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监督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2021-08-16于广霞朱建林李昱辰刘宝英李煌元
于广霞,朱建林,李昱辰,刘宝英,李煌元
(福建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卫生监督学”作为公共卫生学院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合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共卫生与人体健康,能够正确评价和及时、有效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1]。该课程设置在专业学习的最后1学年,是连接校园课堂与社会实践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笔者通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2],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行,培养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岗位胜任力,构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施
以某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9-2020学年学习“卫生监督学”课程的2016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22人、卫生检验与检疫学专业学生25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班和改革班,对照班采用原教学方案,改革班采用课程思政教学方案。2个班的卫生监督学课程所用教材、学时数和授课教师均相同。
教学团队经多次集体备课制订课程思政的改革措施,将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归属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课程思政目标写入“卫生监督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每章节教学内容,设定各章节特定的思政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大纲,逐步形成“卫生监督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架构。在总结“卫生监督学”各章节思政元素,整合视频、文章和案例等思政资源,制订详细讲稿的基础上,通过PBL、情景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引入教学过程。
(一)提高学生职业自豪感、社会责任感
职业认同是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动力[3]。教学过程中职业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笔者系统挖掘了每个章节中适合于课程思政的内容,通过章前案例导入思政内容。如,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直接造成2 914万婴儿出现泌尿系统异常,住院52 019人,重症154人,并有6名患儿死亡。该事件暴露了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督体系中的法律法规、政府监管和检验标准等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该事件加速了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2009年2月28日通过,2009年6月1日起施行)[4]。新的《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卫生法》比较,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章节,这个章节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吸取了几次影响极大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教训,把监管前置,将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在《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标准的章节里,明确提出了安全标准由卫生部制定,并整合原有各类标准,使以前五花八门的标准有了统一的标签。此外,新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的生产经营、食品检验等环节进行了调整。此后,我国《食品安全法》经历了2015年、2018年两次修订,目前仍在继续完善。笔者在讲解食品安全监督相关内容前,通过讲述我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卫生监督人员在预防及处理类似事件中担负的社会责任。
(二)培养公共卫生思维及团队协作精神
卫生监督人员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公共卫生思维及团队协作精神[5]。提高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生的公共卫生思维及团队协作精神是“卫生监督学”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卫生监督调查取证案例讨论课中,教师以“某学校食堂员工误用亚硝酸盐导致学生食物中毒”为例,开展情景式教学,设立学校办公室、食堂和校医院等几个场景,设置学校相关负责人、食堂员工、校医院医生、中毒学生、卫生监督人员和采样人员等不同角色,学生自己进行角色分工,模拟事故现场调查取证及处理过程。教师在课堂指导过程中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实际的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思维方式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培养缜密的思维方式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面临的案件往往复杂而棘手,案件的处理需要监督人员缜密的思维方式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为此,在综合案例讨论课中,教师以“一起食品卫生行政处罚程序违法案”为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就案件的调查及处理方案开展讨论。采用“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循环式教学过程,启发学生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将卫生监督检查、卫生监督调查取证、卫生监督手段、卫生监督程序及卫生监督责任与稽查等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串联,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化、整体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引申其现实意义,启发学生缜密的思维方式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及责任担当
近年来,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尤其是2019年底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公共卫生人员的应对能力及责任担当带来了新的挑战[6-7]。在此次“抗疫”过程中,无数卫生监督人员奋战在医疗机构、宾馆酒店、商场超市和加油站等重点公共场所。在医疗机构的监管中,重点督导医疗机构组织管理、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理等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同时规范做好个人防护、手卫生、内外环境等防护工作,严防医护人员感染事件发生。在商场超市、住宿宾馆等重点公共场所单位,全方位实施监督检查,监督指导疫情防控知识的学习,加强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严格落实清洗消毒保洁制度,建立危害健康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和疫区人员登记排查,做好体温监测,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筑牢疫情群防群控防火墙。在课程中通过系统介绍无数“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蓝盾铁军”的称号以及卫生监督人员在新发传染病监督检查工作中的重要职责,使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就业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应对能力、专业素养及责任担当。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按照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原则,从情感、态度和能力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8]。
(一)情感方面效果评价
在文献回顾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含:(1)性别、年级和专业等基本信息;(2)学生对授课教师讲授的思政内容的认同情况(单选3项、多选2项);(3)课程思政内容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认知等的影响(单选5项,多选2项);(4)学生对本课程的其他意见或建议(开放性题目1项)。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学生情感认同情况的影响。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发放47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其中,对照班21份,改革班25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和100%。问卷结果以学生认同人数占比表示(表1)。
表1 学生对课程思政改革的认同人数占比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改革班有72%的学生能体会到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且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全球公共卫生视角,树立大卫生和大健康理念,提高团队协作能力;80%的学生认为实习中可运用课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改革班在各条目学生比例数均高于对照班,说明思想政治融入课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
(二)态度方面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改革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采用学习过程评价体系进行评价。随堂测试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成绩和案例讨论课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态度评价标准。其中,随堂测试通过雨课堂和问卷星等形式进行;考勤成绩由学生到课打卡完成;作业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程度进行评分;案例讨论课成绩,采用小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形式进行评分,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参与度、课堂发言次数、讨论结果完整性及其合理性等。测试成绩、作业成绩、讨论课成绩和考勤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评价依据,各占平时成绩的25%。
通过t检验对教学过程中对照班和改革班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个班的学生到课率均为100%,2个班的测试成绩和作业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学生学习态度均良好。改革班学生的讨论课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P<0.05),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班学生学习态度更为积极,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表2)。
表2 两班学生平时成绩比较
(三)能力方面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改革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应用能力的影响以2个班级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理论考试中选择题、判定题等客观题型(占总分64%)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案例讨论分析题(占总分36%)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t检验分析2个班的成绩发现,2个班在客观题部分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观题部分的成绩及考试总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革班高于对照班(表3)。进一步采用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对2个班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个班学生各分数段比例明显不同,改革班成绩为80~90分,对照班学生主要集中在70~80分(表4)。结果表明,2个班级学生对概念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相同,但改革班在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班。
表3 两班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表4 两种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各分数段分布
三、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在“卫生监督学”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全球公共卫生视角,树立大卫生和大健康理念。学生在感受专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对课程的学习态度有所转变,对卫生监督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有所提高。然而,“卫生监督学”教学及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尽管改革班加入了大量的思政元素,但是仅有7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本门课堂上穿插思政教育的内容。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理解不够透彻或者思政元素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改革班和对照班表示喜欢本门课程的学生均在90%以上,认为课程思政非常有用的学生均不足60%,表明学生对“卫生监督学”这门课程的理解及重视程度仍有待提升。因此,“卫生监督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一)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9]。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在主观上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在需求,积极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精心研读教材,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梳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在不断完善课程思政体系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用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
(二)拓展思政元素信息来源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教育、网络新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资源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平台[10],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施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相关视频资源、图文资源开展案例教学,追踪卫生监督领域最新改革动态及社会热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通过网络知识与多媒体教学相融合,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三)加强课外实践过程中的思政教育
“卫生监督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前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卫生监督机构、疾病控制中心等实践基地教学资源,增加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案件处理过程。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要将实践教学与思政教学有机结合[11],在透彻解析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融入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及意义,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通过“卫生监督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将思政目标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中,构建一套完善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学”的课程德育作用,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培养有责任、有担当和有能力的公共卫生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