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优质资源稀释问题研究

2021-08-16柳歆智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7期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柳歆智

[摘   要]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是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集团化办学进程中,集团校往往直接向成员校输送、辐射和调配人财物资源,以帮助成员校尽快提升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为防止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优质资源稀释,需从优化集团治理结构、拓展成员校品牌特色、构建集团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理顺集团发展规划,促进资源的有效形成和补充,健全集团自主管理和多元参与的评估机制。

[关键词]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优质资源;均衡发展

一、集团化办学优质资源稀释情况分析

集团化办学是指由若干独立法人学校组成,以实现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办学形式。教育集团通常由一所名校(即集团校)和若干所学校(即成员校)组成,以集团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学校资产管理等方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作为充分整合盘活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利手段,集团化办学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在短期内提升成员校的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能力水平,集团校往往直接向其输送、辐射和调配人财物资源。但如果集团校内部资源协调不得当、补充不及时,就很容易产生优质资源稀释问题,甚至出现资源短缺、供不应求的现象。此外,集团校多年形成的办学经验已积淀了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集团化办学的进程也是名校品牌扩大化的过程。但如果集团内的成员校治理不善、资源不足,则会造成品牌贬值,直接导致集团校优质资源被稀释。

二、集团化办学优质资源稀释情况探因

1.集团校与成员校优质资源分配不均

集团校往往是本地区拥有较多先进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以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名校,而成员校通常资源相对有限,在办学影响力、办学质量、软硬件配备上不占优势。在集团化办学迅速扩张且资源总量在短时间内基本不变或变化较小的背景下,优质资源从集团校流入成员校的过程,势必导致集团校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优质资源不足的局面。

2.教育集团“造血”能力不足

集团校作为手握更多优质资源的一方,且学校发展已经进入高位水平,常常只单向输出资源,而忽略了自身办学水平与教育价值的同步提升和补给。同时,由于集团校作为相对权威的一方,其在办学理念、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容易忽视成员校的优秀经验做法,常常将这些经验摒弃后进行全面改变,从而失去了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对照审视自身、吸纳融合先进做法、优化自身资源的机会,出现发展水平停滞、“造血”能力不足的现象。

3.教育集团扩张速度过快

为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各地先后启动了集团化办学。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自“十二五”以来,近百所中小学(校区)实施了资源调整,其中超过半数的中小学纳入集团化办学,教育集团覆盖面快速扩大。在教育集团高速扩张的过程中,若集团校优质资源总量维持大体不变,或资源增长速度不及集团扩张速度,则容易造成集团校在一段时间内的优质资源被稀释。

三、防止集团化办学优质资源稀释的构想

1.优化集团治理结构

(1)构建教育集团发展共同体。教育集团发展共同体,作为各成员校间建立联系的纽带,融合的是人心、精神、价值观和愿景,重构的是学校课程规划、教学主张、研修方式、教与学方式和评价制度。以“融合与重构”的发展方式,化校际差异为资源,创生多主体的互动机制,同时依托资源共享、跨校教研等方法,是教育集团理顺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路径。

(2)合理规划办学。自2018年以来,朝阳区制定了《朝阳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板块式布局、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发展的思路,逐步组建了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教育集团,实现了教育集团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优化了教育资源规划配置。

2.拓展成员校品牌特色

(1)优化资源形成与再生。优质资源是教育集团的再生资源,也是集团资源创新不可或缺的元素。在集团校向成员校输出优质资源的同时,集团校也应成为开发新资源的温室,不断培育集团的补充资源;而成员校作为资源整合中优质资源的接收者,也应在与其他成员校的交流共享中,为集团发展注入新活力,为教育集团增添多样化元素,丰富集团发展的内涵。

(2)鼓励自主特色辦学。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各成员校真正立得住、行得稳、走得远。因此鼓励成员校发挥办学特色,是提升教育集团整体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重要途径。教育集团应重视和彰显各成员校的独特性,支持各成员校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如朝阳区鼓励区域内教育集团实施一体化管理、教师就近流动、优质课程和资源共享等,充分发挥集团校的品牌效应,带动成员校实现队伍素质、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提升的目标任务。

3.构建集团监督评价机制

(1)健全集团评价体系。建立可靠的教育集团办学成效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提升整个教育集团的办学质量,精准分析成员校间的差距与不足,同时也能积累大量数据和经验,为以后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开发提供宝贵资源。在实际评价中,可通过对办学质量和效果评测评价、群众满意度调查反馈等信息数据,准确评估教育集团办学的发展规模、速度和力度。

(2)多方、多视角评价。目前,对于教育集团办学质量的评价,有上级部门结合学业成绩对集团的评估、集团或各成员校对办学质量的研讨与评价等模式,但大多角度较片面,主体较单一。积极引入教育集团同行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教育专家评价等模式,对保障和提升教育集团的办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有关教育集团发展中存在的优质资源流向不科学、集团校与成员校协同激发驱动力不足等问题仍需深入探讨。而从内部结构入手,理顺集团发展规划,明确前进方向;从特色发展入手,促进资源的形成和补充;从评价机制入手,健全集团自主管理和多元参与的评估机制,是教育集团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集团化办学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
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制度化分析
铁岭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对策研究
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跃升的校企合作症结及其破解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