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趋势和脉络

2021-08-16吴菁菁

关键词:外语聚类思政

翁 舒,吴菁菁

(1.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本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2.福建医科大学 文理艺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和着力点。大学外语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通识课,课时多、影响面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课程也是学生接触异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之一。将思政教育引入外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批判性地学习他国文化,取其所长,更好地构筑中国价值,培养文化自信。在此背景下,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推动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深入发展,笔者借助CiteSpace对大学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同时,结合文献探查,对我国大学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现状、发展、研究主题和脉络进行梳理,总结已有研究的不足,探讨今后的发展方向,期望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整体概况

研究数据源自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论文数据库。以“大学外语+思政/思想政治”或“大学英语+思政/思想政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底,共获得604条结果。剔除其中非研究类、非大学外语为对象的研究,共获得449篇有效论文。

(一)刊文量的时序变化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文献数量在近年间增长显著。文献数量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某一研究领域知识量的积淀和发展水平。该领域的研究始于1989年,初期发文量较少,至2016年年底刊文量共38篇,占总量的9.2%。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有关课程思政的表述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相继发文,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由此,外语课程思政研究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2017年至今,发文量已达411篇,占总量的91.5%。

(二)核心和CSSCI期刊的刊文量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往往代表某一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30年来,核心或CSSCI期刊论文共15篇,占论文总量的3.3%。以2017年为界,前25年间核心或C刊论文5篇,占此阶段论文总量的13.2%;而2017年后核心或C刊论文共10篇,占比约2.4%。与学界对外语课程思政与日俱增的关注相比,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增长略显滞后。

(三)研究者群体的数据分析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群体。根据文献计量领域洛特卡定律,在成熟的研究领域中发表单篇论文的作者约占作者总数的60.8%。而在大学外语课程思政领域中,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共419人,占总体的71.4%,比例高于洛特卡定律的标准,说明此领域的研究者群体尚不稳定。

二、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是文献核心内容的代表。CiteSpace的时区图可以显示关键词的出现节点。利用CiteSpace的时区图,结合刊文量的时序变化,可以把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状况。本研究设定时间跨度为1989-2020年,时间分区为4年,显示词频为5次,借助CiteSpace软件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时间图分析。

(一)关键词数量随时间增长逐渐增多

分析结果显示,关键词数量近4年出现爆发式增加。这一趋势同刊文量的增势变化一致。1989年-1996年出现的关键词仅4个,分别为思想政治、外语教学、大学英语和必要性。1997-2004年皆未出现频次在5个以上的关键词。2005-2016年陆续出现7个高频关键词,即德育、教材、教师、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和中国文化。2017年以后出现的关键词的数量增至11个,不仅涉及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等),还包括实施手段或内容(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微课和思政元素等)。

(二)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由必要性探讨向教学实践研究过渡

2004年以前,刊文量较少,讨论聚焦于引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2005-2016年,刊文量增加,研究不仅关注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还涉及了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如教材、教师和课堂教学等。2017年后,出现的关键词多同实施路径和教学模式相关,尤其强调在线环境下的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

关键词的时序变化反映出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反映出教学设计和实践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焦点。

三、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主题

文献计量学多采用关键词聚类的方式来分析研究主题。CiteSpace关键词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领域共存在七个聚类,系统生成的聚类名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材、可行性、外语学习、课堂思政和线上教学(图1)。

图1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聚类#0“课程思政”聚焦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出现频次5次以上的节点包括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文化自信、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等。聚类#1“教学目标”关注教学过程中思政要素和德育要素的融入途径。高频节点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德育、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聚类#2“教材”的代表节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教材和大学生,体现了对思政教育实施路径的关注。聚类#3“可行性”从价值导向和弘扬中国文化的角度阐述外语课程思政的重要使命,高频节点包括大学英语、中国文化、可行性、必要性和价值观;聚类#4“外语学习”则从中西方文化对撞的角度阐述思政教育在外语学习中的意义,重要节点包括外语教学、人才培养和中西方文化。聚类#5“课堂思政”和聚类#7“线上教学”都强调了在线环境下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代表节点包括混合式教学、新媒体、线上教学、微课、互联网和课堂思政。

根据聚类信息,七个聚类可被归结为两大主题。一是对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实施理据的探讨,包括聚类#3“可行性”和聚类#4“外语学习”;二是聚焦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设计,包括实施路径的探索和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涵盖其余5个聚类。

四、大学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脉络

在关键词时区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二次文献(以核心和CSSCI论文为主)探查,以两大研究主题为线索,梳理30年来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脉络。

(一)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实施理据的探讨

实施理据是指外语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该主题出现于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初期,并贯穿整个发展阶段。最初,研究者出于对他国语言和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顾虑,提出需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以起到防止不良文化侵袭的作用[3]。此后,随着学界对外语课程双重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认识的逐步深入,外语课程的育人功能益发受到重视,作为实现育人目标重要手段之一的思政教育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此基础上,近来的研究又增加了新的视角,从当前国情需求出发,指出外语课程思政同时肩负着培育文化自信[5]、弘扬传统文化[6]的重要使命。

外语课程思政实施理据的研究开始较早,跟随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和国情需求不断深入,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二)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设计的研究由除聚类#3和聚类#4以外的5组聚类构成,这是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初步确认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后,教学实践的讨论和研究早期多集中于探索外语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者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归类,列举了多种可能的实践途径,教师、教材、课堂活动是最常被提及实践渠道[3,7-8]。然而,此阶段研究提出的各实施途径间缺少系统的联系和理论支撑,很难为教学实践提供完整的指导框架。

近年来,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研究者以某一教学要素为切入点,开始尝试构建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在线环境(聚类#5和聚类#7)、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是涉及较多的三个方面。有关在线环境的研究主要以半结构化访谈的数据为基础,提出Story-Think-Pair-Share(STPS)路径策略,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9];以教学过程为主题的讨论中,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借助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从教学全过程出发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进行探索[10];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中,文献探讨了不同思政内容同外语教学的结合。如立德树人总任务下大学外语教学内容的重构原则[11],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层面对教材内容进行评估[4]。除理论模型设计外,课程思政也存在少量的实证研究。有文献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探讨外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案,提出从文本主题和篇章语言两个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国家政策、时政新闻、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等要素[12]。

有关实践教学设计的研究经历了由实施渠道探索到教学模式建构的发展历程,呈现了由经验向理论模式转型的变化倾向。但从当前研究来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有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多采用经验总结和框架构建等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较少,且往往是质性研究,缺少定量研究的数据佐证。(2)现有研究多从教师的角度来探索如何推动外语课程思政,缺少从学生角度来考虑如何以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落实课程思政[8]。

五、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发展路径的启示

大学外语思政研究经历数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存在一些问题。分析结果显示,现有问题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分别是高水平研究成果略少、研究群体尚未形成、研究方法单一和研究视角类同。为了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需要进一步推动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

(一)构建合作网络,提升成果质量

要改善研究者群体不稳定和产出成果质量欠佳的问题,可以从教学协作和科研合作两方面入手。在教学协作方面,打造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教学协作网络。该网络不仅包括外语专业教师间的协作,还包括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及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协同。教学协作网络的构建不仅促进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也为相关领域跨学科的人员交流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助力研究者群体的形成。在科研合作方面,构建研究者合作网络和机构合作网络,通过跨学科和跨学校的学术交流,促成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合作,为催生外语课程思政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丰富研究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佐证育人成效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思辨、质性和量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一方面需要继续推进思辨性探讨,或通过归纳、优化和提炼教学经验,或借鉴成熟的外语教学理论,探索适用于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理论变式,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扩大实证研究,通过对不同条件下教学案例的分析,实践理论模型,完善教学框架。同时,通过问卷、访谈和在线数据等多种测量手法收集参与者的反馈和相关信息,对教学成果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为深化研究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支撑。

(三)拓宽研究视角,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目前,从学生角度探讨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尚不多见。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首先需要把握学习者的相关信息,包括明确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焦点,收集学生在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真实体验。在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将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与学生的诉求、兴趣相结合,通过满足诉求来增强学生的效能感,通过对关注焦点的学理分析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学生反馈的分析来调整教学设计,构建以学习者内生动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框架。

猜你喜欢

外语聚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大山教你学外语