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脾祛湿理肠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2021-08-19惠永峰李海玲王凤云
张 波,惠永峰,李海玲,王凤云
(1.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迁延难愈的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临床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然而,患者长期用药远期疗效欠佳,且停药后易复发,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2]。中医学中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肠澼”“脏毒”等范畴,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多因邪盛正虚、饮食不洁、情志不调而发病,多为湿热蕴滞大肠,致脾肾亏虚,应以清热燥湿、凉血导滞、补脾益肠为治则[3-4]。益脾祛湿理肠汤具有健脾益气、清热利湿、凉血止痢之功效[5]。然而,益脾祛湿理肠汤用于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以及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医院收治的110例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探究益脾祛湿理肠汤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医院收治的110例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20~68岁,平均(45.92±6.83)岁;病程1~8年,平均(4.31±0.60)年;疾病活动指数评分4~11分,平均(7.61±0.75)分;临床类型:初发型14例,慢性复发型发作期29例,慢性持续型12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1~70岁,平均(46.37±6.90)岁;病程1~8年,平均(4.28±0.57)年;疾病活动指数评分4~11分,平均(7.57±0.72)分;临床类型:初发型13例,慢性复发型发作期31例,慢性持续型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病例纳入标准:西医诊断参照《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中溃疡性结肠炎的标准[6];中医诊断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中制定的标准[7];均符合大肠湿热证,主症包括腹痛、腹泻、腹胀、脓血便,次症包括里急后重、纳呆、乏力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细菌性或其他类型肠道疾病;合并严重肠穿孔、肠梗阻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妊娠哺乳期妇女;胃肠道手术史患者;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血液性或感染性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补液、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另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国药准字H31020840),3片/次,3次/d,治疗3个月。
1.2.2 观察组:增加益脾祛湿理肠汤治疗,组方:白芍、黄连、枳壳各20 g,黄芩、法半夏、当归、炒白术各10 g,败酱草、金银花、葛根、炙甘草各6 g,随症加减,瘀热者加牡丹皮、地榆各10 g,湿重者去当归10 g,加苍术、茯苓各10 g,腹胀者加焦三仙10 g。用水煎服,1剂/d,分早晚服用,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治疗前后大肠湿热证中医证状评分:主症包括腹痛、腹泻、腹胀、脓血便,次症包括里急后重、纳呆、乏力,其中每项主症0~6分,每项次症1~3分,计算主症和次症总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8]。
1.3.2 两组腹泻消失时间、血便消失时间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参照Sutherland评定[9],包括排便次数、便血、内镜发现等,每项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0~3分,统计各项分数总和,分数越高表示疾病越严重。
1.3.3 两组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及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指标包括D-乳酸(D-lactic acid,D-LA)、内毒素(Bacterial endotoxin,BT)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Allegra X-5医用离心机(美国,贝克曼)离心(转速3500 r/min,时间15 min,离心半径10 cm)分离血清,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D-LA、DAO水平,采用动态比浊法测定血清B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IL-17、IL-23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舜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
1.4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中医症状积分降低改善70%以上,肠黏膜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中医症状积分改善30%~70%,肠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中医症状积分改善低于30%,肠黏膜无改善[1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理论频数为1~5则需校正,等级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肠湿热证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肠湿热证中医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肠湿热证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腹泻消失时间、血便消失时间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比较 见表2。观察组腹泻消失时间、血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腹泻消失时间、血便消失时间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及IL-17、IL-23水平比较 见表4。治疗后两组血清D-LA、BT、 DAO、IL-17、IL-23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及IL-17、IL-23水平比较
2.5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有恶心2例,胃部不适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3/55);对照组有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1/5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259,P>0.05)。
3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与环境、免疫、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有关,严重时可累及全部肠段及皮肤、肝、肾等其他系统,严重威胁患者健康[11]。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复杂,病情反复,临床西医治疗难以根治。而中医治病讲究因病而治、因症而治[12]。当前,中西医联合治疗在多种慢性疾病中取得良好效果,因此,灵活运用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充分发挥各自优点,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大肠湿热证中医症状评分、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腹泻消失时间、血便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益脾祛湿理肠汤用于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能够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溃疡性结肠炎病机为本虚标实,多因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伤及脾胃,应以清热燥湿、健脾益气为治则[13-14]。益脾祛湿理肠汤由白芍、黄连、枳壳、黄芩、法半夏、当归、炒白术、败酱草、金银花、葛根、炙甘草等多种中药组成,其中黄连燥湿而清泄,凉血而泻火,以除胃肠湿热;枳壳理气行滞,除胀消肿;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行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健脾理气之功[15-16]。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7],黄连中含有大量生物碱成分,具有抗炎、杀菌作用,枳壳能够调节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受损,炙甘草可以缓急止痛。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血清D-LA、BT、DAO、IL-17、IL-23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提示益脾祛湿理肠汤用于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能够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细胞受损,DAO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含量升高,D-LA、BT由肠道内细菌代谢产生,二者均可透过受损屏障进入血液,IL-17和IL-23在肠道炎症中具有促炎作用[18-19]。益脾祛湿理肠汤方中金银花含有丰富的绿原酸、木樨草素等,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同时可以提高机体免疫,降低炎症反应[20]。黄芩的有效成分为黄芩素和黄芩苷,能够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同时可以提高白细胞趋化作用[21]。因此,益脾祛湿理肠汤用于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同时能够抑制细胞因子释放,发挥抗炎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提示益脾祛湿理肠汤用于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并不会明显增加用药不良反应。益脾祛湿理肠汤由多种中药成分组成,全方配伍合理,药性平和,用法、用量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规范[22]。
综上,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采用益脾祛湿理肠汤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同时能够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细胞炎症因子水平。然而,本研究部分评定结果依靠患者主观感觉进行评定,存在一定误差,缺乏分子水平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探明具体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