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相宜彰显课堂魅力

2021-08-16薛彩霞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算式三角形经验

薛彩霞

教师要辩证地认识学生学习中“动”与“静”的关系,调控好课堂,因时而动,因时而静,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如此,因时而“动”,因时而“静”,“动”“静”相宜。

数学课堂中的“动”,指的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获得来自感官知觉的直接经验,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概念的本质。

数学课堂中的“静”,指的是学生的自主思考、认真聆听和自我反思。自主思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运用数学思想,分析、解决问题。聆听他人的表述,有助于思维的内化、辨析和提升,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回顾反思,有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探究实践的经验。

一、以“静”促动“动”,“动”得精彩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逐步转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发展学生的操作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用迁移,以“静”促“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静心思考、大胆质疑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提升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为例。

探究前静思。“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思考一下,你们认为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怎样研究?”学生思考后纷纷提出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静思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明晰了思路,明确了方法。思考后探究。学生小组协作,借助七巧板拼搭出三角形,再通过旋转、平移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等面积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通过比较三角形和转化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成”的精彩依赖教師“预设”的精心。探究前静思,搭建研究框架;静思后探究,借助学具,转化方法新奇多样,分析过程有理有据。以“静”促动,方能“动”得精彩。

二、以“动”促“静”,“静”出感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解决问题”一节中提出,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回顾反思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课堂中的“动”,回顾反思则是“动”后的“静”,只有实践得充分,才能反思得深刻。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反思对学生思维发展、经验积累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后进行有效的反思,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为例。

对本节课知识学习的反思。“今天我们研究了算式的转化,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回顾把算式[12]+[14]+[18]+[116],6+7+8+……+14+15,1+3+5+7+9+11分别转化成图形进行思考的学习过程,感悟算式和图形的联系,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对本节课学习体验的反思。“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体会?”学生在回顾中感悟到:转化可以使复杂问题变简单、转化的方法有很多等。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探究的经验。

对整个单元知识学习的回顾反思。“回顾整个单元知识的学习过程你们有什么体会?”学生感悟到:图形的转化,形状变了,结果不变;算式的转化是把算式转化成图形来思考,把复杂问题变简单。这样的反思有助于学生感悟转化策略的本质特征,体会策略的价值。

深度的反思,是有序而深刻的,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课堂上借助教师三个问题,促使学生进行三次有效的反思,促使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以“动”促“静”,让反思更有价值,让数学更有魅力。

三、“动”“静”结合,辩证统一

陶行知先生说:“真知的根要在经验里。”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和学习,这些来自生活实践积累的经验是分散的、没有逻辑性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要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呈现;要优化动态化操作设计,将探究与反思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例。

教师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践,逐步优化数据记录方法。

问题一:“看主题图,怎么知道老师、学生有几个人?”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已经意识到要 “有序地数”:从上往下去数、从左往右去数等。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学生对“有序”不仅不陌生,还十分熟悉。在第一次实践中,学生充分感受了“有序”的魅力。

问题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这时,该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新问题引导学生再思考,发现“数一个、杠一个”有序地数,但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可以借助符号,所以通过电脑小博士介绍用符号记录的方法。这就打开了学生创新的按钮,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了不同的符号来记录。在第二次实践中,学生再次感悟了有序,还体会了符号的价值。

实践后反思。方法上比较:老师、学生可以分开数,也可以一起数;操作中感悟:都要有序地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思想上提升:可以使用不同的符号进行统计,所得结果一样。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数据收集方法的多样和有序,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起点,教师的“教”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思考与实践交替、融合,让学生以自然的姿态,经历了从生活中“无序地数”到数学中“有序地数”,再到“借助符号记录”的过程。整个探究过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融。

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彰显数学课堂思维的魅力,彰显数学课堂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算式三角形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怎么写算式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好玩的算式谜
三角形,不扭腰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