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双名工作室”作用 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2021-08-19刘金虎李小红
刘金虎 李小红
【摘 要】提升科研能力是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名师工作室”是助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场域。实践证明,发挥“双名工作室”的引领作用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工作室应遵从融合研修的运作内涵,以专业成长为研修方向,以任务驱动为运作途径,有效促进学习者的流动进阶,凸显名师的辐射作用。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科研能力;融合研修;任务驱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一要求越来越突出。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该能力逐步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专业素养。培训能够引导教师把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融入到实践中,让教师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名师引领是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方式。将名师的力量以涟漪的形式辐射影响更多的教师,也是当下教师培训研究的重点主张。
一、双重凸显:“双名工作室”的由来与架构
这里的“双名工作室”是指由同一名师领衔的市级教育科研标兵工作室和区级名师乡村工作室的合称。双名工作室根据自主报名、依规选拔的原则组建团队。成员由结构多元的教师个体组成,以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个体间相互组合、相互促进和提升。
双名工作室成员来自本区各学前、小学、初中、普高、职高、研训机构等不同单位,既有校(园)级领导、校教科室主任、教研员、各学科带头人,也有年轻教师,呈现出全阶段、全学科、全年龄段教师全覆盖的情况。
“双名工作室”全体成员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确立发展总目标。工作室重视体现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以专业成长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手段,设计研修实施路径,采用项目化的方式实施推进。
“双名工作室”以工作室领衔人为导师,以“教育科研标兵工作室”为科研骨干第一梯队,以“名师乡村工作室”为科研新锐第二梯队,以科研标兵工作室骨干成员领衔的“科研新生代教师团”为第三梯队。梯队之间采用晋级的方式,下一级梯队可以向上一层梯队进阶,真正发挥标兵工作室对教育科研的辐射引领作用。
教育科研需要“有志之士”的虔诚与投入。学习者要有去“外在功利”的沉着与进取;要有打开研究大门的好奇心;要有相信自己的研究价值和研究能力的自信心;要有锐意进取、永不止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进取心和责任心。因此,“双名工作室”在敞开大门的同时也须设立一定的门槛,以确保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一是以常规性要求凸显教育品格。学员应具备“遵纪守法,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并有志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职业品性,对教科研有追求、有悟性、有思想、有担当。
二是以限制性条件凸显科研能力。“双名工作室”中的教育科研标兵工作室要凸显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学员近年来有主持或执笔市级课题并获二等奖及以上的成果;名师乡村工作室成员要有区级课题并获三等奖及以上的成果等。
二、融合研修:“双名工作室”的運作特点
“双名工作室”成员构成多元,科研水平与经验不一,层次参差不齐。根据成人教育学理念,成人非常需要自我导向学习,而经验是成人学习最宝贵的资源。成人教育的核心方法论就是对经验的分析。[1]将两个工作室融合打通,构建基于研修目标的学习共同体,组建自我导向学习团队,能使教师培训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学习者的经验得以最大化地得到利用。因此,融合研修即成为“双名工作室”运作的理念,“双名工作室”旨在通过融合研修为教师成长助推加力。
融合研修,一是指研修主体的融合。成熟教师与新手教师共同研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成熟教师通过示范、指导,成为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新手教师则在表达发展需求和满足发展需求的过程中成为成熟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瓶颈期的逆向推力,该模式能够实现学术成长的反哺效应。二是指研修方式的融合。研修过程中,科研、教研、培训、教学等会发生融合,由此实现“研训教一体化”。在研训教的循环融合中,教师浸润其中,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实现专业发展。三是指研修平台的融合。将科研标兵工作室和名师乡村工作室融合,能够实现研修平台的融通互助,使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三、任务驱动:“双名工作室”的运作策略
“双名工作室”以任务驱动为核心,以课题引领、平等对话、流动进阶和行动学习为运作原则,促进学员个体与工作室团队蝶变式发展。
(一)阅读驱动,夯实理论根基
理论学习是教育科研的基石,也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工作室采用指定阅读与自主选读结合、专业阅读与跨界阅读结合、线下阅读与线上交流结合的方法组织阅读。各成员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学习程度、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规律,制订个人素养提升阅读计划,并将计划公布于工作室学习群,由此获得自律的约束与他律的支持。在阅读过程中,导师要求学员做即时性阅读批注、记录学习札记、撰写学习感悟。在阅读的基础上,工作室开设“笃行半月谈”,以半个月为一期,开展基于工作室学员素养提升的线上读书报告会。学员基于阅读的个性思考,提炼主题,撰写读书报告,制作PPT,借助工作室钉钉会议,与同伴进行同屏且同频的交流分享,让自己的学习收获得以呈现。
读书报告会要求全体成员认真听取同伴观点,感受分享者与专著作者对话后生成的智慧火花,与自己的思想理念不断碰撞,激发灵感,深化理解,并及时做好记录,写好反思感悟。报告会结束后,分享者及时撰写活动感悟,结合同伴的观点与自己学习的收获,制作主题微信,发布交流,以实现学习主题的辐射推广,具体流程如图1。
(二)教学驱动,践行研学价值
“学理论,研课堂”是工作室研修的初衷和价值旨归。理论的夯实为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提供指南,这也是工作室开展工作的主线条和主抓手。通过“研究课堂”,理论落地于实践得以实现。
工作室借助过程管理,要求学员围绕课堂,抓住备课、磨课、观课、思课、评课等实践环节,开展教学日志、个案研究报告、课堂观察报告等系列撰写活动。学员通过即时记录实践过程细节,以教育教学理念为支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庖丁解牛式的思考,找出闪光点,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足。同时,学员以月为周期,把一个月的阶段性材料进行归类聚焦,并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然后在材料呈现的现象描述与意义阐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践行为与思想理念之间找到一种联结、一种平衡或一种结构,而后再概括、提炼出理性经验,为后续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的依托和实践的起点。
(三)课题驱动,领悟研究方法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是改进职业生存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产生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2]深入课堂研究,走教育科研之路是成立工作室的初衷和学员努力的方向。因此,课题研究是工作室学员的基础活动和核心主业,也是工作室学员的重要研学内容。
工作室要求所有学员立足教育教学实践,捕捉研究问题,锁定研究选题,拟定研究方案。导师以每年区级和省市级科研课题立项评比为载体,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研修结合、导师引领与自主研修结合、个人完善与集体论证结合等方式,更新学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引领学员深刻领悟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课题申报时,导师对每位学员的课题方案进行全方位扫描,确保课题选题的价值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课题立项后,扎实的过程管理是课题研究高质量实施的保障。因此,工作室借助观点报告、中期检查、阶段性成果展示等手段,辅助学员做实课题研究的管理,真正引领学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深度理解教学理论知识、深刻领悟教学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教学实际问题。在课题结题阶段,导师通过成果提炼讲座、专题指导等方式指导学员撰写结题报告,提高学员整理研究材料、分析研究素材、提炼研究成果的能力。
(四)活动驱动,锤炼引领能力
成立工作室的目的不仅在于全面提高工作室学员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还在于通过工作室学员的辐射作用,吸纳和引领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从而形成引领力和辐射圈。工作室通过“成果展示”“下校指导”“名优带新”等活动,为工作室学员锤炼科研引领能力搭建用武平台,并在提升工作室影响力的同时,汇集更多教师投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成果展示,增强辐射功能。工作室对学员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学展示+成果分享”的形式进行成果推介,增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辐射功能,促进科研成果反哺课堂教学,真正实现课题研究源于教育教学问题,潜于教育教学行为,成于教育教学效果的功能。
2.工作室还组织下校指导,助力课题实施。如对本区的省市各类立项课题,按学段和学科进行分组,结合学员的专业和专长,组织立项课题负责人与工作室学员进行结对交流活动。工作室学员对负责的每一个课题进行把脉、剖析和点评,针对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宝贵的建议和实施良策,为各课题负责人进一步开展研究实践、整理研究资料、梳理研究成果提供方向和思路。
3.名优带新,引领新生力量。“双名工作室”学员中“科研骨干”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同行中领先,已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他们“以科研引领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在同行中已有显著优势。工作室鼓励学员依靠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以各种形式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形成“双名工作室”下的二级研修团队,带动更多教师以研促教,以研成长。
(五)评价驱动,提升研修效能
“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教育的目标”。[3]工作室对学员的研修管理即是对其进行过程评价,这也是为学员创设探究性学习环境、搭建成长历练平台。根据工作室的共性目标和学员的个性特征,工作室主要采用阅读留痕式、观点分享式、成果展示式以及能量辐射式评价方式。
1.阅读留痕式评价。“有效的教师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根据特点发展阶段教师的知识学习需求设置研修内容。”[4]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以及与教育相融的其他知识,阅读是教师学习知识的必备路径。因此,工作室要求学员主动做专业书籍的博览者,阅读内容以教师个人的专业需求为中心,以不同的阅读需求和内容为半径,形成多层同心圆。同时,要求学员在阅读过程中为自己的阅读过程留痕,每学期末做统一检查,导师对学员的阅读情况做反馈与点评。
2.反思分享式评价。教师学习更多的是依托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与研究,反思是推进教师教育最终实现的关键因素。教师成长的关键是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以“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的方法和策略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进行剖析、思考与解决,进而建构或重构对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工作室非常重视学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研讨反思,并要求通过“研讨→反思→内化→转换→外化”这一层层递进的方式将反思内容提炼成文,以观点报告的形式在工作室内、外进行分享。
3.成果展示式评价。教师要从“普通”走向“卓越”,必须要把教学从“实践”走向“理性”。开展个性化课题研究,就是把个人碎片化的、内隐的实践智慧上升到理性思考,提出新观点,建构新理论,形成个人教育思想和主张,并将其传播出去,让更多同行受益。因此,工作室要求每一位学员都要进行根植于自身实践的课题研究,并在研究中期和终期以“教学展示+成果分享”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和研讨,检验科研成果反哺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导师对学员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并对研究的实施、研究材料的梳理、研究成果的提炼做深入的指导,以便更好地促进学员研究能力的提升。
4.能量辐射式评价。张贤金等人认为:一名普通教师要成长为名师,需要通过教师自身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影响名师成长的因素循环互动、交替影响。[5]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积极将自身聚集的能量通过各种形式辐射出去,影响、带领、促进更多的教师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在改变自身的心智模式,加速知识的更新,提升提炼教学思想的能力。工作室的每一位学员在研修过程中都要通过开设公开课、开展专题分享等形式展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分享教学理念。科研标兵工作室学员通过“名优带新”的方式吸纳和引领一线教师参与教学研讨、实施教育科研,让自身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在活动中形成辐射与引领,带动一群人走向专业深远处。
评价是为了诊断,为了促进,更是为了驱动和激发。多维评价能够驱动工作室学员的专业发展愿景,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和力量。在拥有“共同愿景的专业团队”中,導师引领和同伴互助的模式将学员的自主发展和团队的外在培育深度融合,对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助推教师专业能力的加速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诺尔斯.成人学习者(第7版)[M].龚自力,马克力,杨勤勇,等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张文超.从普适到特惠:乡村教师培训的思路转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6).
[4] 孙用珍,童富勇.知识学习视域下名师培养模型建构与特征解析[J].教师发展研究,2013(8).
[5] 张贤金,陈光明,吴建新.中小学名师培养若干关键性问题的思考与评析[J].教学与管理,2013(34).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3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