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贫困农民精神脱贫

2021-08-17黄斌军

西部学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要:帮助贫困农民精神脱贫,有利于巩固扶贫成果、补齐精神短板、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提供重要保障。精准扶贫政策已经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学习环境、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帮助了民众树立理想信念。然而精神脱贫还是面临诸多问题:农民群体缺乏主动脱贫志气;农民“自我脱贫”能力不足;精神脱贫工作并不持久,在具体实践中遭遇“政绩工程”问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探究贫困农民精神脱贫的路径:(一)增强思维活力,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二)推广“增智富脑”项目,培养贫困农民致富技能,建立科技帮扶专业队伍、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三)建立完善精神脱贫长效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脱贫标准,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制度体系,确保贫困农民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农民;精神脱贫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4-0021-03

在精准扶贫政策深入实施的过程中,许多贫困群众、贫困村本已达到脱贫标准,但在一些贫困地区出现了农民“争困”“扮贫”“赖贫”等现象,给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带来了不少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促使精神脱贫成为了扶贫攻坚重要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相较于物质上的贫困,精神贫困更加可怕,只有攻克这一难题才能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贫困农民精神脱贫的现实意义

在即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年,实现农民精神脱贫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为巩固扶贫成果提供有力保证

脱贫攻坚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何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还要使贫困人口实现精神脱贫。做到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着手,使贫困农民获得强大精神力量,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打赢脱贫攻坚战,使扶贫取得的成果得到巩固。2018年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在未来三年时间内使3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但要想使农村地区恢复活力,还要农民积极转变思想。

(二)为精神脱贫补齐精神短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在精神建设方面依然滞后,使得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促使贫困农民完成精神脱贫,使农民群众树立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精神,能够使精神短板得到补齐,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在农民形成自我“造血”能力的情况下,不仅可以逐步脱除贫困,也能得到精神的丰富,共同推动社会在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各方面取得发展,使民众美好愿望得到满足[1]。

(三)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提供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经常“回头看”,找准问题、对症下药,从精神上帮助贫困户“站起来”且“走得远”[2]。在多种致贫因素中,思想因素最为恶劣。依靠送钱、送粮等“输血”方式扶贫,将使得贫困农民逐渐形成安贫乐道的思想,给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副能量。只有实现精神脱贫,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才能加快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贫困农民精神脱贫取得的成果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持续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我国在决胜脱贫攻坚中取得了良好成果。

(一)改善了贫困地区学习环境

目前,国家已经对9.7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进行了改造,努力推动贫困地区暖气改造、校园硬化、防水修缮等重要项目建设,为师生创造了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建设篮球场和足球场、多功能媒体教室等举措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3]部分农村建设了互助幸福苑、文化广场、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等场所,使民众日常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信心,青海久治县在乡镇所开办“励志超市”,根据群众在环境治理、家风建设、重视教育等各方面的表现给与积分,并通过积分兑换商品形式鼓励民众主动弘扬家庭美德和改善家庭环境[4]。

(三)帮助民众树立理想信念

为坚定贫困地区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信心,政府基层干部在农村村口、文化广场等多处宣传栏上粉刷了“扶贫济困,你我同行”“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等口号,帮助民众展现良好精神风气。以村民传统工艺为核心资源,通过设立文化项目和加大投入专项资金,在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使民众发掘本土文化价值,树立理想信念,坚定本土文化自信。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贫困农民精神脱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积极稳步推行精准扶贫战略的同时,要重视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民群体缺乏主动脱贫志气

从对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走访调查工作开展情况来看,100户贫困户中高达90.4%的群众不愿意主动做出改变,只愿意被动接受扶贫[5]。面对这类群众事不关己的态度,基层干部时常感到无可奈何。很大部分贫困户认为“自古以来农民就是贫困的、脱贫是政府的事情”,农民群众产生这种思想与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长久受挫经历密切相关。贫困文化的盛行,使得贫困农民出现了“一味图便宜”和“有钱使劲花”两种极端观念,在劳动上则是“得坐且坐”,认不清现状,因此不愿意主动脱贫。

(二)农民“自我脱贫”能力不足

贫困地区存在知识与技能严重贫瘠的问题,造成农民缺乏“自我脱贫”的能力。受认知局限性的影响,贫困农民对未知事物有强烈恐惧心态,容易出现犹豫不决等情况。未能掌握现代生产思维和技能,造成农民即便获得扶贫资源后也无法做到善加利用,难以实现資源再造。贫困地区教育落后,使得精神上的贫困由父辈传递给子辈,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多数农民外出打工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精力集中在吃穿用上。在参与脱贫行动过程中,缺乏长远眼光和足够意志力,面对困难容易退缩。

(三)精神脱贫工作不持久

精神脱贫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并非短期可以见效,但在具体实践中同样也遭遇了“政绩工程”问题。一些地方基层在开展精神脱贫工作时,仅仅只为获得显著政绩,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较大成效的地区,采取控制、应付等治理形式,久而久之反而给贫困农民精神脱贫带来了反作用。归根究底,依然是由于基层干部将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缺乏对民众精神发展需求的关注,造成干群关系疏远,难以对农民群体形成有效引导。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贫困农民精神脱贫的路径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苦农民精神风貌。”[6]实现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需要从多方面进行。

(一)增强思维活力,激发内生动力

与扶智相比,扶志尤为重要,积极使贫困地区农民在脫贫攻坚时期树立坚决信心,得到思维活力的充分激发,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才能通过发挥主动创造性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需要加强贫困人口识别,明确扶贫重点,量身定制扶贫方案。为此,可以在贫困地区开展文明评选活动,将农民注意力从“争贫”向“争文明”转移,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在转变农民思维方面,还要加强贫困农民间的沟通,避免因盲目攀比出现争贫行为。例如,陕西铜川地区就建立了“八星励志”和“十星级文明户”的联动机制,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会等及时发现达标不退农户,使隐性争贫行为得到有效制止的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纠正农户思想[7]。另一方面,需要科学组建精神脱贫教育团队,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对政府脱贫政策进行讲解,并列举实例展现脱贫美好,使农民逐步消除疑惑,激发其内心斗志。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钦州市浦北县严格按照党中央、自治区及钦州市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始终围绕“脱贫攻坚中的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问题”,通过派驻第一书记和精准扶贫工作队员,实地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进行深度访谈,收集一手资料,探讨出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通过开展“润心励志——振兴乡村”等演出进村入户、评选金牌课件、百场公益电影等一系列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不断提升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志气,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推广“增智富脑”项目,培养致富技能

使农民获得发展的能力,才能使农民摆脱因想要“自主脱贫”而产生的各种顾虑。因此,还要面向贫困农民推广“增智富脑”项目,使农民在认知得到拓展的同时还能得到技能培养。首先,开设项目应考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地区农作物种植情况,可以组建技术团队教授农民施肥、预防病虫害和操作各种农机设备,通过高效生产减轻劳动压力。在农闲时期,可以组织农民学习高效栽培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不断向农民输出先进知识和经验,拓宽农民眼界激发其生活热情。其次,项目推广还应打消农民各种顾虑,确保农民技能可以顺利转化,如在新技术推广方面,可以建立试验培训基地,为农户提供新技术应用平台,通过实物对比增强农户信心。针对表现积极的农民,可以额外给予奖励,吸引其他农民参与到技术学习和培训活动中。为强化农民脱贫心理,安徽铜陵设立了自立自强基金,通过对群众中脱贫典型进行挖掘和奖励发挥模范作用,并推出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项目,引导群众实现自我发展。此外,为推动农村地区各类产业发展,为地区输送多元人才的同时,使农民发展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还要开设“农民夜校”,使有需求的农民可以在完成农耕后学习文化、技术,为农民尝试转型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为农民致富提供更多途径。

下港镇作为省重点贫困乡镇之一,为响应政策号召,下港镇镇党委、镇政府科学施策,积极配合景区农林局专门选派的驻村科技指导员参与扶真贫、真扶贫攻坚工作,邀请上级林果专家为脱贫攻坚提供科技帮扶和技术指导,提供推广先进的林果管理技术和优良品种。通过建立科技帮扶专业队伍、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搭建起了“扶贫机构+第一书记+林果专家+两委成员+科技带头人+贫困家庭”的脱贫攻坚链条,为贫困人口解疑释惑、信息共享、脱贫增收提供了科技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精神脱贫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考察我国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整体形势、深入分析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基础上,强调“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8]。为保证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工作能够长期有效开展,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脱贫标准,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制度体系。例如,在开展贫困评判工作的同时,不仅仅只从农民人均收入角度,还应考虑贫困群众平均受教年限因素,应将受教未达到10年的农民确立为精神扶贫对象,组织专业人员安排农民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当然,为达到精准扶贫目标,还要深入农村开展田野调查,了解农民需求后再精确制定培训计划,长期开展定向培训活动。在实践工作中,还应减轻农民在脱贫工作中承担的压力,增强农民劳动致富信心。据了解,黑龙江拜泉县在对一个国家级重度贫困村进行扶贫时,就建立了长效反馈机制,由常春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定期入户开展心理需求调查,了解农户生活情况和把握农民精神状况。以社会心理培育为着手点,长期设计和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如打造女性手工微创心理减压工作坊等,使农民通过手工制作致富的同时,得到负面情绪宣泄,形成良好精神面貌[9]。其次需要完善扶贫项目推广体制,在引导农民实现生产创新过程中,还应适当增加补贴以降低农民承担的风险,通过减少农民投资使农民从中受益,使其能更积极投入到生产活动中。此外,针对基层干部脱贫工作开展考核,还应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安排脱贫攻坚组开展区域考察工作,根据农民群体反馈意见使虚报瞒报行为得到严惩。通过强化考核,使腐败、形式主义等问题得到专项整治,能够保证脱贫取得的成果带有可持续性。

结语

努力使贫困农民实现精神脱贫,才能使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得到巩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效保障。结合脱贫实践经验可知,只有使贫困农民脱贫攻坚思维活力得到激发,才能寻求主动发展路径;在政府帮助下实现“增智富脑”,保持精神富足和物质富有联动;在长效机制体制支撑下,能够使贫困农民一一脱贫,最终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为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奠定扎实基础。疫情给决胜脱贫攻坚带来新的挑战,为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加强贫困农民的精神脱贫的领导工作尤其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实现农民精神脱贫,才能培育出适应新时代发展所需的新型农民,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乡村振兴梦,才能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 申建娜.精神扶贫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J].发展,2019(1).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评论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刘金福.“精神脱贫+”模式助推脱贫攻坚见成效[J].青海党的生活,2020(6).

[5] 高琳,吴芳菊,薛俊丽.脱贫攻坚战中精神扶贫的实践与探索——以乡宁县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9(6).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7] 张露露.精准扶贫中农户“争贫”现象解析[J].南都学坛,2019(6).

[8] 蒋和胜,邹涛,李小瑜.积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N].光明日报,2020-09-11.

[9] 付伟,张绍波.浸润式心理服务助力乡村“精神脱贫”[J].中国社会工作,2020(28).

作者简介:黄斌军(1996—),男,汉族,江西吉安人,单位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

(责任编辑:董惠安)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7BKS088)、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编号:16KS0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探讨
长征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源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
坚持绿色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加强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助力小康社会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