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启示与实践
2021-08-17李承杰宋立文
李承杰 宋立文
[摘 要] 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学业、人际、心理方面的不适应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其意义在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工作不再仅仅针对“问题学生”,而是通过挖掘与引导学生群体与个体潜在的正面的能量来达到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的目的。通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当前大学新生适应的不良症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策略,积极营造大学新生适应的教育生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阳光心理。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新生;适应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辅导策略研究”(ER2020B053)
[作者简介] 李承杰(1970—),男,北京人,管理學硕士,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党委副书记,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宋立文(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法学硕士,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新生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4-0173-04 [收稿日期] 2021-03-09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启示
21世纪以来,对如何挖掘人的各种潜在品质和美德,成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专业性、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以及一般性的学术期刊都有刊登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文章,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仔细梳理学界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的学术观点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在主观水平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在个体成长水平上,研究个体积极的人格特征;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积极的组织或者社会支持系统。[1]具体来讲,提升积极的情绪体验就是要围绕提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心,帮助人们乐观地对待过去,积极地感受现在,充满期待地迎接未来;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就是要发掘和培育个体身上潜在积极的人格品质:爱的能力、感恩意识、对美的感知、勇气、谦逊、毅力、宽容等,帮助个体培育乐观心态,增进个体幸福感和力量感;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就是倡导建立积极的社会大环境,主张通过有责任感和效能感的社会环境来影响和感染个体,激发起内在美德,使之成为有责任担当、宽容友善、谦逊利他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
积极心理视角下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首先突出以生为本的人文关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各种成长困惑,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今后人生道路上需要具备的心理品质,为其一生幸福奠基。提升多数大学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对心理问题进行积极预防,正是积极心理学在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对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幸福意义重大。
二、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新生校园生活不适应的表现
1.生活不适应。如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中学时期集中精力备考,生活上的琐事大都是父母代办。原来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独立地安排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项,很多学生都缺乏“理财”能力,每月父母拨付的生活费不会合理安排,经常出现月初大手大脚,月末捉襟见肘的尴尬。不同地区学生还需要在气候差异、饮食习惯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进行调整适应。诸多变化都让大学新生感到生活上的不适应。
2.学习不适应。学习上的不适应是大学新生中最常见也是不太容易解决的适应障碍。因为和中学时期相比,大学在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授课风格等方面变化较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欠缺,加之身边没有家长和教师的时时督促,新生很容易出现逃课、学习效率低下、厌学、考前焦虑等一系列问题。部分专业基础薄弱或者对本专业不喜欢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其他心理问题。
3.人际关系不适应。进入大学,在保持已有的人际关系的同时发展新的人际关系是每一个大学新生都需要面临的社交挑战。大学中的异性关系、宿舍关系、师生关系都比之前更加复杂,在新的人际交往圈中,他们会出现各种矛盾心理,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以及性格内向的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会更加突出,从而导致自闭、自卑等不良心理。
4.心理不适应。对大学新生来说,心理上的不适应主要体现为社会角色转变的不适应。新的社会角色要求学生在新的环境中认同并表现出与之相应的交往模式和行为方式。从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中学生到成为真正的成年人,这种角色转变是大学新生需要面对的第一挑战。在实际的适应过程中,新生往往出现心理上的高期待和行动上的不尽人意的强烈反差。这一问题在适应教育中理应得到高度重视。
(二)大学新生适应困难的原因分析
1.心理落差大。新生中学时期普遍奋力准备高考,无暇了解大学生活;部分教师的错误激励,认为“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对大学的期望过度理想化,对大学期间的高强度学习压力准备不足;在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大学校园,高校多元的评价机制会对以往只重成绩的学生产生自我评价的冲击,从而导致心理上出现极大的反差,使得新生无所适从,容易出现失落和自卑。
2.缺乏目标和自控力。升入大学之前,新生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考一所心仪的大学,但是真正升入大学后,当一切尘埃落定,原有目标已达成,但新的目标还未建立,便使得部分学生陷入了茫然和困惑。加之大学管理上的自由宽松,大学新生开始从之前的“被管理者”向“自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之前在父母高压和督促下压抑许久的学生,难免会有想要松口气的想法,逃课、沉迷游戏和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部分学生由于中学时期学习任务重,希望在大学中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或者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精力,过多地投身到各种学生活动之中,忘记了学生“学习第一”的本分,导致学业亮起“红灯”,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