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人的隐忧与应对

2021-08-16黄瑜文王亿本

新闻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存困境

黄瑜文 王亿本

【内容提要】智能传播以其时效性、数据化、智能化的优势挤压传统新闻人的生存空间,使得传统新闻人面临生存困境,同时也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引发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探索和思考。本文重点分析智能传播时代传统新闻人才面临的隐忧,为传统新闻人才转型以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智能传播  新闻人才  生存困境  突破建议

2009年,世界上第一个进行新闻稿件写作的智能软件starsMonkey,撰写了关于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季后赛的报道,这是世界上第一篇由机器人撰写的新闻稿件①。而后,2011年《洛杉矶时报》推出了专门报道地震情况的机器人quakebot,2015年美联社开始使用机器人Wordsmith生产财经新闻;而国内,随着智能技术的成熟发展,机器人写稿也被多家媒体广泛应用于日常的新闻报道中。腾讯的Dream 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以及今日头条“张小明”都是媒体应用机器人写稿的典型代表。机器人写稿引发传统新闻人的担忧,传统新闻人的功能替代风险及功能再定位的探索成为关注热点。

一、智媒时代传统新闻人面临功能替代的隐忧

随着新闻传播领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传播成为新闻传播生产的新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孟威对智能传播的定义是:智能传播是建立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聯网、机器人技术等技术发展和突破的基础上,以机器定为节点,以物联网数据流替代人力、技术、传统生产要素,以智能技术决定内容生产、传播、营销和集成为决策方向的新的传播方式。②这种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为新闻传播实践带来诸多机遇,同时也给新闻传播领域的从业者带来诸多挑战。

首先,机器人写稿超越传统新闻人的新闻生产效率。新闻内容生产一直都是由记者亲自完成,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开始代替记者处理数据搜集、资料整合以及数据新闻撰写工作。与传统媒体人相比,机器人具有写稿速度快、准确性高、智能化定制等优势。机器人通过大数据手段对网络上分散、繁琐的信息进行抓取,可以瞬间完成海量阅读、分析,并且机器人还能够利用大数据平台,计算互联网活跃点击量数据,在瞬间筛选出下一个热点新闻,然后通过后台算法快速合成新闻③,极大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此外,机器人可以超越人的生理限制,进行全天候的新闻写作和报道。机器人写稿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数量和效率,抢占了传统新闻从业者的饭碗,使得传统新闻从业人才面临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

其次,算法技术解构传统新闻人“把关”的角色。随着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多元传播渠道和多样化传播手段的出现带来信息爆炸性增长,信息爆炸不断衍生出新的媒介形态,传统新闻人才作为专门的内容搜集者已跟不上信息爆炸式发展的步伐,信息增长和信息搜集的不匹配使得传统新闻从业者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劣势地位。原本由传统新闻从业者独掌新闻内容“生杀大权”的形势开始转变,机器人代替人工编辑进入新闻内容把关环节。此外,算法、大数据技术根据用户个人喜好进行私人定制新闻内容,将新闻内容进行筛选后精准推送到受众的手中,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第三,个性化推送以“千人千面”超越传统新闻人的“千人一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信息接收方式,加快了新闻信息的流通速度,新闻信息传播开始向智能化、数据化发展。原先单一的传播途径造成受众可选择接收信息的范围狭小,信息来源单一,信息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相关内容的创新性,一个信息源对应多个受众,呈现“千人一面”现象;而随着智能传播技术的广泛运用,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个性化定制服务打破了单一的信息传播壁垒,传递出多元文化信息,多重信息源对应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传播呈现“千人千面”。个性化定制带来“千人千面”现象,它在精准推送的同时也将受众禁锢在单一信息类别的信息茧房当中,窄化了信息内容。此外,个性化推送新闻影响了传统新闻人进行新闻报道的客观立场,个性化定制新闻的出现只把受众喜欢的、观点相似的新闻推送给受众,受众长期接受此类观点的熏染,极易造成受众对新闻内容观点的单一化。

二、智媒时代传统新闻人才需要夯实独特优势

虽然机器人写稿已被国内多家媒体平台广泛应用到新闻生产流程中,但是与传统的人工写作相比,机器人写稿还存在几个明显问题:即机器人生产出的新闻作品缺乏报道的深度、评论的角度、内容的温度和文字的鲜活度。而这些正是新闻记者可以夯实优势的领域。因此,传统新闻人才要在与机器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以新闻的“四度”超越智能传播优势。

第一,新闻记者需要创新写作的角度优势。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机器人尚未具备和人一样的独立思考能力,它还停留在根据程序员设定的电脑程序组织稿件的阶段,因此,机器人很难对复杂的内容进行归因、举证,写作的稿件带有明显的模式化痕迹。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机器人目前所进行的快速写作都是基于数据库、模式化和结构化的数据整合以及程序员所设定的对新闻内容进行内容和语言的分析和判断④,而不是机器人本身的想法。在进行新闻报道写作时,机器人只是从程序员设定好的角度出发生硬地进行新闻报道,缺乏新颖的评论角度和报道的创新性。比如在里约奥运会期间,今日头条“张小明”对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小组赛的报道就是生硬的倒金字塔式结构,先将比赛结果告知观众,再分析比赛过程。机器人在进行此类新闻报道时,都是由程序员设定一套基本的写作模板,然后机器人根据不同的报道类型,将新闻的六要素套入模板当中,这种写作模式缩短了新闻生产的过程,但是也存在角度单一等问题。所以到目前为止,机器人写作还只是多用于财经新闻、灾难新闻、体育新闻这类结构单一、数据庞杂的数据新闻报道中,而较少出现在新闻评论中。因此,记者应当以此为突破点,拓展新闻报道领域和写作类型,发掘新颖的切入角度,以故事化的手法优化文章内容,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

第二,新闻记者需要突出写作鲜活度优势。作为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新闻记者,他们在进行新闻报道写作时往往能够根据采访场景的变化、新闻内容的差异以及采访对象身份的不同适时变化提问语气,转变提问方式,在写作新闻稿件时使用多样化的表达手法阐述新闻内容。此外,传统新闻人才大多接受过系统的新闻专业训练,在对字、词、句的提炼和运用上有着相较于机器人更为丰富的经验,在写稿时,传统新闻人才能够运用多种修辞、句式以及各种表现手法来说明新闻内容,在进行消息稿写作时,记者并不局限于生硬的倒金字塔式结构,还会运用华尔街日报体等结构,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机器人不同,它依靠的还是算法和大数据抓取等智能技术,在写作新闻时,从现有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精准抓取、快速加工就可以将这些数据快速整合成一篇新闻报道。因此,机器人写作出的新闻稿件大多是千篇一律的扁平化新闻,缺乏亮点和创新点,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新闻报道的鲜活度上与人类相差甚远。例如,今日头条写作机器人“张小明”在对里约奥运会赛事进行相关报道时,多次使用“高潮不断”“精彩纷呈”“成就冠军荣耀”等词组,并且它写作的每篇体育新闻的报道结构都类似,都是先将比赛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做总体说明,然后再大致说明赛况,最后说明比赛结果、比分情况等。这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带有明显的模式化痕迹,难以让人眼前一亮⑤。与人类相比,机器人缺乏的不是写作的能力而是讲故事的能力,机器人无法根据新闻事实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新闻娓娓道来,只能利用数据算法合成生硬的新闻报道。所以,记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新闻写作时,灵活运用句式修辞,专注打磨文章内容,使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第三,新闻记者需要夯实写作温度优势。虽然新闻报道强调客观、真实,但是新闻记者作为有着独立思想和七情六欲的个体,难免在新闻报道时会带入自身的感情色彩,这也是机器人与人工写作的一个重要区别。在灾难、战争、犯罪等相对沉重的新闻报道题材中,记者作为事实的记录者和传递者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自身的感情,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但也正是记者的感情注入使得新闻具有了“人情味”,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富有“人情味”的新闻不是过分煽情,而是记者在确保新闻真实的前提下,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感受。在此次的抗疫报道中,记者们就以一篇篇生动的故事性报道打动了全国人民,引发全国人民的共鸣。比如,人民网刊发的报道《武汉日记:白大褂下的软肋》中,记者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武汉一线抗疫医生饶歆拄着双拐抗疫的故事,记者以细腻温情的笔触展现了一线医护人员的担当和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情怀。报道中流露出来的都是记者的真情实感,毫无半点煽情,正是记者在报道中呈现的人文关怀为全国人民树立起了共克时艰的情感纽带,坚定了全国人民抗疫必胜的决心。機器人与人类不同,它只是一个冰冷的机器,不懂人类的感情,缺乏喜怒哀乐,在面对灾难新闻时只是生硬的记录事实而无法与采访对象共情,所以其生产出来的新闻内容大多都只是简单冰冷的文字堆砌,而缺乏内容的温度以及必要的人文关怀,难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文精神,讲“好”故事是未来传统新闻人才应当着重专注的一点。

最后,新闻记者需要凸显写作深度优势。机器人虽然已经广泛运用到新闻生产领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新闻稿件写作时,机器人写作还停留在最基本的“是什么”的阶段,难以对问题进行归因,也就很难解决新闻报道中“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此外,复杂的传播环境带来快销式新闻,真正具有深度和理性的新闻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为迎合大众需求而产生的机器人定制新闻,机器人在程序设定好的固定模板下进行写作,产出的新闻作品缺少文字的深度。比如,机器人在对九寨沟地震情况进行报道时,只是简单地说明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并配有地震参数图和地形图,却未能对地震产生的原因及后续情况进行说明。与机器人相比,记者的优势十分明显,那就是记者能够在新闻报道中根据新闻体裁的不同,承担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深入挖掘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发现新闻背后的故事,对新闻进行追根溯源,将新闻立体地展示给读者。对待社会事件,记者有着自己的想法,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思考,将新闻事实准确呈现给读者。因此,在新技术浪潮下,传统新闻人才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使命与责任,坚持内容为王,充分挖掘新闻报道的深度⑥,还原新闻真相,做出立意深刻、文字鲜活、角度新颖的新闻作品。

三、结语

智能传播时代带来的深刻变革颠覆了以往新闻传播模式,给传统新闻从业者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传统新闻人才也该重新反思自身在智媒时代的独特价值,扬长避短。本文认为,面对机器人写作的强大优势,新闻记者仍然具有写作的深度、评论的角度、故事的温度、以及文笔的鲜活度等优势。新闻记者要坚守这四个方面的优势,并探索人机合作、优势互补的模式,以更有效地满足受众多样化信息传播需求。

注释:

①周扬.“入职”一年,机器人写稿前景如何[N].光明日报,2016-09-24(06).

②网络传播杂志.智能传播引发的3大问题不可忽视|“网络传播沙龙”干货 [EB/OL].(2018-09-10)https://www.sohu.com/a/253059689_181884.

③耿磊.机器人写稿的现状与前景[J].新闻战线,2018(01):43-46.

④王江涛.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局限与不足——基于腾讯财经写作机器人Dream writer作品的分析[J].传媒观察,2016(07):12-14.

⑤赵禹桥.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及前景展望——以今日头条新闻机器人张小明(xiaomingbot)为例[EB/OL].(2017-01-11)media.people.com.cn/n1/2017/0111/c409691-29014245.html.

⑥张林贺.机器人写作新样态中记者的应对策略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9(03):29-33.

作者简介:黄瑜文,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亿本,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编辑:白  洁

猜你喜欢

生存困境
论张爱玲的《金锁记》中女性的生存关系及其困境
云梦皮影戏的生存困境和传承创新
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
论被拐卖女性的生存困境
论新写实小说中普通人物的生存困境
乡村生存悲剧的伦理审视
当代中国式男女生存困境的深刻揭示
买卖婚姻中“挥刀女性”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