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产品为核心的双融型工作室运行模式研究

2021-08-17李洪岩王鹏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李洪岩 王鹏

摘 要 当前,传媒人才培养因“理念落后、内容滞后、模式陈旧、师资不足”导致传媒人才实践能力不强。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称“新传学院”)转变办学理念,立足于培养符合时代特点和行业要求的“全媒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工作室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传学院以产品生产形式为标准将工作室分为校企合作类、模拟媒体类、教师主导类三种形式,并通过设立了创客联盟专门管理工作室的业务运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招募成员,采用多种考评方式评估与管理成员,保证工作室的开放性与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该工作室模式实现了课程设置与业务类型深度融合、教学过程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教学评价与行业标准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实质性效果。

关键词 工作室模式;产品导向;双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4-0032-0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1]。这既是对传媒人才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提出的根本要求,如何理解领会、准确把握、推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培养观,抓好“培养人”这个根本,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培养更多能够“精准把握热点问题、深入解读党的理论、准确宣传党的主张”的新时代传媒人才是重要任务。媒体技术融合的快速发展,对传媒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结构、思维结构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当前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滞后于传媒行业发展,高校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强化对传媒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称“新传学院”)立足时代特点和行业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实质性效果。

一、以产品为核心的双融型工作室构建的缘起

新传学院有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动画、数字媒体艺术5个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新闻与传播、媒介文化、出版4个硕士点。本硕在校生2000余人。新传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原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部依靠校内实践平台为教学提供支撑,二是外部依靠实践与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在这种体系下,学院的实验与实践体系虽然也积极地与传媒行业形成交集,但交集的内容也仅限于行业教师到校授课指导、学生到实习单位定岗等浅层次互动。从学院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虽然引进了行业的经验,但也仅限于师生认知层面的提高,与在实际业务中积累形成的经验还是有巨大差异。从媒体或传媒公司的角度来看,其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在于品牌的塑造与传播、内容的生产和传播,现有的高校实践体系和媒体或传媒公司的核心业务直接关联度较小,无法达成其关注的主要目标,很难培养出“实战派”的传媒人才,而“传媒行业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其次为实战型人才,理论型的传媒人才基本没有需求市场”[2]。综上,这种体系创新空间小,对师生、媒体或企业的吸引力都很低,很难高效、良性地长期自动运行。因此传媒高校亟需一种创新的实践模式,能够为双方合作提供平台,满足各方深层次需求。

在“双创”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创新性地构建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为上述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和途径[3]。新传学院经过不断积累,已建成22个各具特色的工作室,在运行中不断积累经验、修正体系,逐步形成了以产品为核心的双融型工作室运行模式,即CPM模式。其中,以产品(Product)生产为核心理念构建工作室结构体系,包括传媒产品生产的创意、研发、采编、传播全流程;工作室的运行中,将学院现有传媒产品生产力、傳播力的应用与媒体或传媒公司业务深度融合,将学院潜在传媒产品生产力、传播力的培育与媒体或传媒公司人才需求深度融合。在该模式中,产品是唯一的指挥棒,学院、媒体或传媒公司双方的需求、交流的话语、行动的路径、资源的调配全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二、以产品生产为核心理念构建的工作室体系

(一)以产品生产形式为标准划分工作室体系

新传学院以产品生产形式为标准将工作室分为校企合作类、模拟媒体类、教师主导类三种形式:校企合作类工作室采用企业制模式,企业提供专业设备和指导教师,带任务进校园,学生结合专业学习进度带薪工作,实现按需定制内容生产;教师主导类工作室采用“师徒制”模式,在特定领域实现个性化传媒内容生产,并为其他工作室提供素材;模拟媒体类工作室模仿融合媒体运作模式,以校园融媒体中央厨房为核心,统筹各类媒体平台,实现融合媒体内容生产。

(二)以产品生产流程为标准统合工作室运行

工作室在行政管理上由学院五个本科专业分别负责管理。但是在具体业务运行中,当面对大型项目时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很难充分调动各工作室的生产力以形成合力。因此,新传学院设立了创客联盟,专门管理工作室的业务运行。创客联盟是模拟行业协会性质的学生组织,其核心部门是秘书处,负责创客联盟日常事务,包括业务拓展、资源协调、人力调配、企划宣传等,保障各个工作室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效运作。同时学院组织专业骨干教师组成顾问委员会负责创客联盟的指导和领导。

(三)以产品生产能力为标准管理工作室成员

工作室采用不同的方式招募成员,采用多种考评方式评估与管理成员,保证工作室的开放性与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工作室招募成员分两个阶段:一是在每学年开学时在新生集中宣传工作室体系与成果,组织学生参观,激发其加入工作室的愿望,为工作室成员招募作铺垫。二是正式招募。三类工作室采用不同的方式招募成员:模拟媒体类工作室的成员主要由新闻、广编、出版三个专业的师生组成,所有成员在系统学习采、写、编、评、摄等基础专业课程后,由融媒体中央厨房集中招聘,按照各媒体所需划入媒体类工作室工作;校企合作类工作室模仿企业的招募聘用机制,由企业驻校项目负责人按照工作流程与技能需求,直接挑选岗位所需成员参加项目运营;教师主导类工作室招募形式相对灵活,但是招募成员较少,主要由教师在课程和各项活动中物色。

所有申报参加工作室的学生必须经过考核并试用合格后,才可正式成为工作室成员。考评的标准包括推进项目所必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正式被纳入工作室后,成员必须签订协议,承诺认真遵守工作室各项制度、全方位地参与工作室各项目的运行。工作室会依据每个成员在项目中的贡献,对其进行动态考评,实行末位淘汰,保证工作室能够汇集学院某一领域最为优秀的学生,并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现有传媒产品生产、传播能力的应用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一)传媒产品生产与业务深度融合,打造全线媒体生产工作室群

校企合作类工作室和教师主导类工作室充分与社会合作,将社会项目引进来,紧跟传媒行业前沿主流,提升学生的“实战”经验,与用人单位真正实现“无缝对接”。

工作室的大型项目一般都由校企合作工作室与教师指导工作室协作完成。校企合作类工作室是全线媒体生产中的流水线,直接与传媒企业对接,每个工作室都有长期、固定的企业合作方,运营过程中由合作方提供设备和项目、选拔学生、组织培训,学生在工作室内带薪实习。教师主导类工作室是传媒生产中的组件提供方,可以为项目产品生产提供设计、视频、动画、声音、虚拟仿真、运动捕捉等各种服务。

校企合作类的吉师普奥工作室主要产出游戏动画产品,与腾讯、网易等公司进行合作,参与《三国志》《阴阳师》等手游游戏动画的设计制作,主要进行场景、人物设计的制作。同时教师主导类的数字产品设计工作室提供视觉设计、交互设计以及用户体验设计的解决方案,声音艺术工作室承担配音、录音任务,文创商店为其承担文创周边产品设计、制作任务。

(二)传媒传播能力与业务深度融合,打造全媒体传播工作室群

模拟媒体类工作室在整合校园媒体基础上,利用各种资源充分与主流媒体、社会化媒体互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媒体实战环境,同时完成了对工作室和生产产品的全媒体传播。

模拟媒体类工作室的核心是融媒体中央厨房,中央厨房把吉师传媒电视台、新媒体直播工作室、传媒时代工作室、编印工作室四个校园媒体有机整合起来,构造了“四个中心”“五个发布端”的立体工作室传播体系[4]。四个中心包括指挥中心、策划采访中心、编辑制作中心、数据监控中心,负责整体协调指挥。五个发布端指两微一网、一报一台,包括官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学院网站、传媒时代报纸和校园电视台,形成立体化报道矩阵[5]。模拟媒体工作室在发布工作室生产内容的基础上,与主流媒体、社交媒体深层次互动。各模拟媒体类工作室都有核心人员,即吉林省大学生记者团成员,长期为城市晚报、Zaker吉林、彩练新闻等主流媒体提供稿件,参加各主流媒体的重要采访活动。同时两微一网與吉林省各个社交媒体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

2016年9月,校园模拟媒体系列工作室对吉林师范大学新生入学首次以媒体矩阵进行大型直播式报道,模拟媒体系列工作室全员参与。融媒体中央厨房负责整体策划与流程指挥,传媒时代报纸策划整版新生入学报道,电视台负责现场视频采集并制作系列专题片,两微一网负责采访并发布各类报道信息,官微小编全天在线解答新生问题。迎新当天,吉林师范大学和吉师传媒融媒体新闻厨房发起微博话题“2016吉师迎新”,对四平、长春两个校区迎新状况实时图文直播,话题阅读量当天突破50万。

四、潜在传媒产品生产力、传播力的培育与人才需求深度融合

(一)课程设置与业务类型深度融合,真活真做

课程设置与业务类型深度融合,工作室课程就是媒体或公司真实的项目,课程的任务是完成项目并交付给媒体和公司。课程类型具体包括校企联合创作、专业主题创作、竞赛主题创作3类。校企联合创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真实参与的企业生产活动。学生在参与任务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模拟到实战的转换,更为重要的是被引入到行业中,浸入式地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模式,有效弥补了单一校内学习脱离行业情景的局限性[6]。专业主题创作课程以核心技能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这些核心技能是完成大型任务的基础,完成这些任务不能依赖孤立的知识点,也不能依靠不变的操作技能,是以产品生产为导向对核心知识、核心技能的聚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自主设计和创新,提升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竞赛主题创作是以比赛命题作为参照对象设计教学内容。构建真实学习情境,提出真实问题,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比赛项目中。以具体项目驱动学习,以比赛的标准考评设计、生产的全过程。参赛的过程既是实践学习的过程,也是锻炼团队合作、内容传播能力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真人真教

教学过程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行业专家骨干与工作室专职教师担任导师全程指导。在教的层面采用“师徒制”形式。学院聘请具有业界经验的教师和企业教师全程进行工作室项目指导,为专业师生与企业搭建桥梁,整合学生实践知识体系。同时,学院挖掘内部教师力量,由具有某领域特长的教师挑选有培养潜质的学生,进行长期规划、设计、指导。学的层面采用行动与学习结合的形式。以实践难题、工作室团队、团队负责人、指导教师、过程等为要素,通过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分享知识与经验,以解决难题。

(三)教学评价与行业标准深度融合,真评真用

教学评价与行业标准深度融合,引入行业标准,由行业专家现场评价,重点考核结果,兼顾立德树人、专业价值观的建构,优秀作品直接采用[7]。首先将课程标准作为甲方,将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学生既是制作人又是发行人,从方案审查到具体实施,从项目制作到作品推广,每个流程均按照行业标准严格执行。最终通过线上播出作品作为成绩考核及成果展示,作品的点击量、点赞次数作为评价成绩的参考依据。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全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即时评价,为立德树人、专业价值观的建构建立了通道,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新传学院CPM工作室模式实施“战略融合、理实融合、力量融合、专业融合、在地融合”,从供给侧发力,重点培养大学生核心知识、技能、思维,实现了教育、教学、实践和实战的高效衔接,实现了学校、企业、政府、地方的互融互通,为提高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思维、新载体、新平台和新路径。

參 考 文 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

[2]邱源子.工作室模式的新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新闻知识,2015(4):89-90.

[3]夏维波.基于OBE的新闻传播专业深度教学框架[J].青年记者,2019(5):62-64.

[4]夏维波.课媒融合式高校全媒体“中央厨房”建设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2-23.

[5]陈莹.高校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理念、路径和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32-33.

[6]张亮.全媒体视角下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策略[J].新闻传播,2018(6):21-23+25.

[7]赵雅文,张语,冯湛,等.我国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与模式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新闻大学,2013(12):139-149.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ode of Dual-integration Studio with Product as the Core

——Taking the Practice of CMP Studio of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Hongyan, Wang Peng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raining of media talents is not strong in practice due to“backward concepts, lagging content, outdated modes, and insufficient teachers”.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as changed the concept of running a school, based on the goal of cultivating“all-media and compound”talents that me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industry requirements,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appropriat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n which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studio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uses the production form of product as the standard to divide the studio into three form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alog media, and teacher-led. It has established a maker alliance to manage the business operation of the studio. It adopts different methods to recruit members, and use a variety of evaluation methods to evaluate and manage members to ensure the openness of the studio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capacity. The studio mode has realize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s and business typ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business processes, an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industry standards, and achieved substantial results in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studio mode; product orientation; dual-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Author  Li Hongy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Mathematics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Wang Pe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