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二十三常能”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2021-08-16陈开龙
[摘 要]重庆市合川太和中学基于“新二十三常能”构建校本课程开发框架,开发出校本课程五十多门,形成了“七类别、三精品、两基地”的校本课程格局。反思学校的实践,得出启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综合考虑校情、师情和学情,难在顶层设计,贵在有效开发,重在规范实施。
[关键词]新二十三常能;校本课程;开发框架;规范实施
重庆市合川太和中学(以下简称太和中学)创建于1944年,它是一所农村中学,也是重庆市重点中学。近年来,学校从七十余年的办学实践中提炼出“和”文化核心理念及“和而大同、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1]。在“和”文化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着力践行办学理念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以校本课程建设助推高中课程改革,探索农村高中育人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以下主要介绍学校基于“新二十三常能”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情况及具体课程的实施情况。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1.高中课程改革之需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通知》(教材〔2017〕7号),标志着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启航。高中新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太和中学作为重庆市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学校(2010年11月)、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教育科研基地学校,积极探索和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以及校本课程建设,并力争有所作为。
2.学生个性张扬之需
太和中学梳理七十余年的办学经验,提炼出了以“和”为核心文化的理念、“和正和达、至善至真”的校训、“和而大同、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乐融融、各美其美”的校风、“和诚儒雅、诲尔谆谆”的教风、“和敏養慧、励志笃行”的学风。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农村高中学生个性化发展之路,尝试结合校情开发校本课程。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普通高中“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这一指导意见更加坚定了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信念。学校结合校情,探索并构建了“和达课程”体系,以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践行“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
3.学校特色发展之需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基本格局。2017年,重庆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作的意见》(渝教基发〔2017〕4号)。在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太和中学更加坚定了“创建重庆市特色高中”的办学方向,同时深入挖掘学校已有的教学“五环”(自学、互学、导学、自测、反思)、德育“五化”(思想教育系统化、生命教育常态化、行为教育规范化、心理导向科学化、内务管理军事化)、体艺“五靓”(靓平台、靓队伍、靓活动、靓比赛、靓成绩)等特色,通过校本课程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成果
1.开发原则
为确保开发的校本课程有用、实用、有效,学校提出了四项开发原则。一是以生为本原则。即通过调研学生,了解其个性化需求,立足学生需求开发课程。二是以师为本原则。即通过调研教职员工,了解其技能特长,基于教师技能特长开发课程。三是形式多样原则。校本课程分为文化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板块,其中,文化课程可以是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延伸,也可以是地方文化特色课程;活动课程包括培养学生品行等方面的活动、仪式课程,运动特长、艺术特长课程,动手实验、设计制作等课程,以及做家务、社区服务、基地劳作等实践课程。四是量力而行原则。所谓量力而行,对于教职员工来说,要考虑是否具备某个课程的开发能力;对于学校来说,要衡量开发课程的物力、财力和技术等。
2.开发流程
对农村中学和教师来说,开发校本课程是新事物,颇具挑战性。为此,学校既高度重视,又谨慎行事,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八流程”。
第一步,全员培训。聘请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认识,增强其课程开发能力。
第二步,组建团队。开展教职员工调研,了解其技能特长和开发意向,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第三步,培训团队。组织课程开发团队到兄弟学校考察,并将所学经验用于课程开发。
第四步,教师申报。鼓励教师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方面申报课程。
第五步,评审课程。召开校本课程评审会,确定课程开发名单。
第六步,评审公示。公示课程评审结果,收集教师的反馈意见。
第七步,发文认定。经公示无异议后,学校正式发文确认课程开发名单。
第八步,开发课程。首先是编写课程,以课程申报教师为主编,吸纳相关教师2~3人组成编写组,将校级领导分配到各编写组进行督促指导;其次是专家审读,由学校组织专家审读所编写的课程文本,评审合格的可立即给予排版,不合格的则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印刷课程。
3.课程框架
学校基于陶行知先生的“育才二十三常能”[2],充分发挥“育才二十三常能”的当代育人价值[3],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三力论”[5](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在合川区整体推进生活教育光大工程的实践中,融入综合实践活动(如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内容,构建了太和中学“新二十三常能”[6]。“新二十三常能”分为七大类,包括:3项品德修养常能(会爱国、会感恩、会礼仪)、6项学习文化常能(会阅读、会语言表达、会自学、会探究、会反思、会尊重多元文化)、2项艺术审美常能(会审美、会艺术表演)、3项运动自救常能(会自救、会运动健身、会心理调适)、3项责任担当常能(会自我管理、会负责、会环保)、2项合作交往常能(会交往、会合作)、4项劳动技术常能(会内务、会劳技、会信息技术、会设计制作)。据此,学校构建了“新二十三常能”校本课程开发框架(见图1),并围绕该框架开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新二十三常能”、学科素养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和达课程”,是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整后的称谓,它分为和睿课程、和正课程、和美课程、和能课程、和健课程五大板块[7];图1文字框中的省略号表示除了培养学生的“新二十三常能”外,还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等;一门课程可培养学生多种常能,多门课程也可培养学生同一常能;各课程、常能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因此,校本课程要在培养学生“新二十三常能”的同时,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8]。
4.开发成果
自2017年以来,太和中学结合实际扎实开展生活教育,基于“新二十三常能”开发了50多门校本课程(包括文化课程和活动课程),编印了《文明礼仪》《奇妙的对联》《朗诵基本技法》《数学小论文》《生涯规划》《合唱艺术》《篆刻》《十字绣》《传统武术》《瑜伽》《形体与舞蹈》《电子控制技术》等32门校本课程用书。学校在品德修养常能方面,开发了国防教育(军训)、英雄事迹选评、文明礼仪、升旗仪式、成人仪式、开学典礼、主题教育、唱红歌等课程;在学习文化常能方面,开发了奇妙的对联、辩论、朗诵、让作文亮起来、数学小论文、趣味数学、秒懂经济学、英文书法等课程;在艺术审美常能方面,开发了合唱、篆刻、书法、形体与舞蹈、戏曲操等课程;在运动自救常能方面,开发了足球、网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太极拳、瑜伽、柔道、心理导航、青春期卫生、自我防护、简单急救等课程;在责任担当常能方面,开发了生涯规划、饮食营养与健康、小调查、社区服务、班级管理、生活与地理、自然笔记等课程;在合作交往常能方面,开发了研学旅行、小调查、社团活动等课程;在劳动技术常能方面,开发了寝室内务、教室内务、公地清扫、简单烹饪、剪纸、十字繡、钩针编织、电子控制技术、动画制作等课程。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成效
1.课程实施
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力求做到教学落实和评价真实。
(1)教学落实。因年级学生走班上课,学校通过“四定”方式推动教学的有序开展:一是教学定时,即固定在每周二下午第4节上课;二是教学定点,即固定教学场所;三是教学定调,即学校要制定课程考核办法,引导课程教学;四是管理定人,即由学校教科处统筹管理,确保教学管理到位。
(2)评价真实。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以出勤、上课秩序、教学文本等为依托进行等级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包括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其中,过程评价主要涉及出勤、纪律、完成任务等方面,由任课教师实施;成果评价主要依据档案袋资料,其中包括学生的文字作品、表演作品、实物作品等,以等级(A、B、C)形式呈现,由学校评价小组实施。
2.实施成效
(1)推动了学校特色化发展。通过近四年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太和中学形成了“七类别、三精品、两基地”校本课程格局。其中,奇妙的对联、柔道、篆刻课程被市教委评为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学校获评市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基地、合川区中学音乐课程创新基地,合川区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高中新课程样本校、楹联教育基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教育专委会“行知式好学校”、合川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彰显了太和中学的办学特色。
(2)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四年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人次明显增多。例如,学生参与制作的微电影《十七岁的逆袭》、校园综艺《青春》和诗朗诵表演作品《我的南方和北方》等,获得全国二、三等奖10余人次;学生参加重庆市的柔道、合唱、自然笔记、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等比赛(或评比),获得市一、二、三等奖30人次;学生参加合川区的运动会、足球、羽毛球、演讲、歌唱、绘画等比赛,获得一、二、三等奖50人次。此外,学生参加市乡村少年宫绘画比赛获得2个一等奖,合唱校歌《放飞梦想》获得市一等奖,参加合川区高中足球赛获得金牌。
(3)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一是教师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提升了理论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二是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发掘自己的兴趣特长,增强了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青年教师在各级赛课、教研论文评比等活动中的获奖名次较高且人数增多。
四、实践反思
1.校本课程开发难在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应在学校总的课程体系框架下做好顶层设计,这对农村中学来说有一定难度。学校应首先研制课程框架,并在该框架下结合学校的人财物资源,进行有序开发,从而使校本课程形成体系。
2.校本课程开发贵在有效
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应做到“三注意”。一是针对教师的特长开发校本课程,让教师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华、才艺、才能,从而积极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二是针对学生的兴趣特长开发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三是结合校情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突出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3.校本课程实施重在规范
课程实施是课程育人的关键环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再好,若不能有效地实施,便失去了开发的价值,也浪费了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校本课程的实施应力争做到“四规范”:一是课程教学规范,要有教学常规要求和教学目标;二是课程管理规范,要有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管理办法;三是评价规范,评价人员的构成要有代表性,评价标准应有可操作性。有了校本课程的规范管理与评价,就能进一步助推校本课程建设,从而实现开发与实施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和而大同 和而不同——重庆市合川太和中学校园文化理念体系研究[J].师资建设,2017(2):72-75.
[2]陶行知.育才二十三常能[A].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02-304.
[3]申灵.陶行知《育才二十三常能》的当代价值[J].生活教育,2019(3):13-15.
[4]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5]周洪宇.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9):1-10+116.
[6]陈开龙.发展陶行知“二十三常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生活教育,2019(7):10-13.
[7]重庆市合川太和中学[A].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渝州潮涌/改革开放40周年重庆校园文化建设百强学校风采录选编[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90-19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