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核心素养在民间美术教学中的探究与落实
2021-08-18肖茜茜
肖茜茜
摘要:将民间美术请进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途径,促进学生更直观、更直接地与之亲密接触,调动起对新事物、新问题、新知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观察美和发现美的能力,这有利于丰富教学、教材内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相长和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本文基于美术核心素养以及民间美术教学间的联系展开相关探讨,希望对民间美术教学带来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间美术;核心素养;教学探究;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2-043
《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高中美术课程的第16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民间美术,并理解基本概念,进一步理解民间美术中蕴含的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民间美术中涵盖的艺术特征与民俗内容,在民间美术教学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学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笔者在本课的实际教学中,有目的的将新鲜事物引进到课堂中,以此為基础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审美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在感受民间艺术的同时,也能提高文化理解能力,促使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得到培养与全面提高。
一、发现、探寻“民间美术”
春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体现当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笔者借助寒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以及体验作业,利用过年的时间以搜集、拍照等多种方式,记录下自己身边所表现的民间美术形式。以农村新年为例,每年到腊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开始打扫房屋,准备红对联、红窗花等迎接新年的物件。除此之外,集市和庙会也在加紧筹办,年画、糖人、泥塑等物件纷纷亮相,给新年前夕增添气氛。这些农村常见的事物也可以激发城市学生对春节的印象,从而促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好奇,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提升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为后续的美术教学提供指导意义。一些学生带回了亲人用传统形式剪的剪纸,还有的学生在家人做大花馍时录制了视频。针对学生带回来的物件,笔者向学生提问:民间美术指的是什么、又有哪些形式?你认为民间美术是否具备实用性,请列举具体体现?对这些问题,学生在寻找与睁大眼睛“看”的同时一定会有初步的了解和朴素的认识。民间艺术其实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对色彩也会有敏锐感知,并且通过视觉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带来一定的发展方向。这也要求美术教师要不断明确当前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民间艺术,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创作欲望。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教师不应该把学生拘束于美术课堂中,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发现美的眼睛建立与美术的联系,积极探索生活中的美学元素。
二、直观感受、亲切体验、合作讨论、审美评价“民间美术”
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有着一定的区别,针对民间美术这类内容,除了借助多媒体技术,笔者将民间美术作品带入到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与接触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欲望。民间美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借助民间美术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也能从理解劳动人民的角度感受民间美术的深层含义。在《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中,笔者将这些“新鲜事物”引入到美术教学中,不止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促使学生用眼睛去“看”,而是真真实实的看到实际物件,真切的感受到乡土气息。
在正式授课前,笔者将年画、民间挂件等作为装饰品挂在墙上,学生在进入美术教室时就可以感受到民间美术带来的纯朴气息。剪纸作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民间艺术品,在特定的节日当中起到良好的烘托作用。当前,全国的剪纸种类有很多种,与其历史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剪纸具有较强的整体性,能够将形象进行简要表述,形成线条流畅的艺术作品。由于不同地区的风俗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北方造型以简练为主,南方的构图相对北方而言要稍显繁杂,但不变的是,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剪纸都传达了一种吉祥的寓意,因此在我国的艺术表达当中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
在课堂上,笔者借助民间艺术中的“变戏法”,从带有印花的包袱中“变”民间艺术品:有陕西地带出名的刺绣双鱼耳枕、布老虎,还有潍坊的风筝、泥叫虎……全国各地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物品大都在包袱当中,在笔者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事物的好奇心逐渐提升,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笔者及时把握住这一教育时机,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并且将笔者收集到的“新鲜事物”进行分类,按类别分发给学生。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调动触觉以及视觉两大感官系统,对民间美术进行深层感受。在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后,笔者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请同学们再次观察手中的物件,从色彩、造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在得到教师的提问之后,都对手中的物件进行了再次观察,并且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民间美术品的特色。这种民间玩具也是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传统的表现形式中,劳动人民利用身边材料,制作出精美的艺术作品,并将这一技艺流传下来,逐渐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将劳动人民的智慧传递出去,对学生的民间美术学习起到借鉴以及了解的作用。学生在教学当中,通过触摸以及视觉的双重感官,进一步了解民间美术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虽然学生的回答以及见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在这种直接的观察与认识当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并且对探索新的美术教学形式带来指导方向。
在城市中长大的学生对这些“新鲜事物”十分好奇,有的学生十分喜欢布老虎,也有的学生对潍坊风筝十分喜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观察以及评论的事物各不相同。笔者通过展示这些“新鲜事物”,为美术课堂注入了新鲜的内容,学生在亲密接触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会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度研究和学习,从而在根本上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核心素养也在课堂上润物细无声的得到了提升。笔者在实际教学当中积极创设有关本课的教学情境,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与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民间美术知识。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除了要引入当地的民间美术文化,也要有目的的引入其他省份的民间美术文化,促进学生进一步感知美术艺术的抽象形态,并且能够做到更好的传承作用。
高中生由于在身心发展、知识积累两方面已经接近成熟状态,因此在审美上也有所见解。在经过观察、讨论等环节之后,学生对《连(莲)年有余(鱼)》《连(莲)生贵子》《赐福生财灶王》和《喜上眉(梅)梢》这些年画、剪纸进行再次观察,并找到这些图案的共通之处,借助含有寓意和象征的图案,展现出劳动人民对幸福、健康等美好事物的企盼。民间美术来源于日常生活,也会应用到生活当中。不同地区的民间美术也蕴含着明显的地方性。例如,陕西布老虎以及虎头鞋上采用的老虎图案看上去较为凶猛,而山东无棣县以及潍坊布老虎、虎头鞋等老虎形象,既表现出老虎的威猛,也增添了一丝可爱形象。虽然不同地区在风俗文化以及活动上有所不同,但是人们的希望却是相似的,希望儿童可以像老虎一样身强体壮,保佑孩子年年健康,平安长大。民间美术在其表达当中有着深层次的艺术语言,将美术艺术注入了灵魂。除了虎头帽这一标志性民间艺术之外,剪纸中的“老鼠娶亲”中的“老鼠”形象代表着“多子”的寓意,传递着吉祥的内涵。同样,石榴在中国民间中也有着“多子”的含义,都是起到祝福的作用。教师可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民间美术表现以及事物间的连通性,并且将这一内容与当地民俗等进行有效整合,为接下来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新鲜事物”进入到美术课堂后,更有利于学生感受民间美术,在学习的同时也对美术视野进行提升,在这种教学形式之下,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的成果,但是却在精神上影响着更多的人,将劳动人民最真挚的情感与祝愿传递下去。
三、传承、关注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之所以可以世代相传、生生不息,主要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正是因为民间美术带有质朴的韵味,才为美术工作者带来新的创作思路,例如服装、家居等多个与美术相关的领域都在利用民间美術,并借助这种关联性,将那带有泥土气息的时尚恰当运用,以此发挥出其应有的美术价值。以笔者家乡博兴县的滕柳编织为例,在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大放异彩,为民间艺术提供展示平台,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在某些人的眼中,传统民间美术与落伍、粗俗相关联,认为这是不能进入到艺术圈中的。但是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相关的美术教育者在积极融入民间艺术内容,逐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将我国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弘扬出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地域,鉴赏带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进而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传统艺术,并且重视这些传统艺术的传承。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重民间美术与爱国教育间的联系,利用民间美术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给美术课堂加点乡土味道、把新鲜事物民间美术请进课堂,让学生直接触摸、感受民间美术。学生通过教学环节,在观察、想象等能力上得到提升,促使美术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与落实。
重视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将美术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在学生的生活中增添一抹色彩。我国在众多领域都拥有着深厚的底蕴,尤其是在艺术领域,在快速发展的现代,也应该注重民间美术的发展与传承。民间美术蕴含着优良的传统和基因,我们也要引导民间美术走出单一的传承方式,逐步被大众所了解,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优良的传播环境。
综上所述,现代的高中生对民间美术知之甚少,教师通过实物介绍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解答相应疑惑。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加入多媒体教学设备,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与观察更多的民间美术形式,使学生观察、分析以及想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也能进一步深化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吕鹏.核心素养的美术课程如何体现[N].美术报,2018,9(22):15.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山东省北镇中学,山东 滨州 2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