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高中历史课堂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21-08-17曾超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史料核心材料

曾超

[摘   要]文章以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例,从不同角度探析如何立足历史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深度学习、灵活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科能力以及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9-0068-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化,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教”和“学”两大部分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培养以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与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教师要准确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和作用,多层次分析历史教材内容、学生特征、班级学情,立足自身课堂,通过不同路径高效培养各层次学生的核心素养,持续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设历史问题,形成唯物史观

要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设置课堂问题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从促进高中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出发,探析教材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巧设历史问题,让学生在思考、探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唯物史观。如教学“师夷长技”的内容时,笔者提供了以下四则材料:

材料一    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    臣伏思前年恭遇皇上八旬万寿,中外胪欢。凡边塞夷王酋长,骈集都下。今英吉利国王涉历重洋,远道祝嘏,具见凡有血气,莫不尊亲。

——郭世勋给乾隆皇帝的奏折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 货物以通有无……让洋人的日常得益于天朝的余润。

—— 《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

材料四    自然经济不仅提供了产品,而且也生产和再生产出闭塞。从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中很难滋生向外发展的欲望和冲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要求学生思考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②根据材料三思考是什么让清政府如此夜郎自大?③自然经济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何种影响?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实则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优越感,进而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这为后面教学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的艰难性与先进性打下了基础。因此巧设课堂问题可以有效驱动不同层次的学生深入地探究历史教学内容,准确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形成唯物史观。

二、创设历史情境,树立时空观念

教师要根据历史课堂实际情况,创设历史情境,重现、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更好地了解时代背景、历史人物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记忆历史知识,在体验历史情感的同时树立时空观念。

要树立时空观念,离不开合理的课堂情境。教学“中体西用”的内容时,笔者提供了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    天文算学属末艺,最多选工匠学习即可,不可玷污科甲人员纯洁性。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材料二    天文算学本为儒者所当知,此举是以西法印证中法。为图自强,制造机器、枪炮巧法,必从算学入手。

笔者让学生围绕这两则材料,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课堂探究,然后分别阐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观点及理由。此处笔者特地隐去史料出处,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得出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分歧。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出示第三则材料:

材料三    自倭仁倡议以来,京师各省士大夫聚党私议,约法阻拦,甚且以无稽谣言煽惑人心,臣衙门遂无复有报考者。

——恭亲王奕訢

让学生通过讨论,突破已有知识的束缚,得出“固有的传统观念已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体西用”概念的理解,笔者出示第四则材料:

材料四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引用此则材料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通道,从而顺利引入到“维新思想”的教学环节。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可以拉近历史学科和现代高中生之间的距离,让历史教材中枯燥、难懂的知识更加直观、具体,让历史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学生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情境中,可以深刻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和历史进行多方面的时空对话,从而形成时空观念,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

三、深挖整合运用史料,锻炼史料实证能力

高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和其史料实证能力密切相关。历史教师在整合史料时,须做到精和准,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探析、实证各类史料,锻炼学生的史料實证能力。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和史料比较多,教师要以发展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为出发点,有机整合教材内外的史料,在丰富历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史料实证的机会。如教学“维新思想”的内容时,笔者提供了以下三则材料:

材料一    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

——恭亲王奕訢

材料二    我国地广人众,沿海甚多,不能不设海军护卫。既设海军,必全按西法,庶足不(以)御外侮。我海军章程,与泰西不同,缘为我朝制所限,所以难而尽仿,所以难而操胜算也。

——盛宣怀档案资料《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三    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梁启超《李鸿章传》

笔者設问:以上三段材料的共同认识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三段材料展现的是当时国人对甲午一役的反思,从这些反思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国人已认识到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的必要性。那么变革的方向在哪里?笔者继续出示材料:

材料四    今西人有上议院、下议院,即孔子之制。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五    大彼得……变政,国势日盛,辟地数万里也……普人发愤兴学练兵,遂蹶强法,霸中原也……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割我台湾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严复《天演论》

面对民族危亡,进行救亡图存是每个国人的使命。在学生明确维新人物的政治主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同时引导他们体会在民族危亡之际,国人的进取革新精神。

整合运用史料可以丰富历史课堂教学,让各层次的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看待历史问题,促进学生史料实证思维以及能力的发展。

四、合作探究历史事件,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区别,改变传统历史课堂,让学生以课堂主人公的身份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分析、解释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为导向,以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为切入点,系统剖析、总结本课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同时将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入课堂。借助合作学习的优势作用,无缝衔接“教”与“学”,在无形中激起不同层次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教师可根据合作学习的要求,划分学习小组,从“师夷长技”“维新思想”两大角度出发,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科学设置、分配合作学习任务,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历史课堂的“小主人”。各小组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共同探究、整合、运用教材内容,搜集、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探究、解释历史事件。教师要客观评价各小组学生的历史解释情况,抓住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补充讲解相关的知识点,然后进一步扩大教学范围,和学生共同探讨、解析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助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课堂上的知识点,让历史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提升现阶段各层次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五、开展历史课堂活动,高效培养家国情怀

教师要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培养家国情怀。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笔者以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这首诗导入新课,让学生在集体朗读后,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是什么。接着笔者提出以下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创作背景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领会林则徐深深的爱国情。在本课的小结环节,让学生通过集体朗读《中国梦》,深深感受到当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一场跨越时空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往往伴随着新旧之争;历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改革者莫大的勇气与智慧。回望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最后在课堂小结环节,通过板书留白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填写关键词:天朝梦        (醒),西学东渐。洋务梦        (空),救亡图存。维新梦        (艰),共和路起。中国梦        (圆),民族复兴。这既引导了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再次梳理与整合,也实现了学生的情感升华。

开展历史课堂活动可以避免理论讲解与课程实践二者脱节,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活用历史知识,锻炼探究、实践等能力,提升家国情怀和内在修养。

总而言之,教师要站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有效反思、梳理、总结各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优化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历史课堂更加高效。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落实核心素养理念,确保每位学生能在夯实历史理论基础的同时发展核心素养,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秀华.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8(79):148.

[2]  张宜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7(4):37-38.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史料核心材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可爱的小瓢虫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材料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摇摇鹅
参考答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