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永磁差动的桁架式高频力马达力-位移特性仿真分析
2021-08-18戴铭柱
卢 仪,孟 彬,戴铭柱
(浙江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引言
电液伺服阀是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由于具有精度高、响应快、功率大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冶金、国防工业等领域。而电-机械转换器作为电液伺服阀的驱动元件,决定了阀的滞环、频响等重要指标,是影响电液伺服阀性能优劣的关键之一[1-3]。
常见的直动式电-机械转换器有比例电磁铁和力马达等,而高频响正是发展方向之一。比例电磁铁由于自身精度低、体积大、频率响应慢,且只能提供单向的驱动力,往往难以胜任需要快速响应的场合。力马达由于体积小、驱动力大,在直动式电液伺服阀上广泛应用。MOOG公司开发的用于D633/D634直动式电液伺服阀的永磁极化式双向线性力马达,采用双磁钢单线圈的结构,利用线圈控制磁通和永磁极化磁通的差动驱动方式,实现双向控制,频响相比比例电磁铁有较大提升[4-5]。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永磁差动的桁架式高频力马达,利用差动驱动控制和桁架式的新结构,实现力马达双向高频控制[6-7]。
1 工作原理
桁架式高频力马达的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轭铁、衔铁、永磁体、控制线圈和推杆5部分组成。控制线圈产生的磁通通过轭铁的桁架式结构传输到两臂;2块相同的衔铁对位交错,将2片永磁体和推杆夹在中间,组成衔铁部件;线圈和永磁体产生的磁通通过4个工作气隙,形成永磁差动的特殊磁路。
桁架式高频力马达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令此时衔铁部件所在位置为初始位置,2块永磁体N极如图1b所示同向布置,使得衔铁部件4个工作气隙面的对角极性相同,产生永磁极化磁通φg。当控制线圈通入如图2所示的电流时,产生电流控制磁通φc,电流控制磁通φc与永磁极化磁通φg在工作气隙δ1,δ2,δ3,δ4内相互叠加,其中在工作气隙δ1,δ2内的电流控制磁通与永磁极化磁通方向相反,磁通强度减弱,电磁吸力减小;在工作气隙δ3,δ4内的电流控制磁通与永磁极化磁通方向相同,磁通强度增强,电磁吸力增大;此时衔铁部件受到轴向向下的推力,产生如图2所示方向的位移x。
图2 桁架式高频力马达磁路示意图
随着推力产生的位移逐渐增大,推力与复位弹簧弹力的合力逐渐减小为0 N,衔铁部件就能达到新的位置平衡。当控制线圈断电时,在此时工作气隙δ1,δ2,δ3,δ4内的电流控制磁通消失,衔铁部件所受的推力消失,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衔铁部件又回到初始位置;当控制线圈通入相反的电流时,衔铁部件受到轴向向上的推力,向相反位置移动。
在材料上,永磁体选用钕铁硼NdFeB,相比铁氧体和铝镍钴磁铁,具有更大的磁能积;轭铁和衔铁选用电工纯铁DT4,其磁导率高,磁滞特性不显著,剩磁易消除,且在交变磁场中磁滞损耗小,是理想的软磁材料[8]。
轭铁的桁架式结构确保了力马达磁路对称,使控制线圈到4个工作气隙路径相等,轴向两侧的工作气隙能获得相同的控制线圈提供的磁通,无论衔铁往轴向任一方向位移,都能输出相同的力,确保换向后不改变性能。
由于采用永磁差动的方式,充分利用磁路,精简了衔铁部件的结构,保证了输出的功率,同时,紧凑的衔铁部件结构使其体积和质量能保持在较小的水平,在不变更衔铁部件材料的情况下,减小质量能有效提高频率,确保该力马达理论上能实现高频响。
2 数学模型
2.1 磁场分析
在电磁场中,基本规律由麦克斯韦方程组高度概括和总结,可用于宏观电磁场模型的分析,是有限元仿真的基础。麦克斯韦方程组可细分为4个基本定理:安培环路定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理、高斯磁通定理以及高斯电通定理。麦克斯韦方程组相应微分形式如式(1):
(1)
式中,H—— 磁场强度矢量,T
J—— 传导电流密度矢量,A/m2
D—— 电通密度矢量,C/m2
E—— 电场强度矢量,V/m
B—— 磁感应强度矢量,T
ρ—— 电荷体密度,C/m2
3 仿真结果及分析
传统的方法诸如经验公式法、磁路分割法,虽然计算简便,但是求解过于理想化,精度远不如有限元法。有限元法通过对整个求解区域分解,用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求近似解,即使结构再复杂,有限元法依旧能得出较精准的结果,但是计算量极大,因此,运用计算机软件求解是较合理的方式。Ansoft公司开发的Maxwell软件基于有限元法和麦克斯韦方程组,能分析各种静态电磁场、涡流和瞬态电磁场,自带自适应网格剖分和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其成为行业应用广泛的三维电磁设计软件[9-11]。
对该力马达进行几何建模,导入Maxwell 3D,定义各部件材料,设置边界条件和激励源,选择受力分析对象,进行有限元网格剖分,设置参数和分析步骤,最后求解,得到数据并后处理[12-13],仿真模型参数数据见表1。
表1 力马达仿真模型参数
3.1 控制电流对力-位移特性曲线的影响
改变控制线圈电流大小,分别通入1, 2, 3, 4 A的电流,仿真结果如图3、图4所示。
在图3中,可以明显看到磁场磁通在单侧叠加,且随电流增大,加强逐渐明显。在图4力-位移特性曲线中,横坐标代表衔铁部件的位移x,纵坐标代表衔铁部件受到的力F,更大的力意味着电-机械转换器能达到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14-15]。随着控制线圈电流不断增大,力也在不断增大。在位移1.6 mm、线圈电流分别是1, 2, 3, 4 A时得到的力的大小依次为21.9, 25.6, 29.3, 32.6 N,力的大小与控制线圈电流大小近似呈线性相关。保证发热维持在正常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大电流,能有效改善力-位移特性。
图3 不同电流下的力马达初始位置磁场分布
图4 不同电流下的力-位移特性曲线
3.2 永磁体高度对力-位移特性曲线的影响
改变永磁体高度为1, 3, 5, 7 mm,仿真结果如图
5所示。永磁体高度为1 mm和7 mm时力-位移特性曲线基本相同,在位移1.6 mm处分别得到22.4 N和21.2 N的力;永磁体高度为3 mm和5 mm时力-位移特性曲线基本相同,在位移1.6 mm处分别得到26.8 N 和25.6 N的力。
图5 不同永磁体高度下的力-位移特性曲线
改变永磁体高度即改变永磁体体积,过小的永磁体无法保证产生足够的极化磁通,导致输出的力降低;而永磁体体积过大时,可能产生严重的漏磁,影响磁路,并且过大的永磁体占用了衔铁的空间,导致衔铁厚度不足,造成磁饱和,降低了输出的力。永磁体应选择适宜的高度,若输出力-位移特性曲线相近,可选择较低的永磁体高度以减少加工成本。
3.3 气隙面积对力-位移特性曲线的影响
改变工作气隙面积为65, 91, 117 mm2,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在位移1.6 mm处,分别得到17.9,25.6,32.6 N的力。可以看到,随着气隙面积增大,相应的力也在不断增大,力的大小与气隙面积近似呈线性相关。在考虑力马达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气隙面积应尽可能增大。
图6 不同气隙面积下的力-位移特性曲线
3.4 初始气隙距离对力-位移特性曲线的影响
改变初始气隙距离为2.0, 1.4,0.8 mm,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为了防止衔铁和轭铁距离过近发生贴合,需要空余一段距离作为非工作行程,以保证力马达正常工作。图中,横坐标代表剩余气隙距离,非工作行程定在剩余0.4 mm范围。
图7 不同初始气隙距离下的力-位移特性曲线
由于存在非工作行程,改变初始气隙距离为2.0, 1.4, 0.8 mm,意味着单向工作行程分别为1.6, 1.0,0.4 mm。可以看到,剩余气隙距离0.4 mm处,初始气隙2.0, 1.4, 0.8 mm分别得到25.6, 24.6, 21.8 N的力。这是由于初始气隙缩短后,对于衔铁工作行进方向相反的一侧气隙来说气隙距离也是减小的,即使叠加磁通削弱,依旧能输出更大的反力,导致合力减小。因此,该力马达应尽可能选择大行程。
4 结论
(1) 针对传统力马达及比例电磁铁频响低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永磁差动的桁架式高频力马达,该力马达运用永磁体和线圈差动控制的原理实现双向高频控制;
(2) 利用Ansoft仿真软件来分析力马达的力-位移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该力马达结构合理,在位移1.6 mm处能输出25.6 N的力;对其进行增大控制线圈安匝数、选择高度适中的永磁体、增大气隙面积以及选择大行程的设计优化,能有效增加输出的力,获得更佳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