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认同意识及角色转换策略研究
2021-08-17冯宝晶
冯宝晶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才兼备、具有一技之长产业工人的使命,这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北京某职业院校为例,基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该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及必要性理解尚需加深,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有待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比较欠缺。学校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学校内不同职能部门要加强统筹联动形成合力,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等提高教师队伍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认同意识;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4-0053-04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状况如何,实施效果怎么样,突出问题在哪里,针对问题应采取哪些改革措施?本文以北京某高职院校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跟踪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及样本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开展于2020年5月至10月之间,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程序以无记名的形式进行,调查了北京某高职院校专业课、通识课及思政课教师113人,共发放调查问卷113份,回收率100%。数据统计分析通过SPSS软件开展,利用描述分析、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对应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重点分析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知和理解、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困境及对策等。
(二)调查样本分析
1.性别构成
本次调研对象中,共有男教师43名,女教师70名,与学校教师的整体性别构成比例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调研结果具有代表性。
2. 从事高职教育年限
本次调研对象中,教学年限在2年以下、2~5年、5~10年、10年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19%、27.43%、15.93%、50.44%,与教师年龄结构相吻合。
3.政治面貌
本次调研对象中,中共党员、民主党派、群众、共青团员的比例分别占76.11%、0.88%、17.7%、5.31%,中共党员所占比例最高。
4.教师类别
在教师类别中,专业课程教师占比最高,为58.41%,通识课程教师次之,占30.09%,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占比最少,占比11.5%。总体情况见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
教师队伍深刻认识“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并自觉自愿地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问卷首先对该校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开展数据调查分析。
调研显示,由“您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如何”一题测量发现,选择“很了解,有过专门研究”和“比较了解,课程中会运用到”的有63人,占比为55.75%。询问被访者“您是否能够区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个概念”,有76位被访者选择“能够准确区分”,占比为67.26%。对课程思政的概念,有108人选择了“一种课程观,与专业课程相整合的思政教育”,占比达95.58%。对课程思政的本质含义,选择“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是把所有育人要素整合起来,是一种综合育人的理念”的分别为84人和70人,占比分别为74.34%和61.95%。关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选择“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同等重要”“思政教育为先、专业教育为本、思政教育辅助专业教育”的分别有95人和62人,占比为84.07%和54.87%。结果显示,多数教师接受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概念,对课程思政的含义及其与传统思政教育区别的理解比较准确,说明近几年课程思政宣传、教育、推广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调查中,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选择“很了解,有过专门研究”的只有9人,占被访者总人数的7.96%,说明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还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尚需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关于能否区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个概念,有10.62%被访者选择“不能够区分”,有22.12%被访者选择了“大概能够理解一点”。可见,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清晰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质。此外,调查中还发现,讲授课程类别的不同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hi=20.606, p=0.002<0.01)。表2显示,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通识课程教师选择“比较了解、课程中会运用到”的比例为72.73%,明显高于平均水平4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择“比较了解、课程中会运用到”的比例为50%,高于平均水平40%。专业课程教师选择“有一定了解,但课程中运用的不多”的比例为62.86%,明显高于平均水平48%。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由于该校思政课及通识基础课教师率先在全校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课教师大多来自理工科大学或是来自于企业的技术工程人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相对不高,对政治问题敏感性不够,对思政育人重要性认识不足,也影响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能力和效果[1]。
(二)对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有了认同感,才更容易付诸行动。本次问卷结合对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认识设置了若干题目,对于“您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态度如何”,有74.34%的被访者选择了“非常支持”,有20.35%的被访者选择了“比较支持”,可见该校绝大多数教师政治觉悟比较高,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持赞同或支持态度。对于“您有兴趣参与课程思政吗”,有49.56%的被访者选择“非常有兴趣”,38.94%的被访者选择“比较有兴趣”,9.73%的被访者选择“没有兴趣或无所谓”,可见该校多数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有兴趣,有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水平的队伍基础。在对“您认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问题的回答中,94.69%的被访者认为“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5.31%的被访者认为“不太重要”或“无所谓”,表明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有着較为清楚的认识,当然这与全员育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你认为专业课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和启发作用”问题回答中,有69.91%的被访者认为“影响很大”,有14.16%的被访者认为“影响一般”,可见,在专业课中增加思政内容对于培养“德才兼备、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发挥比较重要或显著的影响,教师对此还是有很大共识的。在对“您认为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中讲授思政内容是否合适”问题的回答中,被访者认为“非常合适”的占比为34.51%,认为“比较合适”的占45.13%,由此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在专业课中讲授思政内容是不合适的。
绝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但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却出现了偏差,这说明有一些教师的认识还未真正到位,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还存在较大差距。调查中还发现,不同课程类别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态度呈现显著性差异(chi=15.053,p=0.020<0.05)。表3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择“非常支持”的比例为100%,明显高于平均水平(66%),通识课程教师选择“非常支持”的比例81.82%,高于平均水平(66%),专业课程教师选择“比较支持”的比例为40%,高于平均水平(28%)。这说明还有近1/3的专业课教师虽然持支持的态度,但还不够坚决。
(三)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实践情况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推动下,全国各高校掀起了“课程思政”改革浪潮。经过近几年实践,该校课程思政实践情况如何?为此,结合现有文献,笔者设计如下问题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对于“您是否有意识地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有89名被访者(占78.76%)表示已经开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这与之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相一致,有21.24%被访者选择了“否”,这意味着有一小部分教师还处于观望中。在已经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89名被访者中,有35名被访者认为“效果明显”,有56名教师认为“效果一般”,可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开展培训,需要把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热情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在对“您参加课程思政相关会议和培训的情况如何”问题的回答中,46.9%的被访者选择“参加过学院或教研室的课程思政会议或培训”,40.71%的被访者选择“没有参加过相关培训”。对于“你所在单位是否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及相关文件”这一问题,有48.67%被访者表示“没有制定和不是很清楚”。可见该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还没有抓好落实,且实施细则和相关文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课程思政调查结论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调查主要结论
1.对课程思政内涵及必要性理解尚需加深
该校教师整体上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理念有一定了解,并表现出积极的热情,但仍处于一知半解、模糊不清的状态,尚需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思政内涵、实质及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有显著差异,思政课教师理解最为深入,通识课教师次之,专业课教师相对差距比较大,这与职业院校教师比较重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学习、对时事政治关注度不够有一定的关系。这说明教师在理解贯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各门课程协同育人作用方面还存在差距。
2.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有待提高
该校教师整体上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94.69%教师对课程思政改革表示赞同和支持,但也有20.35%的教师认为在专业课中讲授思政内容“不太合适”“不合适”或“不太清楚”,可见,有部分教师课程思政自觉意识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对各类专业课中蕴含的精神价值认识不足,对既传授知识又引领道德的责任使命担当不够。
3.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比较欠缺
该校有78.76%的教师已经投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之中,但近50%的教师认为效果“一般”。有38.05%的教师认为“课程本身难以挖掘思政元素”,有49.56%的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难以找到切入点”,有69.91%的教师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讨或指导”中需要获得帮助,有69.03%的教师提出希望参加“现场观摩优秀示范课”,46.02%的教师有强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学习”的愿望。客观上,不同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思政的实现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观上,一些教师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幻想有一种省时省力、可以照搬照抄的思政资源。总之,该校对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力的培养尚需努力。
(二)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组织领导作用
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鲜明特征就是加强党委的全面领导,这是确保正确政治方向、提高决策水平和增强决策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党委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否则课程思政建设很可能会沦为“走过场”的教改运动。实践证明,凡是课程思政建设比较成功的学校,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学校党委强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书记作为一把手亲自指挥、组织和领导课程思政建设,扎实落实党委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该校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領导小组”“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三个机构。强化党委领导的主体责任还体现为学校党委书记或相关领导在全校大会、教学大会及课程思政推进会上要讲清楚、讲透彻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及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反复宣讲和动员,在全校打造出课程思政改革的浓郁氛围。
2.推动形成各部门协同发力的生动局面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横向需要多部门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纵向需要层层激励,形成共识。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教务处将“要体现课堂育人的理念”“既要专注专业知识,又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在的育人因素”[2]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大纲之中,并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和示范性教学大赛。教务处会同人事处将系部及教师个人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情况与绩效年终考评直接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学校党委组织部把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教师党支部考核指标体系,并会同党委宣传部共同组织召开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各单位、各部门在涉及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各类评优评先表彰中,均将“课程思政”增列为条件性要求[3]。此外,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也是一项教学研究,如何在专业课中挖掘或融入思政的元素,如何把专业课上出“思政味道”,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这就需要学校的科研部门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进行立项,发布校内的课程思政课题,鼓励探索。总之,只有各部门统筹联动,打组合拳,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实践真正落地。
3.切實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
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也是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能力,学校和部门要组织教师参加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调研交流、听课观摩、集体备课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破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学校应通过安排知名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安排教师前往红色教育基地接受教育,提升教师人文素质和家国情怀。
参 考 文 献
[1]李卫东,黄祐,黄金燕.高职建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思政育人机制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9(7):107-110.
[2][3]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Research on Teachers Identity Consciousness and Role Conversion Strateg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aking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Feng Baojing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industrial workers who have both ability and integrity, and possess good skills. It requir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firmly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aking a vocational college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conducting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found that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teachers still need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and necessity. The awar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ability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s relatively lacking. The school party committee must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fferent functional departments in the school must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and linkage to form a joint force,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y of the teaching team through training,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ntification consciousness; role transformation
Author Feng Baoj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