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我国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2021-08-16郭瑞邹丽丽
郭瑞 邹丽丽
[摘 要]研究采用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20年来国内“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的热度不减;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是主要的研究机构;整个研究经历了从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的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重在构建完善的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实施科目和实施理念,热点关键词为“校本课程开发”“开发”等;当下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展望未来,后续研究将坚持研究理念的人本需要,推动研究主体的开放互动,重视研究内容的逻辑体系,倡导研究范式的创新突破。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Citespace;高中;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普通中学在国家或地方课程大纲指导下,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师生个性化需求而开发设计的多样化课程。在持续推进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阶段校本课程成为新式培养人才的突破口,对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有必要梳理我国高中阶段校本课程建设的已有成果,以发现高中校本课程研究的进展和趋势,从而为后续课程开发与研究指明方向,更好地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阶段的教学服务,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研究依托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以“校本课程”并含“高中”为主题进行期刊检索,检索时间区间设置为2001-2020(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9月8日),共检索到结果文献877篇。通过人工剔除同义外文文献、非学术性质的会议记录及学校简介,最后共得到有效文献503篇。
2.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与知识图谱分析相结合的技术,对高中阶段校本课程进行定量考查与可视化分析。具体而言,研究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直观地呈现检索数据、图谱以及其他信息,以展示已有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此外,为保证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研究者仔细比较了具有针对性的代表性文献,梳理并呈现了高中校本课程研究的代表性观点。
二、研究结果
1.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的基本概览
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2001-2005年有关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的发文数量增幅不明显,但近20年来,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2008年左右有一次急剧增加,之后年均发文量基本维持在50篇以上,其中2013年和2019年发文量均超过75篇。这表明,近20年来不断有学者关注并从事有关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热情持续不减。
此外,通过统计机构发文情况发现:发文量排名靠前的机构中以高校为主,如南京师范大学(14篇)、华东师范大学(12篇)、浙江师范大学(8篇)等,部分中学(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及教育研究院(如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也为相关研究贡献了重要力量。
2.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
与以往研究只关注关键词不同,时间线图(Time Line)更准确地反映了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关注聚类关系与演进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与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联系最紧密的是#0聚类(STEM教育):在2001—2007年期间,高中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的概念最先受到关注,其中江苏省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试点;在2007—2010年期间,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政策创新试点得到了国家的关注,而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在教学一线和学术界受到热议;此后,随着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经验及新高考改革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农村高中多样化、学科融合以及STEM(或STEAM)教育成为当前研究的主流。
从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1聚类(校本选修课程)较直观体现了其内容:2004年前后,许多高中学校将情景分析看作校本课程的本质,并在语文、体育与健康两个学科中应用;2013年前后,校本课程将英语、信息、历史等学科也纳入实践教学,其中“模拟联合国”是校本课程的典型代表。
在具体实施阶段,#2聚类(对策)体现出校本课程经历了由提出质疑到分析思考的过渡。即:在2005年,随着校本課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中阶段实施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2013年前后,高中学校开始依据发展现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及建设并进行反思;2018年前后,高中阶段校本课程建设开始注重构建完善的体系。
3.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的热点内容
关键词是对学术论文的凝练。利用词频和中心度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热点问题。本文将“校本课程”“高中”等单一概念的关键词去除,以更直观地体现研究重点。观察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图(见图3)以及关键词频次分布表见(见表1)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关于“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与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相关,如“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等关键词;二是与实施科目相关,如“高中语文”“高中地理”等关键词;三是与实施理念相关,如“核心素养”“新课程”等。
中心度可以体现关键词在衔接不同领域内容时的过渡关系,预判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如涉及具体教学科目的“高中数学”(0.53)、“高中物理”(0.44),涉及具体实施内容的“开发”(0.51)、“校本课程开发”(0.49)等。综合关键词的词频和中心度分析,在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研究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开发”等是热点关键词。
4.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的热点追寻
为了进一步考察不同时期不同研究热点的差异化信息,研究者制作了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高突现率关键词表(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04—2005年是新课改初期,也是校本课程研究兴起的时期,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校本课程开设的意义与要求,如吴刚平等[1]围绕新课程方案的相关设计,探讨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三级管理特征及开设的基本要求;万伟[2]基于问卷调查、交流研讨和现场考察情况,提出了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彭晖等[3]依托庐陵文化的条件和理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庐陵文化校本课程的构建及思考。同时,有些学者也从具体学科出发,分析了校本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如张永玲[4]从意识形态、价值观视角挖掘校本课程的内在价值,提出了开发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办法和依据;贝松养[5]围绕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从贴近生活、关注环境、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转变教育观念四个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等。
2005—2010年,学者们的相关研究逐步过渡到校本课程的开发阶段。如麦裕华[6]、赵小云[7]、梁青等[8]分别研究了化学、生物、体育等具体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几乎在同一时期内,我国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出现了“新课程”“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等突现词。换言之,构建高中新课程、围绕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成为研究对象与研究热点。如王志梅[9]探究了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郭崇江[10]赋予了校本课程开发新的技术手段。2012—2013年,伴随着校本课程的深入实践,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建设遇到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特别是实施对策的研究成为热点。如王景华等[11]对山东省走访调研,总结了该省校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建议。2017年后,围绕核心素养的研究热度不断升温,如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12-14]、课程的开展[15]、课程体系的构建[16],以及针对具体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究[17]。
三、研究趋势预测
本研究调查了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的文献分布、主题聚类及研究热点,并尝试据此推断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
1.坚持研究理念的人本需要
结合文献可知,高中阶段校本课程不但是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也在促进多样化与学科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与社会发展趋势。从学校层面看,高中阶段学生通过生涯规划类课程提升自我认识,丰富职业选择,并且通过模拟联合国课程训练辩论技巧,培育学生的领导力和合作精神[18]等;从社会层面看,在2004年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日俱增,特别是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后,高中阶段校本课程建设开始坚持以生为本,将教学内容与课程门类重新整合,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和师生个性化需求展开研究。因此,未来研究依然要坚持研究理念的人本需要,顺应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2.推动研究主体的开放互动
结合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主要发文机构的知识图谱可知,这一领域的研究机构多集中于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而高中作为该领域的研究主体和主要研究对象,参与度相对较低。此外,研究者主要集中于高校教育类专业的师生,一线高中教师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诚如教育治理呼唤联合共治[19],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亟待建立起开放互动的合作网络。一方面,地区之间、研究所之间、高校之间要打破信息壁垒,积极搭建横向的联合共享平台,通过资源互换、资讯互通,拓展校本课程研究的广度;另一方面,应鼓励一线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科研[20],加强高校、研究所与一线中学的纵向联系,通过结对研究课程开发、实地效果考察,提升校本课程研究的深度,进一步激发该领域的研究活力。
3.重视研究内容的逻辑体系
重视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推动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变革是大势所趋。对于高中阶段课程改革而言,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是必由之路[21]。结合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的时间线图以及高突现率关键词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研究主要围绕“观察探讨—开发设计—总结对策”等节点,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并基于时代需要不断赋予校本课程新的价值内涵。如今新一轮高考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一段时期内,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研究文献仍将持续增多,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围绕核心素养下的学校特色理念、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展开,推动高中阶段校本课程健康发展。
4.倡导研究范式的创新突破
结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反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解释性范式的局限性,深化和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不能忽视的是,现有研究存在着理论性不强等问题,而采用多元视角下的混合研究范式是未来研究的趋势。未来高中阶段校本课程研究仍需在研究方法上突破创新,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的质量与广度。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李群.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校本课程的开设问题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4(14):16-17.
[2]万伟.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4(8):13-14.
[3]彭晖,王显槐.走进庐陵文化 构建校本课程[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5):95-98.
[4]张永玲.谈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办法[J].教育探索,2004(10):30-32.
[5]贝松养.关于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6):11-12.
[6]麥裕华.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的开发与思考[J].化学教学,2010(12):26-28.
[7]赵小云.《探究植物气孔的分布》一课的情景教学——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分析与反思[J].生命世界,2010(11):89-90.
[8]梁青,张新吾.高中体育艺术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辽宁体育科技,2009,31(4):73-75.
[9]王志梅.谈如何培养高中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57-60.
[10]郭崇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4):20-21.
[11]王景华,杨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3(12):11-13.
[12]余晓蓉.核心素养视域的校本课程开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7):50-52.
[13]张岁玲,王晶.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5):128-132.
[14]黄沛沾.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4):15-18.
[15]陈亭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J].教育观察,2019,8(21):47-48.
[16]裴中兴.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校本课程体系构建[J].华夏教师,2019(19):28.
[17]连宝宝.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美文品读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华夏教师,2018(23):38-39.
[18]张力玮,郭瑞,郭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刘向兵[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9):9-13.
[19]马银琦,吴依妮.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研究现状及前沿演进——基于CNKI的知识图谱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18(3):11-19.
[20]姜雪青,马勇军.近20年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运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内五本教育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13-17.
[21]冯生尧.高中课程与高考改革:走向多样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42.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