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为中心”理念构建家校共建平台与沟通系统

2021-08-19潘照团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为中心转型

潘照团

【摘   要】家校“和合文化”已然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核心命题,学校应革新旧习,创生新态,积极探索从“合力”到“合智”“合心”,从“赞助”到“支助”“自助”的转型机制,紧紧围绕“学为中心”构建家校共建平台和沟通系统。该转型与重构的策略为“从人力走向学力:探寻家学资源,拓建家学基地;从散装走向集装:统整家学规程,优化家学运作;从协同走向志同:结盟家学部落,类聚家学能量;从支助走向自助:建立家学智库,便捷家学自助”。由此让“家学”走出传统的家族式世代传习之谷,使之惠及学校,并逐渐向有设计的深度学习领域拓展。

【关键词】“学为中心”;家校共建;沟通系统;转型

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而言,家庭和学校都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达成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离不开优良家风、校风与民族梦、中国梦的融合。只有每一个家庭、学校把成人、求学、爱国统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照进现实。家校“和合文化”已然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命题。学校要积极探寻与实践,革新旧习,创生新态,通过校长信箱、校长热线、家长会、家访等渠道强化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走出在学校外围打转的怪圈,抵达根本——基于“学”的家校多边建设性对话。某校基于“学”的家校合作办学之路,让“家学”走出传统的家族式世代传习之谷,改纵向传习为横向助学,通过转型与重构家长资源,使之惠及学校之学,并逐渐向有设计的深度学习领域拓展,孕育家校沟通的新形态。

一、从人力走向学力:探寻家学资源,拓建家学基地

当前教育发生的变化值得人们注意:社会对构建学习型组织越发重视,家长素质普遍升高,对参与办学越发渴望,学校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开放办学的需求更加明显。更重要的是,学校对学生的差异关照和开展深度学习的迫切性不断增强。这些变化为家校共建的生态提供了新的生机。

高素质家长具有优越的“学力资源”,学校充分发挥身处大学城的优势,通过多方共话、多方探寻,提炼出了一套以家长为原点,以家亲、家友、家私、家园、家缘为支点的“六合”资源联网,从六方面入手,寻找直接与间接的家学资源,由此推动家长人力向学力转型,促进家长与学校的深度合作。

每年的一年级新生家长会,学校请家长来组织亲子定向运动,这就是家长“直系家学”。如请外公撰写建校五周年庆典对联,请奶奶在清明节来校指导做清明果……这是家亲版,亦属“直系家学”之列。又如家长请朋友来学校组织学习活动,请画社的朋友来组织百米画卷的创作,请DIY工坊的朋友来做积木机器人……这是家友版。再如家长把自己的私有藏品拿出来展示,分享藏品的故事,这是家私版……可见,家长资源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在学校的教育系统内实实在在地发挥着作用,需要学校积极主动地寻找开发。

有了资源,学校还得加固与它的关系,其关键在于建立“地契”。有句话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得打造营盘,即进行阵地建设。如此一来,即使学生毕业,家长和学校也能为后来的学生留下一块可以长期耕耘的土地。办学伊始,学校走访了周边高校和当地特色场馆,将100多个场馆纳入资源库。学校结合小学生的水平,最终确定了人体科学馆、神农百草园、发绣研究所等24个体验式场馆作为实施学校“境脉学习”改革的实践基地。这也确保了“家学”的落地,让家校沟通有了阵地。这些阵地延长了每个家长进行公益助学的“保鲜期”。虽然自己的孩子会毕业,但只要家长在该场馆工作,家校间的沟通与共建就不会变质。

二、从散装走向集装:统整家学规程,优化家学运作

以往的家校沟通多以人、情、事为介质,谈“学”也多为成绩而动,十分僵化和刻意。为了使家校沟通更好地实现同频共振,学校在“学”上做文章,让“家长进课堂”。由此,家长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工作特点,以班级为单位,走进课堂上课。一时间,课程琳琅满目,学生获得丰富的课程体验,家校合力见于课堂。但这也带来了形式多于实质的尴尬。时间上,缺乏规律,显得零散;频率上,各个班级的开课次数不一,个别班级还出现了“零家长课堂”;主题上,科学、游戏、知识普及等主题零星分布,缺乏统整性;组织上,课堂缺乏严格的审核,质量难以保证。同时,由于家长授课时间未列入计划,又是班级行为,“大家商量着来”成了课程组织的基本形态,课程的计划性与严肃性面临挑战。

针对自由输入的点状课堂,学校开始在程式上发力,整合资源,化零为整,變“碎片化”为“集合式”,从“课堂”到“课程”,实现阶段的跨越。学校实施“家学周制”,整合家长课程资源,用一周的时间集中授课。“家学周”课程分为学生学习课程和家长学习课程,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如图1)。

学生学习课程分为知识拓展类(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对话式、批判式)、体艺特长类(学习方式有模拟式、创作式、表现式)、实践活动类(学习方式有场馆式、研行式、科创式)。家长学习课程分为家长会议、家长沙龙,集中在“家学周”实施。这一周既是学生开阔眼界的一周,也是家校深入交流的一周。学校利用“家学周”晚上的时间,组织全校家长共同学习,达成家校共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会议形式有集中式和分班式两种,其中集中式主要邀请擅长小学教育的专家作专题讲座;分班式则分散到各班,由各科教师组织有针对性的交流学习。家长学习课程集中学习的内容须进行序列规划,呈现家长逐级对话提升的梯度,如表1。

通过“家校共识”“阅读播种”“实验创新”“亲子关系”“学段衔接”“知心和育”的序列化学习过程,家长更加了解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基础教育,也更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至于家长沙龙,则是以小组式的交流对话为基本形态。家长在宽松和谐的小范围内围绕一个个小主题做序列性的沟通。

不论是以“周”为单位的家学规划,还是以“序”为线索的家学规划,其核心都在于营造更为科学专业和谐的家校共建平台和沟通环境。

三、从协同走向志同:结盟家学部落,类聚家学能量

“学为中心”的家校共建平台与沟通系统,不能仅仅满足于自由型、规程式、序列化的家长参与形态。不论其是一对一(一个家长对一个班级),还是一对多(一个家长对众多班级),其本质都是一个家长个体在学校传递家学力量,即一个家长个体协同班级或者学校开展工作。对于授课者——家长而言,他是孤立的,其领域的“长”(学问的精深程度)“宽”(学问的广博程度)“高”(学问的站位高度)也是有局限性的。当家長出现特殊情况不能满足学校的拓展学习任务时,既定课程就会被搁置。要解决以上问题,学校应以抱团式思维打造“同个尺码”的家学团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家长按照其爱好、特长建立联盟、缔结部落、形成团队,不仅能让某个领域的学习更为深入与广博,还能确保“家学周”统一的规程不会因某个家长的缺席而搁浅,更能让家长乐于聚在一起。这样的团队不仅可以很好地为学校课程服务,也能让家长相互切磋、提升。以心理部落为例,该团队成立于2019年4月,首期的21位家长都来自大学城的各大高校,都是市心理学界的专家。家长们纷纷表示愿意为心理部落提供转介途径,组织师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减压活动,为心理教师提供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家长沙龙活动等。这既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也能帮助其他家长掌握科学的养育方式。同时这也是家校合作沟通全新渠道的拓建,以项目为载体,集中领域人才的家校共建与沟通模式必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还可以根据家长的素养特征,设立书法部落、美术部落、摄影部落、运动部落、文学部落等。如果家学资源丰富,还可以细化二级部落,如把运动部落分解成田赛部落、径赛部落、球类部落等。如此一来,学校就巧妙地实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及的“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美育)教育教学服务”。

那么,如果没有高校教师等高学历的家长怎么办?学校可以就地取材,设立劳动基地,聘请农民来担任志愿者,这就是农耕部落,也可以设立手工业坊,聘请各类工匠来担任指导师,这就是工匠部落;也可以设立地摊,聘请生意人来指导经营,这就是财商部落……每个家长都有长处,关键在于学校能否找对门路。良好沟通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共同的话题。成立家学部落,既对口了资源,又拉聚了资源,同时激发了家长参与对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从支助走向自助:建立家学智库,便捷家学自助

如果说自由式的“家长随堂”是1.0版,规程式的“家学周制”是2.0版,联盟式的“家学部落”是3.0版,那么自助式的“家学智库”就是4.0版。从1.0到4.0,呈现的是从家学支助到家学自助的过程。由此,学校走出了一条从散装到集装、从浅层到深度、从成人供给到学生自助的家学资源改良升级转化之路,如图2。

家学智库的运行载体是“真人图书馆”。所谓真人图书馆,就是在常规图书馆借阅机制下,学生像借阅图书一样“借阅”真人。这种阅读旨在让读者“借”一个活生生的人进行交谈,从而获得更多的见识。该理念源于2000年丹麦的哥本哈根,我国于2008年才开始由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尝试,后大多在高校开展。化用“真人图书馆”的运作机制让项目化学习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在集中家长助学资源的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助学导航”选择校外导师对象,也可以通过“自主检索”,从“对象推荐”“对象分类”“对象查询”三个窗口任选其一进入选择求助对象。整个借阅流程如图3。

需要注意的是,“空中课堂”更需要“人机对话”,只有线下的人际沟通,才能确保线上的配对成功。学校通过学习小组的双导师制增进沟通,导师团既有家长又有教师,学校导师负责项目的初审、过程的质控、结果的终审。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导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成为“真人导师”的合作伙伴,避免学生进入网页后茫然无措,也避免家长因忙碌而无暇顾及。

总体而言,家校合力,彼此得利;家校合心,彼此烁金。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长素质的提升和学校办学格局的开放,家校共建的形态发生了多重变化。我们积极探索从“合力”到“合智”“合心”,从“赞助”到“支助”“自助”的转型机制,孕育了家校沟通的新形态,增进了彼此对“学与教”的尊重与认识。通过学习这个关键因素,学校和家庭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

(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   325035)

猜你喜欢

学为中心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学为中心”视角下学生阅读思维的导引
开放教育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为中心: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学为中心 以学定教 优化教学 提高实效
貌合神离 远离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