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1-08-16刘帆段绪坤
刘帆 段绪坤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内部控制的内涵及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结合内部控制要素进行分析,指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并据此给予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对策建议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在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过程中,为了保障经营目标能够有效实施,保障企业的财务信息足够可信可靠,保障企业资金安全性,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在企业内部进行的规范化活动统称。现阶段,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备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使得企业管理者现代化水平得到整体的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的前提。然而,在目前的上市公司经营中内部控制情况依然存在各种问题,由此就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特别关注内部控制的效果。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内涵及意义
1.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的全体成员包括董事会、高管阶层和基层职工在内,为了达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依据一系列行业准则和法律法规所实施管理的组织行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
(1)内部控制是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它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组织结构、风险防控、发展战略、业务运营等。它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系统,需要根据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经营特点和业务模式不断调整,从而达到最佳状态。
(2)内部控制具有主观性。它的主观性体现在内控体系的制定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层或普通员工的影响,高层在参与内控制度的制定时趋向于有利于自己的一方;一般员工无法理解内控的真正意义,对于控制活动往往执行不到位。
(3)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企业的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合规目标,内部控制可以从不同的要素、不同的层面帮助其目标的完成。
2.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
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存在四个作用:
(1)确保国家政策、方针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得到正确实施执行;(2)保障企业财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完整安全;(3)保证企业经营管理信息以及会计资料的可靠性;(4)保障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营方针。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获得成功,提高经营效率的关键因素。健全的内控制度不但能够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要素结构
COSO委员会于《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报告中提出:“内部控制是指依靠董事会、各管理层以及其他职员共同执行的一个组织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确保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法律、提高生产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保障财务信息的正确可靠这三大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基于上述的三个目标,COSO委员会综合了各方面内部控制的要求,使内部控制包含了五个相关要素,同时与其它的管理流程整合在一起。
上图基于COSO《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其具体含义是企业为了达成目标,各层次各部门应当依据五大要素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工作。
1.控制环境。
环境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要素,企业的长远发展与业绩增长受到控制环境的稳定性影响。良好的内控环境有利于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它是内控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内部控制政策、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各方面。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作为关键要素,是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往往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如何规避风险是管理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要想规避风险,就必须先对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度量风险的水平和影响程度。不论是一线的业务部门,还是行政管理部门,它们的日常活动都离不开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可以说是贯穿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方面。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作为核心要素,是企业内控管理的关键环节。它使内部控制不再停留于制度层面,真正从操作层面解决了企业内控存在的各种问题。它将企业内控的相关规定细化为各种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大到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方向,小到企业的后勤保障、员工福利,都受到控制活动的影响。
4.信息与沟通。
信息和沟通作为前提要素,它是连接内控各个环节的重要纽带,为整个企业的内外部沟通传递信息。对于各类业务活动与支持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必须注意保密,還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沟通是指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在企业内部上下、左右得到纵向和横向的及时充分的交流、传递和交换。沟通不仅是指企业内部成员、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还包括和企业的客户、投资者和竞争对手的交流。沟通可以减少企业内控在各个环节的障碍,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内控机制顺利运行的润滑剂。
5.监督。
监督作为保证要素,是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质量的过程,即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合理性、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它包括持续性监控和个别评估。监督为整个内控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它是企业内控活动顺利实施的外部动力。持续性监控活动是指经营管理部门对营业过程中的例行监督,包括管理层对企业各类活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实时监控和风险管理人员的独立评价;个别评估是指内部稽核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再监督与再评价的活动,即事后直接针对内部控制体系的适当性、有效性、合规性和充分性进行综合的总结。
四、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差。
大体上来讲,可以将企业较差的内部控制环境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管理中没有得到有效关注,公司的内部控制不能够通过文件的方式得到强制执行,也归因于公司管理流于形式,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了内部控制工作得不到有效实施;(2)在上市公司管理中未专门设立内部控制部门机构,公司的各个部门以及岗位互相制约,独自为政,同时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交流,未进行相互协调;(3)上市公司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合理的管控制度以及对员工的激励机制;(4)各项规章制度在上市公司中没有得到完善,员工和管理层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没有充足的认知,导致各部门、岗位开展工作很困难;(5)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够明确,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最大化,部分上市公司仅关注短期的收益,导致公司的企业文化得不到充分体现。
2.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缺失。
健全的制度有效保障了国家或企业的良好发展,在制度的限定以及支持下可以使许多问题变得清楚透彻。大量的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上依然存在未对其进行详细统一的规范,比如在追究经济责任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具体到个人,当问题逐渐发生时,所涉及的人员常常为了保全自己而相互推诿经济责任,这样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和鞭策时造成了障碍。
3.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不足。
政府在制定内部控制的规范政策时,不仅仅考虑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标准,同时也对现代化的企业规范管理提出具体要求。许多企业为了获取上市的资格,尽量满足政府所制定的各条标准,导致在实施内部控制工作时出现敷衍等问题,对于所处理的工作流于表面,形式上能够达到过关标准,实际上内部控制工作存在不当之处,难以达到政府所要求的标准,更不能谈及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工作时发挥的有效性,这样违背了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的原则,丧失了建立内部控制的初衷。
4.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在对于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问题处理上依然存在不足,可能是对于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亦或是对于风险防范保持应有的重视,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在处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问题上不得心应手,不能对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从而导致企业在融资、投资过程中处处碰壁,承受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随时面临着很多风险,稍有不慎将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威胁,如果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就可能使企业缺少支撑,从而导致在获取信息上出现偏差或者直接误判形势。
5.内控与企业战略相分离。
上市公司的内控工作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内部职能部门、管理层、监事会一同实施的重要组织活动,其目的在于达成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多的企业在设计、建立自身的内控制度时,仅实施孤立、单一的内部控制,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忽视了企业内控制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要能够有效的促进和发展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忽视了若要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保障企业的内控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6.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在企业进行内控体系建立工作时,缺乏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内部信息传达的不及时、不通畅,往往会造成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决策发生失误。发生内部信息泄露的事件,没有及时问责。一些企业没有防范信息安全风险,也不重视培养相关的人才培训,这些问题限制了信息化管理水平,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无法得到准确、及时的获得,尤其是部分企业内部权力过于集中,会计数据信息被任意篡改,应当上报的情况没有上报,應当披露信息的没有披露,产生了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管理混乱的局面,对内部控制的效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五、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1.将企业战略目标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
上司公司的管理层应当及时行使指导及管理职能,同时评定经管层和内部控制部门各自负担的责任,确保在公司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建议公司将内控制度同公司的战略经营互相整合、调整,使得内部控制体系更全面系统,在规划、制定、执行、评价阶段做到相互统一,以及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公开化与公司的战略发展相结合。严格监督管理公司经营活动中的有关流程,建立、明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内部控制的各机构单位在公司经营计划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保证公司发展战略能得到有效实施。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为了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企业内部,不仅应当依据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需求,整合生产过程中的各领域和环节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同时必须将控制活动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如此以来才能实现公司的内部控制全覆盖、将企业内部控制发挥到极致从而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在章程制度上全面考量,反复试验实施,从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情况作为出发点,规划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且必须明确各机构单位的权力、责任范畴。还要根据公司发展中的内部环境、外部市场变化,对公司已有的内控制度实施准确的修正、及时的调整,使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合理性、完备性得到充分保障,形成一个完善的内控体系。
3.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
第一,必须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为了有效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内部审计监察机构的工作要具有独立性。只有具备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够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第二,保障财务部门的监察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的财务部门是内部控制活动的关键一环,主要负责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必须得具备过硬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这样才能够及时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财务部在整个企业管理的范围中占据中心位置,为保障内部控制的客观性,财务人员应当保证自身的公正、独立、客观,了解公司产品的市场状况,对公司生产流程有全面的掌握,对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的进行职业判断。第三,必须引入外部审计监督机制来对内部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基于内部控制来看,外部审计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不受管理层外在压力的威胁,能够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履职能力进行客观地评价。
4.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第一,企业应当建立关于内部控制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要想获取的信息资源之间能够有效传递、充分共享,就必须要求信息管理制度规范化,以确保管理层、治理层以及企业内部的其他机构能够充分分享有效的信息,从根源上就保证了信息的有用性、真实性、可靠性,并且消除了人为造成的信息虚假问题;第二,企业应当依据企业的信息系统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统筹设计项目计划方案,配备专业人才,明确责任分工,保障项目经费合理支配。第三,企业需要建立内控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能够增加企业对外的公开程度,同时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公信度,也可以由此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5.健全监督评价体系。
第一,董事会应当遵循有关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企业特色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逐渐完善和明确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依法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流程。第二,明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经济责任主体,构建内控评价的策略、原则以及内容。第三,适当扩展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所涉及的范围,多方面、多环节均得涉猎,不能仅就单一环节进行指标分析评价,从而忽略重要环节的特殊指标。企业应当构建完整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全面覆盖,明确在内控活动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有效地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互结合融入到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中,由此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定性分析得出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易操作性的评定,同时由定量评价确定的量化标准,检验控制执行的广度和深度,得出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合理性的评定。
六、总结
内部控制在现阶段对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内部管理层应该提起重视,这直接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尽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依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企业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内部控制活动,优化内部控制体制结构,方可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更好更快地发展,走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文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中国商论,2020,(2):;219-220.
[2]郭丽珍.A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及改进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王娅.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析[J].财会通讯,2018,(2):52-54.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重庆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