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研究评述

2021-08-17孙梦郎朗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4期
关键词:社团建设育人功能管理机制

孙梦 郎朗

[摘 要]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是保障社团健康发展、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学者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规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及社团管理机制的改进对策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学者重点探讨了尊重社团自主性与发挥管理能动性相结合规律,以及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系统性规律;指出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中的突出问题包括政治建设较为薄弱、管理主体履职的越位、管理主体履职的缺位等;提出了多措并举加强社团政治建设,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的岗位职责与结构关系,强化管理主体的服务意识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育人功能;社团建设

[作者简介] 孙 梦(1989—),男,山东潍坊人,教育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事务部主任,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郎 朗(1999—),女,黑龙江大庆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8级艺术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高校社团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4-0029-04   [收稿日期] 2021-02-18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即围绕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目标协同运作的各管理主体的权责设置、结构关系与运行方式,是保障社团健康繁荣发展、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随着《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教党〔2020〕13号,以下简称“《办法》”)的实施,社团管理研究与实践进入了新阶段。梳理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研究成果,对政策文本、研究成果与管理实践进行互动性审视,指出未来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研究的新方向、新课题,对于充分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规律研究

(一)尊重社团自主性与发挥管理能动性相结合

学者的研究体现出了“尊重社团自主性”与“发挥管理能动性”两种视角的互动与融合。前者主张保护自下而上的自发秩序,以高校学生社团和学生的“自主性”为出发点展开论述;后者主张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秩序,以社团作为高校育人平台为出发点展开论述。前者关心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后者试图解决社团管理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前者希望将对社团的管理与干预降到最低限度;后者主张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社团健康发展。

充分激发学生和社团的自主性是社团发挥育人功能的前提。学者指出,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得以实现正是因为学生社团的“非强制性”[1]。社团管理工作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自愿出发[2]。有学者将“学生参与理论”引入社团研究,认为学生在社团中付出的体力和情感越多,学生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3]。

同时,学者也看到了社团自发运行带来的问题。学者指出了社团发展中出现的官僚化、形式化、功利化,以及活动层次低下、监管指导不足、组织松散等问题[4],更有学者指出了社团组织可能成为学生运动、甚至社会运动的组织基础[5],成为传播西方思想意识的高危区[6]。这些现实风险的存在势必要求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将政治建设放在社团建设的突出位置。

有学者认为,两种视角的互动本质上是不同社团管理主体诉求的博弈。高校共青团组织需要通过强调社团的育人价值,争取来自上级党委的政治信任和政治空间。而国家和高校党委则对社团的负面影响和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抱有警惕,认为即便社团具有育人价值,但若威胁到高校稳定就“得不偿失”。[5]两种视角互动的结果必然是为大学生社团设置制度性的发展框架,既要保证社团发展的政治方向,又要发挥社团的自主性。既要划清红线,又要强化对社团健康发展的支持。在社团管理实践中,如何处理好社团的自主性、自发性与社团管理规范性、引领性的关系,协调好社团参与者对自主性的追求和社团管理者对政治建设的要求,避免社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是学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系统性规律

社团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实践。影响社团管理育人效果的变量十分丰富,社团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主体众多,社团管理过程是以高度系统性的管理实践来作用于高度复杂化的社团发展实践。学者习惯于将社团管理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进行讨论,这为研究提供了方便,但也造成了对管理机制中不同要素、主体之间结构关系、运行方式、互动过程的忽视,将社团管理的复杂实践割裂化、碎片化,以至于只能提供分散的素材,无法形成系统的思路与方向,对复杂的社团管理实践回应度不高。应采用复杂性思维、系统性思维、非线性思维开展研究[7]。社团管理机制研究既需要分类分析,厘清其中各部分的作用机制,也需要系统分析,阐明各主体、侧面的互动机制。

有学者尝试建立系统性的社团评价指标体系。李朝阳编写的《高校学生社团教育功能问卷》从平台载体、人际体验、愉悦身心、自我提升、职业发展5个功能测评社团教育功能实现情况[8]。杨帆等在建立团队合作、职能分工、发展前景、影响力4维度社团评价模型[3]的基础上,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社团参与度问卷》等工具进行了规范的定量研究[9]。然而,定量研究不得不在对社团进行抽象化、指标化的建模过程中,忽视实践中主体与制度、不同主体之间互动的丰富细节,且缺少了來自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资料的补充,导致了学者对测量结果的解释显得武断、机械,难以令人信服。学者宜采用动态论而非机械论的世界观,使用概率论而非决定论的思维方法审视学生社团,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将丰富的社团管理实践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实践反馈中不断完善社团的评价研究。

二、社团管理机制的关键问题研究

(一)政治建设较为薄弱

政治建设是社团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社团的政治建设既是社团及其管理机构争取各级党委政治信任,从而争取自身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亦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应党中央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关切的必然选择。各类政策文件中均强调了社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近年来学者越来越关注高校学生社团政治建设,《办法》的实施更是标志着教育管理部门将社团政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猜你喜欢

社团建设育人功能管理机制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综合素质社团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职计算机专业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高职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