资料库,以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形成资料准备。
2.单位支持:为加大对课题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学校为课题组提供理论培训、调查实验、资料采集、外出考察交流等机会,协助课题组完成有关课题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加强对过程的监控及流程的管理,以课题交流、教研会、观摩课等形式激活课题研究,引导并推动课题成果与学科教学的对接、转化、实施。
3.研究条件:课题研究既有充足的时间支持,又有成熟的人员结构,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该课题组成员是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也存在一些理论认识上的困惑与不足,将课题研究与历史学科教学并行推进,贯通课题与教学、高考等的内在联系,既为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又确保了研究的实效性。
4.课题基础: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既是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之一。市教研室、其他学校等对于历史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分享,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2)根据课题研究,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下:
1.理论支持较为单薄。课题研究需要形成体系性的理论支持,然而课题组由于时间、师资等因素,对“家国情怀素养”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大数据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合与挖掘深度不够,覆盖面较小,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2.经验总结不够及时。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课题组较为注重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然而由于同類课题方向的研究成果较少,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同时课题组成员的教学任务较重,完成学科教学之余进行课题研究,缺乏科研的专业素养,造成课题的经验总结不到位。此外,课题组成员在课堂观摩及教师访谈过程中所得出的经验,缺乏提炼与上升,导致后续的研究较为吃力。
3.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视不足。在历史教学中,高中生具备了较为成熟的自学能力,然而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多问题并非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观念的问题,教师如果不能在教学中以“大数据”为突破口,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那么大数据下的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便不“接地气儿”,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及身心发展。
(3)针对上述困难,拟采取的解决方法如下:
1.进一步细化课题分工,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及课题总结。对现有分工再细化,具体到个人,形成点、线、面的网格化研究体系。同时,丰富学习的方式,在讲座、教研、外出培训等方式外,引入“课题研究汇报周会”,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形成基础性、规范性、体系性的理论支持。
2.及时完善课题资料。严格按照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及时总结经验及不足,尽量做到详实具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课题的研究点,鼓励课题组成员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动态,撰写相关论文,以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俊利.历史学的学术性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
[2]黄牧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J].历史教学,2016(11).
[3]李凤遐.高中历史教学引进现代化范式史学新观念的缘由及思路[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7(Z1):3-7.
[4]李红梅.大数据时代对历史研究影响刍议[J].北方论丛,2016(02):77-79.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大数据下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