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思政教育”在翻译课程中的实践与拓展途径

2021-08-19王淼李长江李莉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翻译教学实践路径

王淼 李长江 李莉

【摘要】近年来,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大变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发展迅速。思政教育是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外语专业教学也一直是高校引领学生思想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将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体现“课堂+思政”的重要引领作用,有效融入翻译常规授课内容值得思考。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索,实现语言及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深度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以期进一步提升翻译课程的思政育人水平。

【关键词】外语思政;翻译教学;实践路径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education faces unprecedented changes, and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way to lead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us, how to combine and embody the important leading role of "classroom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regular teaching content is worth thinking.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major courses, with deep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ducational elements, thus to effectively combine knowledge imparting with value guidance,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nslation teaching; pathway

【作者简介】王淼(1980-),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交际;李长江(1981-),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思政、创业教育;李莉(1984-),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子课题“大思政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EDU -86-20200510002)。

前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有助于提高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高校外语专业学科具有一定特殊性,尤其是英语翻译类课程,日常授课资源多为英汉双语内容。作为高校教师,应守好英语翻译课堂这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深厚的爱国情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弘扬外语思政教育的主旋律。

一、 调整教学思路,加大“中国正能量”的课堂翻译素材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作为一所以外语特色见长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类课程是教学部门的重点学科建设内容。其中,英语系党总支作为引领教学与党建的重要领航者,高度重视外语思政建设,完成了2018年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1000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基金项目的建设,开展系列学习活动,组织全系党员师生观看《榜样3》系列人物故事。将英语语言知识授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相结合,树立文化自信,学有所思,学有所为。

1. 英语课程教学活动紧跟时代,“外语思政”融入教学理念。英语翻译课程的授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教研活动时,应将英语翻译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思政教育相关的翻译素材相结合。一方面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翻译家作为模范目标,例如优秀翻译家、教育家许渊冲,结合其专题纪录片作为课外翻译素材推荐给师生观看,接受精神洗礼。观影之后的座谈会上,一线英语教师获得一份共同的认知,那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引领力量”,做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道德情操的高校英语教师,站稳三尺讲台,努力为祖国培育优才。

2. “思政教育”以小见大,建立“翻译微课+校园实践反馈”的翻转课堂。

翻译专业的教学特色之一是较多中西方的人文社会知识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中,经常出现文化的碰撞,进而带来更多思考。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作为一名专业英语教师,要提高思想觉悟,展现新时代高校教师外语业务能力过硬、思想意识坚定的时代风采。

例如,在《翻译与文化》授课过程中适当采取用时较短、主题鲜明的微课形式,“中国菜品的英译”授课单元强调了翻译的“异化”,尊重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和背后的本土文化,推荐学生利用意译+音译的方式,是这一单元翻译方法的最佳选择。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前往学校几个餐厅抄录档口菜谱,并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讲台转交給学生,由每组代表通过PPT,将实地考察的档口菜品照片展示分析,完成调研反馈与总结汇报,并最终在整个班级形成完整建议报告,为提升中英文双语菜单的译文质量提供参考。

这次“微课+校园实践”让学生获得了翻译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真实体验;同时作为学校的一分子,活动过程中多了一份师生共建美好校园的参与感、荣誉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

二、 创新外语思政教学模式,突出“外”字特色

作为一线外语专业授课教师,应将提升外语教师业务能力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建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及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通过课程特色,发挥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实现培养兼具良好的翻译素养和优秀道德品质的翻译人才这一重要目标。

1. 扬长避短,开设特色的思政英语选修课。如何结合英语系具体情况,突出“外”字特色,体现在积极建设支部、对学生进行主旋律思政教育,积极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结合2018年初“1000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项目建设及“大思政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一线教师与时俱进、在教学活动中勇于创新,为开展外语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新路径。

考虑到翻译课程难度、对英语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笔者开设了特色英语公共选修课《新时代中国时政要点解读》;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的创新尝试,启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章节摘选作为翻译主题素材。授课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大二、大三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共24学时/12次课的教学安排中,将授课的整体学时切分成不同模块。

2. 关注时政新闻,外语思政教育紧跟时代主旋律。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每一门课、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肩负起教师的“育人”重任。在开设特色选修课的过程中,翻译素材选取至关重要。尝试引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进行章节选读,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如:

“What we have achieved in the past 40 years in not a godsend, still less a gift from others. It comes from the hard work, wisdom and courage of all members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It is the right time to innovate and make dream come true.”

(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

与此同时,由于笔者也担任《报刊选读》课程授课教师。利用这一课程互补优势,China Daily《中国日报》便成为选取翻译素材的重要渠道。在与学生分享一段段新闻故事或数据过程中看到学生眼中的光芒,那是在翻译文字背后、作为中华民族儿女的一员,对祖国取得伟大成就的骄傲和自豪。

三、开拓“社会实践”翻译工作坊,做好课堂教学有利补充

翻译课堂授课不仅强调知识点讲解,更应强调课程以外的教学补充,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提升翻译能力。

1.加强社会性翻译实训,加强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作为一线授课教师,在完善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冲锋在前,为学生创造翻译实践机会,为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师生翻译团队由党员教师带队,已连续四年参与“哈尔滨时装周”的志愿翻译活动。翻译工作坊的学生全程参与,协助教师完成翻译、口译任务,将翻译坊扩展到校园外社会活动服务中,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方向紧密结合。这一翻译社会实践,走出校园,检验课堂翻译教学的真实教学效果,为外语学科专业教学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2.以翻譯实训为挑战,提升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人格素养。工作坊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提高翻译临场应变能力,真正锤炼、塑造学生包容、迎难而上的坚韧品格。书本中按部就班、分门别类地翻译理论和翻译练习,忽然间立体起来,变成快节奏的实战体验。在陌生工作环境中,需要迅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临时翻译任务,真正检验并挑战英语翻译应对能力。

结语

在一线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做到翻译课堂上注重知识更新、学以致用;重视“思政特色与英语专业能力的有效结合”。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心,以“课程育人”为根基,发挥语言翻译的优势,让中国声音掷地有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英文版)(The Governance of China)[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左瑜,王淼.英语翻译的原理与实践应用[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

[3]王淼,焦燕,许洹宁.基础翻译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设计的可行性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111-112.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